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群心态:跟风是不赚钱的根本原因
一位石油大亨到天堂去参加会议,还拿出在人间时那套架子,想最后出场以显示自己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不曾想,一进会议室已经座无虚席,没有他的坐位了。于是,他灵机一动,大喊一声:“地狱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石油巨商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后来的“石油大亨”了。这时,这位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了石油?于是,他也急匆匆地向地狱跑去。
羊群心态,也被称为“从众效应”。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羊群效应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受损失。
科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们在一群羊前面横放一根木棍,第一只羊跳了过去,第二只、第三只也会跟着跳过去。这时,在不惊动羊群的情况下,悄悄把那根棍子撤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仍然会像前面的羊一样,向上跳一下,尽管拦路的棍子已经不在了。类似的实验在松毛虫身上表现得几近极致。法国科学家让亨利·法布尔曾经做过一个松毛虫实验。他把若干松毛虫放在一只花盆的边缘,使其首尾相接成一圈,在花盆的不远处,又撒了一些松毛虫喜欢吃的松叶,松毛虫开始一个跟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这一走就是七天七夜,饥饿劳累的松毛虫悉数死去。而可悲的是,只要其中任何一只稍微改变一下路线就能吃到嘴边的松叶。动物是如此,很多时候,人也不高明到哪里去。在日常生活中,羊群效应也很容易出现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最常见的一个例子就是进行投资时,很多投资者很难排除外界的干扰,尤其是听说谁赚了不少钱,便别人投资什么,自己跟风而上。又比如在结伴消费时,同伴的消费行为也会对自己的消费产生心理和行为上的影响。对此,外企白领王亚然的心声或许更具有普遍代表意义。
我从去年开始购入的一只基金,净值已经增长了2倍以上,而仔细算算股票账户里的资金,并没有达到同比例增长。与别人相比,自己的成绩就更差了。比如我们一个客户王大哥,上半年买的一只股票,20元建仓,现在据说已经涨到接近70元了;外号“麻雀”的老同学上个月一只股票连续5天涨停,他全仓买的,没有几天账户就增加了十几万元。渐渐地,我也学乖了,每次身边的投资高手们提及自己最近投资了哪些股票,我都会牢牢地记在心里,回到家就把这些股票加入到“自选股”里,第二天就会猛“杀”进场。但似乎老天不作美,每次都“跟”不上,明明是前几天涨得不错的股票,怎么我一买进就开始板块轮动,下跌调整了呢?
这里,王亚然所说的投资高手通过自己投资赚钱的先例,渐渐在羊群效应中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在赚钱效应的辐射下,一些投资者将其看作了投资风向标,以他们的投资行为决定自己的投资决策。于是“宁可犯错,也不能错过”成为许多散户共有的心理,他们一是追踪身边的投资高手,二是盲目迷信各种来路不明的小道消息。有些没有实际操作经验的新手,甚至通过网站的股票、基金论坛捕风提影,有的人甚至愿意花上不菲的价格购买“机密信息”。结果是很多人陷入了炒股只炒“代码和简称”的误区,一不知道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二不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只是凭借一些似有似无的小道消息就敢扔下自己数十万血汗钱,也难怪很多投资不仅不赚钱,甚至连老本也搭进去了。
基本可以断言的是,对处在信息不对称和市场劣势的散户来说,要想成功连续跑赢机构和大盘的可能性少之又少,有的话就是奇迹。而那些在公开场合经常吹嘘自己投资如何取得做人成绩的人,也往往只是选部分成功的“亮点”在大家面前炫耀。实际上,一个成功投资的故事背后,可能包含有三五个投资失败或是不足的经历,这些他们不会向朋友和同事们透露。所以,很难说那些一时获利者就真的在投资上有什么高明之处,自然,跟风者的投资也就难免会出现“别人说得很好,自己买了就下跌调整”的尴尬。
消费也是如此,要想避免非理性的消费,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与“羊群效应”绝缘,外出购物尽量选择与自己的消费能力甚至消费习惯近似的人同行,以避免自己一时冲动会炫耀性购物或者因为别人炫耀性购物而影响自己,这样就能尽最大可能消除非理性购物对自己理财带来的干扰。
话说回来,投资也并非谈“羊”色变,如果对羊群效应的投资趋势反馈巧妙利用,还能轻松获益。打个比方,肥沃的草原上只有几只羊,应该说它们会吃得很饱,但是某天吸引来了一大群羊,这时候草原就要被啃食成荒漠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