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大话Oracle RAC:集群 高可用性 备份与恢复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5256287
  • 作      者:
    张晓明编著
  • 出 版 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内容介绍
  《大话Oracle RAC:集群 高可用性 备份与恢复》以Oracle 10g为基础,对Oracle RAC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分析。全书分为两个部分,共14章,第1部分是集群理论篇,这部分从集群基础知识入手,通过分析集群环境和单机环境的不同,介绍了集群环境的各个组件及其作用,以及集群环境的一些专有技术,包括Oracle Clusterware、Oracle Database、ASM、Cache Fusion等。第2部分是实践篇,每一章都针对RAC的一个知识点展开讲解,包括Oracle Clusterware的维护、HA与LB、备份、恢复、Flashback家族、RAC和Data Guard的结合使用、RAC和Stream的结合使用,最后对ASM进行深入介绍,并给出性能调整的指导思想。
  《大话Oracle RAC:集群 高可用性 备份与恢复》按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介绍,首先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最后自然地引出Oracle中的理论知识点,这种讲解方法能够有效地降低阅读难度,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相关技能。
  《大话Oracle RAC:集群 高可用性 备份与恢复》可以作为数据库开发人员、数据库管理员、数据库初学者及其他数据库从业人员的工作参考手册,也可以作为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用书和相关培训机构的培训教材。
展开
精彩书摘
    在考虑系统性能时有一个专有名词:可伸缩能力(Scalability),也就是系统能够利用更多的资源执行更多有用工作的能力。比如,如果一个应用程序在单CPU系统上可以服务10个用户,如果换到一个四CPU的服务器上也许能够服务30个用户。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程序就可以说是可伸缩的。如果添加更多的处理器却不能增加所服务的用户数量(比如,单线程的应用程序),这种应用程序就是不可伸缩的。
    解决伸缩性问题有两种方法:纵向扩展(Scale-up)和横向扩展(Scale-out)。
    纵向扩展就意味着要扩展到更大、功能更强的服务器,简单地说就是硬件升级,比如从4路处理器服务器扩展成16路或32路处理器服务器、添加内存都属于纵向扩展。这是我们最熟悉的扩展方式,也是最简单的扩展方式,这种方法的优势是:不需要对数据库进行重大更改。不过,只有在较大的系统、常态压力时才适合这种方法。而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系统压力的增长是随着企业的发展逐渐递增的,不是一步到位的,在系统设计之初就预估到未来的负载,并采购高档的设备即不科学也不现实,而且替换下来的设备属于资源浪费,不符合环保原则。因此就需要有一种能够逐步演进的解决方案,既能减少最初的投入成本,又能保证系统的可扩展性。这就是横向扩展(Sacle-out)的思想,横向扩展意味着扩展到多个服务器而不是单个的、更大的服务器。和纵向扩展比起来,横向扩展具有初始成本低的特点,而且以后增加设备时,之前投入设备也不是被替换,而是继续提供服务,不会造成重复投资和浪费。
    我们本书所介绍的RAC数据水平扩展的解决方案。2.1.3集群的技术基础
    到目前为止,我们一直在集群的概念层面进行周旋,还没有谈到一点技术细节。好了,我们对概念知道的足够多了,现在我们要把概念落实到实际运用中,假设让你来设计一个能够实现集群目标的系统,你会考虑哪些问题呢?一般来说,要想实现集群务必要有考虑如下的技术细节,集群地址、内部通信、集群仲裁。让我们分别解释:
    1.集群地址
