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探寻少为人知的宝藏:农业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604408
  • 作      者:
    Jorn Breiholz, Tanja Plotz, Thora Amend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内容介绍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计划”系列丛书:探寻少为人知的宝藏》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经验和前沿性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孤峰原理”、弹塑性变形、信仰建设、“聚集和扩散”理论,采用适当的方法如交叉研究方法、数理分析方法、先微观后宏观分析方法等,从技术和战略两个层面对中小企业共生模式的机理与控制机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企业边界弹塑性变形模型、共生演进模型、凝聚力评价模型等,从而为企业集群的升级研究建立了一个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其目的在于:通过对中小企业的聚集和扩散效应的研究,探寻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共生模式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展开
精彩书摘
    除了人类开发的栽培植物之外,水稻、小麦和人豆的原始品种也得以保存下来。这品种生长在野外,是气候地理状况、病虫害自然选择后的产物。这些“野生”植物是从如今的农作物早期的、原始的形态自然进化成的,术语称之为“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今天人们种植的作物则是人类培育的栽培品种
    野生近缘植物有时在外观上与栽培植物存在很人差别。例如,野生大豆--与无需攀援其他植物的栽培品种不同一是一种攀援植物,需攀援其他植物向上生长,获取阳光。野生大豆的茎相对较细,而且较柔软,有利于缠绕其他植物。野生大豆可长到7米高,比人工栽培的大豆高数倍。不过,其花和果实比栽培品种小数倍
    经过长期精心培育,人类成功地大幅提高了大豆产量。野生大豆遍及中国各个大豆种植区
    野生稻和栽培稻的差异也很大。野牛稻的秆更长,穗的重量也更大,因而秆也更加弯曲,但产出的谷粒却很少。如今,在野生稻的发源地一中国,野生稻的数量也越来越少。这是因为野生稻一般仪生长在湿气很重的低洼地,例如沼泽或溪流与河流堤岸
    相反,野生小麦则相当常见(图3-23)。与农民种植的一年生的农作物不同,野牛小麦是多年生作物,每年会长出新秆和新穗。野生小麦是一一种环境适应力极强的植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进化后的野生变种完全能够适应从冬季一40 C低温到夏季50 c高温的气温变化。即使是在严重缺水的瘦:土环境中,野生小麦也能够结种和自我繁殖。一一年生栽培小麦即使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存活卜来,其产量也微乎其微。栽培小麦必须定期浇水,还要额外供给养分一在夏季炎热以及降水量稀少盼地区,这项工作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由于具备栽培小麦所没有的能力,一些野生小麦变种拥有极高的价值
    通过进化,许多野生植物自身形成的一些特性能确保其即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能够存活。有些可以在沙漠中生长,有些可抵抗洪水,而另一些则可以在对其他许多植物造成损害的紫外线照射下不受任何影响。同时,这些野生植物还形成了抗病虫害的生存机制,而现在人工栽培品种则需借助杀虫剂。一般来说,野生植物具有很强的抗逆能力。几十年前,科学家们就发现了野生植物自身形成的这些特性。不过,直到最近几年,农业领域才开始重点关注野生近缘植物的特殊品质。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通过与栽培品种杂交或利用基因手段,植物遗传学家在实验室里培育或开发出许多满足特殊需求的(高产)作物品种(图3-24)。过去20多年里,育种人员也越来越多地投身于野生植物的研究工作。这一切都缘于在农业领域运用野生植物的某些特殊特性的愿望一一将挑选的野生植物特性通过杂交转入到栽培作物中。这些在进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特性,只通过育种来实现的难度非常大
    实践反复证明杂交育种的复杂程度低于基因改造。例如,就水稻而言,育种人员通过杂交可在七代到八代内培育出一种稳定的品种,而运用基因工程则需要很长时间。作物野生近缘植物具有独特的适应策略和基因库,能够快速适应气候变迁。育种人员和农民可从中得到启发,观察它们如何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来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并通过杂交野生植物和栽培植物来充分利用上述特性。由此,科研人员和育种人员就能够复制作物野生近缘植物这些进化的生存策略。根据预测,气候变化将导致全球变暖,这一一背景更加突显这些野生植物的重要价值。科学家警告说,气温每上升1 C,全球农作物产量就会减少10%。如果能利用在高温环境中具有生存能力的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的特性,将为保障人类的粮食安全方面作出巨大的贡献
    因此,  “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与德国国际合作机构支持的“农业生物多样性项目”保持紧密合作关系,将保护三大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大豆)的野生种和古老的地方品种并保护其自然生境设定为项目的目标。
    ……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引言、概述、结构
1.1 变革时代的农业生物多样性
1.2 结构

第二部分 农业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粮食安全的关键要素
2.1 引言、术语解释
生物多样性
农业生物多样性
我们的农作物从哪里来?
作物野生近缘种
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的重要性
农业生物多样性与传统知识
2.2 为什么农业生物多样性关乎所有人?
农业生物多样性面临什么威胁?
2.3 如何让农业生物多样性重回田间地头?
认识多样性、保护多样性
美食厨房、旅游景点和当地种子市场

第三部分 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
3.1 多样性--呆障粮食安全和人类生存的途径
背景:利用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报道:挖掘宝藏
特写:食用野生蔬菜可以免除农药之害
访谈: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问题
3.2 中国作物野生近缘植物:一座农业宝库
背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报道:绵羊与野生小麦
特写:可耕地短缺--不仅列野生大豆如此
访谈:水稻不只是水稻
3.3 传统知识
背景:让知识迸发活力
报道:百年老烟管以及与德国良好的业务关系
特写:一位充满智慧的妇女
3.4 各种景观-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背景:没有森林就没有食物
报道:蛇、羊与法兰克尼亚牛
访谈:通过谨慎的消费保护自然
3.5 后世子孙的宝库
背景:为世界保存野生植物
报道:成交
特写:世纪重大发现
访谈:我们能够阻止沙漠蔓延

第四部分 前景
第五部分 附录
词汇表
缩略语
链接与参考文献
“探寻少为人知的宝藏”DVD内容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