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母亲河,别再流泪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0226312
  • 作      者:
    宋学军,崔峰涛主编
  • 出 版 社 :
    北京燕山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别让地球抛弃我们:母亲河,别再流泪》讲述了长江源头沱沱河岸的居民已不得不去矿泉水厂买水饮用;黄河逼高,改道之势亦在所难免;淮河流域石梁河水库的渔民已无鱼虾可捞,只能捞水虫换钱糊口度日……听起来让人恐怖、愤怒,面对这些现象:林立的厂房,横流的污水,遍地的垃圾,我们的河流是墨色的,腐臭难闻,水面上到处是垃圾!我们该怎么办?傈护长江,保护黄河,保护淮河,保护属于我们每个人家园的母亲河,让母亲河两、岸的人民在这里安居乐业,让人类与我们的母亲河和谐相处,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展开
内容介绍
  《别让地球抛弃我们:母亲河,别再流泪》主要介绍了在我们的心中,母亲河是完美的,它清澈见底,河底鱼虾不计其数,它惊涛澎湃,一往无前,过流之处,无不给两岸人民带来无尽的福音,她是那么神圣,是那么美丽丰饶……可现实是:靠着河岸的居民却要去买水饮用,渔民已无鱼虾可捞,污染的河流臭气四溢……听起来让人恐怖、愤怒,面对这些现象,我们该怎么办?怎么办?保护我们的河流,保护属于我们每个人家乡的母亲河,让母亲河两岸的人民在这里安居乐业,让人类与我们的母亲河和睦相处,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母亲河无私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如今却变得伤痕累累。为了我们的后代能幸福地生活,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让我们手拉手共同努力,为保护母亲河作出自己的贡献。相信有一天,母亲河会恢复她们往日的青春活力。
  面对我们的母亲河,我们要为她献出我们的全部热情和希望。通过我们这一代人的治理,我们的母亲河应该会再现烟波浩渺、绿水长流的美好景象:那里一定会是莺飞草长,麦苗青黄,河水奔流不息,源远流长…
展开
精彩书摘
  哲学家说,生命最普遍的含义是存在和消亡,一种自然本体只要具有存在和消亡的过程,都应是具有生命的。所不同的,只是生命的层次与存在方式互有差异。而河流完全符合这种自然本体性,因此我们认为,它们也是有生命的。
  一条河流的形成,大都经历过板块构造运动、沟谷侵蚀、水系发育、河床调整等历史时期。尽管每条河流的地质条件和外在形态各不相同,但都拥有以下共同的生命特征:河流有源头、有主干、支流、湿地、连通湖泊、河口尾闾组成的庞大水系。它们一路接溪纳流,奔腾跌宕,最终或融身海洋,或潜入内陆,具有完整的生命形态。
  在构成河流生命的基本要素中,流量与流速代表了河流生命的规模和强度,洪水与洪峰是河流生命的高潮与能量顶峰,水质标志着河流生命的内在品质。
  正是由于这些特征,无数的河川溪流才显示了它旺盛的生命活力。它们昼夜不停地腾挪搬运,以巨大的力量维持了生态系统和能量交换的总体平衡。河流所经之处,生灵跳跃,万物丰茂,一片生机。
  千万年来,河流是人类文明史发展进程的依托。人类童年的第一行脚印,即印迹于河流岸边。先人通过对河流特征的感知,引水灌溉,形成了最早的农业,并诞生了相应的科学技术、政治文化和社会分工,人类由此进入文明之门。世界上四大古代文明,分别产生于黄河、尼罗河、印度河以及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两岸。
  河流文化生命有一种催生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倾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受河流百折不挠、交融汇流等自然形态的精神塑造,使得纷争不已、相互隔膜的部落族群获得了标志性的文化认同,最终演化成了现代民族国家的本土文化品格和深层意识形态。
  河流文化生命具有很强的传承功能。世界上所有的大河在孕育人类文明的同时,都书写了一部生动的河流文化生命史。它们或是记录治国安邦方策,演绎哲学思想;或是标量科技发展水平,鉴戒历史演进规律,浩若烟海,博大精深,成为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精神宝库。
  河流文化还蕴涵着深邃的美学价值。河流景观奔腾不息,声色鲜明,极具运动性和个性化的特质,激发了人类丰富的想象力和自然情怀,从而产生了河流美学。
  纵观历史,河流的兴衰与文明的兴衰并行。一度辉煌的巴比伦文明后来成为“陨落的空中花园”,美洲玛雅文化给后人留下一堆难以破解的神秘废墟,中国古老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国悄然消亡在滚滚大漠……这一幕幕文明没落的悲剧,无不是由于河流断绝、水源枯竭、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的结果,它们像沉重的历史警钟声在悠悠时空中回荡。
  河流究竟是什么?如果说原始文明时期:人类依附并崇拜河流,人们“逐水草而居”,以渔猎为生,被动地依附于自然。每逢水旱灾害,不得不乞灵上天恩典,把河流尊奉为神灵而顶礼膜拜。这一时期,人与河流处于一种原始的不自觉的和谐状态。那么,农耕文明时期:人类初步开发利用河流,但仍主张敬畏河流。随着青铜器、铁器的相继使用,人类开始有条件地兴建一些水利工程,对河流洪水有了一定的防御能力。但由于此时人类改变河流的能力非常有限,仍然认为河流对人具有主宰作用,在相当程度上保持了河流的生态平衡。
  只有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控制河流,对河流实行掠夺式开发。
  这一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人类基本上摆脱了对自然力的依赖,能够通过科学技术来控制、改造和驾驭自然过程,在意识形态上,“人定胜天”思想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生产规模、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极大地刺激了人们从河流中获取财富谋求社会进步的欲望。用水需求急剧增加,众多水利工程的兴起,大量工业和生活废水排入河流,对河流形态、资源能力、运动规律以及河水品质产生了巨大影响。河道断流,河床萎缩,湖泊干涸,尾闾消,水质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直接导致了河流生态的空前危机。
  当前,面对哺育了人类文明的河流,我们理应意识到给予河流以道德的关怀,理应做到对河流权利的尊重:河流的完整性权利,河流的连续性权利,河流的清洁性权利,河流奔腾的权利。上述四种权利是保证河流健康的最基本条件。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母亲河滋养着人类
一、河流与生命
二、河流所承受的污染
三、地球上的水及其作用
四、河流的生态作用
五、中华民族的河流情结
六、神秘的印度圣河
七、两河流域的美丽传说
八、尼罗河的奇迹
九、中国的母亲河
第二章 危机之中的母亲河
一、严峻的水环境问题
二、水质的污染
三、处于危险之中的淡水生命
四、一天天长高的黄河大堤
五、我们能拯救河流吗
第三章 保护母亲河,拒绝水污染
一、防范地下水的灾难
二、对水污染说“不”
三、远离工农业污染
四、可怕的水土流失
五、生活污水何处去
六、警惕酸雨危害
七、远离化学污染
第四章 远离干旱,保护湿地资源
一、干旱,可怕的干旱
二、中国干旱区的形成条件
三、干旱与荒漠化
四、荒漠化与沙漠化
五、干旱的防治办法
六、湿地——地球之肾
七、世界湿地知多少
八、保护湿地就是拯救人类
第五章 河流需要美化和治理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二、维持河流健康理念
三、水库移民与河流保护管理
四、蓄滞洪区的人口管理
五、黄河下游滩区的人性化管理
第六章 保护母亲河,保护水资源
一、不要站在水边没水喝
二、别让最后一滴水成为眼泪
三、学会合理利用水资源
四、面对水污染,我们要行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