    之前的概念介绍中已经提到,集群由多个节点组成的,对外这个集群表现出单一的客户视图。什么叫单一客户视图?举个例子,整个集群对客户展现的是一个IP地址。客户通过这一个lP地址请求使用资源,由集群把客户请求分配到集群内部的某个节点上去。具有单一集群地址是集群的一个基本特征。
    维护集群地址的设施被称为负载均衡器。负载均衡器对内负责管理各个节点或者服务实例的加入和退出,对外负责集群地址向内部服务实体地址的转换。有些负载均衡器更侧重负载均衡算法,其目标是把负载在集群内部节点间均衡分配,从而提高集群整体的吞吐能力;有的负载均衡器更侧重任务的转换,也就是当某个服务节点出现故障的时候,把集群中其他节点的备用服务启动起来,并把用户的任务转移到备用节点上去。侧重任务转换的负载均衡器适用于支持ACTIVE-STANDBY的集群环境,这种集群中只有一个服务实体工作,当正在工作的服务实体发生故障时,负载均衡器把后续的任务转向另外一个服务实体。
    ……
展开
目录
第1部分 集群理论篇
第1章 RAC初体验
1.1 本书使用环境
1.1.1 硬件环境
1.1.2 软件环境
1.1.3 本书使用的环境
1.2 如何在PC机上搭建RAC环境
1.2.1 需要下载的软件
1.2.2 安装过程
1.3 任务列表
1.4 规划阶段
1.4.1 确认主机名和3个IP地址
1.4.2 存储方案选型
1.5 实施阶段
1.5.1 主机配置
1.5.2 安装Oracle Clusterware
1.5.3 安装Oracle Database
1.5.4 配置Listener
1.5.5 创建ASM
1.5.6 创建数据库
1.6 客户端测试
1.6.1 客户端配置
1.6.2 体验Failover
1.6.3 体验LoadBalance
1.6.4 修改归档模式
第2章 集群、RAC和MAA
2.1 什么是集群
2.1.1 系统可靠性
2.1.2 系统性能
2.1.3 集群的技术基础
2.2 集群术语
2.2.1 两大关键特性:可扩展性和高可用性
2.2.2 两大核心能力:负载均衡和故障转移
2.2.3 集群组成元素
2.2.4 集群分类
2.3 Oracle的高可用架构(MAA)
2.3.1 MAA实例
2.3.2 双机热备--一个被遗漏的技术
2.4 RAC集群
2.4.1 存储层
2.4.2 网络层
2.4.3 集群件层
2.4.4 应用层
2.5 RAC集群环境的特殊问题
2.5.1 并发控制
2.5.2 健忘症(Amnesia)
2.5.3 脑裂(Split Brain)
2.5.4 IO隔离(IO Fencing)
2.6 RAC的前世今生
2.6.1 Oracle Database的历史
2.6.2 Oracle RAC的历史
2.6.3 OPS和RAC的区别
2.7 RAC的好处
2.7.1 增加可用性
2.7.2 扩展性
2.7.3 更容易管理
2.7.4 其他选择
2.8 小结
第3章 Oracle Clusterware
3.1 Clusterware和RAC的关系
3.2 Oracle Clusterware组成
3.2.1 磁盘文件
3.2.2 Clusterware后台进程
3.2.3 网络组件
3.3 Clusterware的日志体系
3.4 Clusterware和厂商集群的关系
3.5 小结
第4章 RAC原理
4.1 数据库基本原理
4.1.1 并发访问和数据一致性
4.1.2 事务和隔离级别
4.1.3 Oracle支持的隔离级别
4.2 Oracle单实例的并发控制机制
4.2.1 Lock
4.2.2 数据记录的行级锁
4.2.3 Latch
4.2.4 Latch和Lock对比
4.2.5 进一步理解
4.3 RAC下的并发控制
4.3.1 DLM中资源和锁
4.3.2 Non-Cache Fusion资源
4.3.3 Cache Fusion资源
4.3.4 GRD(Global Resource Directory)
4.3.5 PCM Lock
4.3.6 Cache Fusion
4.3.7 RAC并发控制总结
4.4 RAC架构
4.4.1 SGA的变化
4.4.2 后台进程的变化
4.4.3 文件
4.4.4 SCN
4.4.5 Cache Fusion、GCS、GES
4.5 RAC和Clusterware的交互
4.5.1 Clusterware层
4.5.2 RAC层
4.6 小结
第5章 存储方案--ASM初步
5.1 Shared-Disk和Shared-Nothing架构
5.2 Oracle 10g RAC的存储方案介绍
5.3 ASM架构
5.3.1 ASM实例
5.3.2 文件
5.4 配置ASM
5.4.1 安装位置
5.4.2 创建ASM磁盘
5.4.3 配置ASM实例
5.4.4 创建磁盘组
5.4.5 在数据库中使用ASM的磁盘组
5.4.6 如何从远程访问ASM实例
5.5 ASM实例:将数据库迁移到ASM
5.5.1 试验说明
5.5.2 操作步骤
5.5.3 最后验证
5.6 小结
第2部分 实战篇
第6章 RAC维护工具集
6.1 Oracle Clusterware工具集
6.2 节点层
6.3 网络层
6.3.1 公有网络
6.3.2 私有网络
6.3.3 私有网络的参数调整
6.3.4 oficfg命令
6.3.5 工程中解决不能识别心跳网络的故障
6.4 集群层
6.4.1 crsctl
6.4.2 OCR命令系列
6.4.3 一个Bug引起的系统重启
6.5 应用层
6.5.1 crs_stat
6.5.2 onsctl
6.5.3 srvctl
6.5.4 恢复
6.6 小结
第7章 HA和LB
7.1 什么是高可用性
7.2 Failover
7.2.1 Client-Side Connect Time Failover
7.2.2 TAF(Transparent Application Failover)
7.2.3 Client-Side Failover和TAF的对照试验
7.2.4 Server-Side TAF
7.2.5 深入TAF细节
7.3 Oracle Clusterware HA框架
7.3.1 术语介绍
7.3.2 配置命令
7.3.3 完整实例
7.4 LoadBalance
7.4.1 Connection Balancing
7.4.2 利用Service分散负载
7.5 测试LoadBalance
7.5.1 通过Listener日志区分路由来源
7.5.2 测试方法
7.5.3 测试过程
7.6 小结
第8章 备份
8.1 概述
8.1.1 归档模式和非归档模式
8.1.2 备份分类
8.1.3 User-Managed Backup
8.2 使用Flash Recovery Area
8.2.1 配置Flash Recovery Area
8.2.2 Flash Recovery Area的空间监控
8.3 RMAN架构
8.3.1 Target Database
8.3.2 Catalog Database
8.3.3 通道(Channel)
8.3.4 闪回恢复区(Flash Recovery Area)
8.3.5 备份集(Backup Set)和拷贝(Copy)
8.3.6 介质管理器
8.3.7 连接到数据库
8.4 使用RMAN
8.4.1 RMAN工具的使用方法
8.4.2 RMAN配置
8.5 完全备份和增量备份
8.5.1 完全备份
8.5.2 增量备份
8.5.3 其他RMAN命令
8.6 RAC的备份实例
8.7 小结
第9章 恢复
9.1 Oracle事务基本原理
9.1.1 SCN
9.1.2 检查点
9.2 日志
9.2.1 日志内容
9.2.2 日志线程(Redo Thread)
9.2.3 日志写
9.3 恢复种类
9.3.1 Instance Recovery
9.3.2 Crash Recovery
9.3.3 Media Recovery
9.3.4 Online Block Recovery
9.4 介质恢复
9.4.1 完全恢复
9.4.2 不完全恢复
9.4.3 恢复到单实例
9.5 其他一些有用的恢复演示
9.5.1 从自动备份的中恢复spfile
9.5.2 控制文件的恢复
9.6 利用恢复的控制文件进行数据库恢复
9.6.1 使用alter database open resetlogs的场合
9.6.2 重建控制文件
9.6.3 使用using backup controlfile的场合
9.6.4 例子1:使用备份的控制文件做恢复
9.6.5 例子2:用noresetlogs方法重建控制文件
9.6.6 例子3:用resetlogs方法重建控制文件
9.7 DBID的重要性和获得DBID的方法
9.7.1 通过数据文件、日志文件(联机或者归档)
9.7.2 根据自动备份的控制文件得到
9.8 小结
第10章 其他恢复技术
10.1 数据块恢复
10.2 如何检查数据块一致性
10.2.1 使用初始化参数
10.2.2 DBV工具
10.2.3 Analyze命令
10.2.4 RMAN工具
10.2.5 dbms_repair包
10.3 模拟数据块不一致
10.4 数据块不一致处理办法
10.4.1 收集信息
10.4.2 设计恢复方法
10.4.3 恢复操作
10.5 数据块恢复实例
10.6 Flashback家族介绍
10.7 Flashback Database
10.7.1 Flashback Database架构
10.7.2 启用Flashback Database
10.7.3 Flashback Database
10.7.4 命令和视图
10.8 Flashback Drop
10.8.1 Tablespace Recycle Bin
10.8.2 Flashback Drop操作
10.8.3 Recycly Bin的维护
10.9 Flashback Query和Flashback Table
10.9.1 Oracle 9i的Flashback Query
10.9.2 Flashback Version Query
10.9.3 Flashback Transaction Query
10.9.4 Flashback Table
10.9.5 UNDO Retntion
10.10 回滚段损坏后的修复
10.10.1 AUM(Automatic Undo Management)
10.10.2 如何处理回滚段损坏
10.11 小结
第11章 RAC和Data Guard
11.1 Data Guard介绍
11.1.1 Data Guard架构
11.1.2 日志发送(Redo Send)
11.1.3 日志接收(Redo Receive)
11.1.4 日志应用(Redo Apply)
11.1.5 Data Guard环境中的重要进程
11.1.6 Standby Log File(SRL)
11.1.7 数据保护模式
11.1.8 自动裂隙检测和解决
11.1.9 实时恢复(Real-Time Apply,RTA)
11.1.10 RTA引发的思考--关于同步的速度
11.1.11 如何监控恢复的性能
11.2 RAC和Standby配置实例
11.2.1 RAC Primary和Single Standby
11.2.2 RAC Primary和RAC Standby
11.3 角色转换
11.3.1 Switchover
11.3.2 Failover
11.3.3 Failover步骤
11.3.4 Failover的例子
11.3.5 Failover之收尾
11.4 Standby环境下维护联机日志
11.4.1 手工添加日志文件
11.4.2 手工删除日志文件
11.4.3 通过控制文件重新同步
11.5 小结
第12章 RAC和Stream Replication
12.1 Stream的工作原理
12.2 Data Guard和Stream对比
12.3 RAC Stream配置实例
12.3.1 Single(Source)和RAC(Target)
12.3.2 RAC对RAC的复制
12.3.3 STRMMON工具
12.4 小结
第13章 深入ASM
13.1 非ASM的存储结构
13.2 ASM存储结构
13.3 ASM文件系统
13.3.1 ASM Metadata
13.3.2 Physical Metadata
13.3.3 Virtual Metadata
13.3.4 Disk Recovery
13.3.5 条带化(ASM Striping)
13.4 ASM中的文件布局规律
13.4.1 OMF
13.4.2 OFA
13.4.3 FRA(Flash Recovery Area)和OMF
13.4.4 ASM文件模板(ASM File Template)
13.4.5 ASM别名(ASM File Alias)
13.5 RDBMS和ASM之间的交互
13.6 ASM的实例恢复
13.7 ASM和OS Filesystem之间交互
13.7.1 dbms_file_transfer包
13.7.2 RMAN的CONVERT方法
13.7.3 ASM和TTS
13.8 ASM的限制
13.9 小结
第14章 性能与RAC
14.1 RAC性能的若干特点
14.1.1 RAC环境的一些特殊注意点
14.1.2 RAC特有的性能指标
14.1.3 对于延迟时间的深入分析
14.1.4 RAC特有的等待事件
14.2 AWR
14.2.1 启用AWR
14.2.2 修改AWR配置
14.2.3 产生AWR报告
14.3 ASH
14.4 GC的调整策略
14.5 SQL调整策略
14.5.1 SQL语句的执行过程
14.5.2 SQL性能调整的基本方法
14.5.3 PL/SQL和SQL
14.6 小结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