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森林公园的环境承载力评估和环境价值计量研究:以重庆石柱黄水森林公园为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614570
  • 作      者:
    雷莹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活动形式,森林公园旅游目前已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如何正确地评价森林公园的旅游价值和环境承受能力,对充分体现其旅游资源和社会生态价值,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森林公园高效运营和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森林公园的环境承载力评估和环境价值计量研究——以重庆石柱黄水森林公园为例》充分考虑了景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背景、社会文化环境、旅游者行为以及景区季节性波动等特征,对森林公园旅游环境承载力做出了动态评估;使用了定量与定性榴结合、实地调研与游客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森林公园的旅游环境价值;《森林公园的环境承载力评估和环境价值计量研究:以重庆石柱黄水森林公园为例》最后选取重庆石柱黄水森林公园进行了实证研究。
展开
作者简介
    雷莹,1965年5月生。汉族。博士。教授。四川外语学院党委副书记,重庆市毛泽东思想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市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第五批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管理学、新闻理论研究。共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5项,出版专著3部。主编或参编著作6部。在《光明日报》(理论版)、《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管理世界》、《探索》、《江汉论坛》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森林公园旅游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新兴旅游,与其他的旅游形式存在着一些独特的联系。一方面,同其他旅游形式一样,森林公园旅游的发展会对旅游地的经济、社会、环境、生态造成各种正面、负面的影响;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环境资源,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又不同于其他旅游产品和服务,具有典型的准公共品特性。正确地评价森林公园的价值和环境承受能力,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森林公园高效运营和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决策依据,促进森林公园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公园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一方面受到诸如景区自然环境特征和组成结构、景区经济环境背景和社会文化环境、旅游者的行为特征及人口学特征等诸多指标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必须考虑景区的季节性波动。面对如此广泛的影响因素,《森林公园的环境承载力评估和环境价值计量研究——以重庆石柱黄水森林公园为例》选取黄水国家森林公园作为典型案例,运用动态改进层次分析法(ADIHP)对森林公园旅游环境
    承载力进行了研究,实现对森林公园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综合评估。
    《森林公园的环境承载力评估和环境价值计量研究——以重庆石柱黄水森林公园为例》作者雷莹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实地调研、游客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重庆黄水国家森林公园的环境价值。将重庆黄水国家森林公园环境价值划分为生态价值、社会效益和旅游游憩价值三个部分。使用ZTCM模型评估重庆黄水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游憩价值,分析了景区的主要客源结构和游客的人口统计学特征,采用线性函数、幂函数、指
    数函数和自变量为对数的函数形式,依据上述分析确定的相关参数回归分析了景区游憩价值和旅游消费者剩余,并进行了统计学检验。
展开
精彩书摘
    3.1.3小结
    对于旅游承载力的研究,早期主要侧重于自然、生态方面,后期逐步转向于对社会心理容量的关注。旅游者的大量涌人不仅给当地经济生活和经济系统产生冲击,也会对当地的社会价值系统和文化传统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这就产生了旅游的经济容量、文化容量等概念。当地居民对旅游者的出现及其行为的容忍程度决定了当地社会容量的大小,而经济结构的稳定性则影响到其经济容量的大小。由此可见,旅游承载力的研究对地区旅游开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从一定程度上说,量化旅游对产业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影响的困难加大了对旅游影响进行评估的方法上的难度。而新型的旅游模式,特别是生态旅游行业(比如森林生态旅游),将大大加强对旅游的合理规划和管理,并控制其发展稳定地处于可持续的旅游路径上。因此,控制的问题仍然是与承载力密切相关的,它将旅游地“控制”在能够接受一定数目的游客的范围内。通过完整产业链条上下游产业的互补协助,产生合理的资源配置,结合适当的政府行政管理,将使得旅游地可以接待大量的旅游者而不会出现环境和旅游经历的质量下降。但需要强调的是,这样的新型合作需要多部门跨行业的耦合互动,毕竟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旅游利益相关者(包括旅游者、开发商、规划师、环境主义者、当地居民等)之间的争端与紧张都将最终决定旅游的发展水平。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旅游环境承载能力对旅游地区的发展影响巨大,但是,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较之农业发展不同,旅游行业虽然同样受到水土资源、矿产资源、环境容量、地质结构等“先天性”因素的制约,但通过技术手段解决这些因素制约的能力更强,合理的规划方案(通过土地置换增加建设用地)、运用环保技术提高环境容量、技术革新提高资源利用率、产业发展结构和水平调整、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后天性”因素对城市旅游行业发展潜力的影响更大。
展开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2 森林公园旅游及其旅游资源
2.1 旅游的定义和分类
2.1.1 旅游的定义
2.1.2 旅游的分类
2.2 旅游产生的影响
2.2.1 旅游业发展对地区经济的影响
2.2.2 旅游业发展对地区社会文化的影响
2.2.3 旅游业发展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
2.2.4 一些成功的规划案例
2.3 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2.3.1 旅游资源的定义
2.3.2 旅游资源的分类
2.3.3 国家森林公园
2.4 旅游资源的特性
2.4.1 国家森林公园的外部性
2.4.2 国家森林公园是准公共物品
2.4.3 国家森林公园的有效供给
2.4.4 国家森林公园的产权
2.5 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消耗与最优配置
2.5.1 不可再生资源的最优消耗
2.5.2 可再生资源的最优消耗

3 森林公园旅游地的环境承载力
3.1 旅游地的环境承载力
3.1.1 国外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相关研究
3.1.2 国内旅游环境承载力问题相关研究
3.1.3 小结
3.2 旅游地的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3.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2.2 系统论与自组织理论
3.2.3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3.2.4 门槛理论

4 森林公园旅游地的价值评估
4.1 森林公园旅游资源价值分析
4.2 旅游资源价值计量的基本概念
4.2.1 环境价值计量理论
4.2.2 环境价值计量技术
4.2.3 旅游费用法
4.2.4 条件价值法

5 重庆黄水国家森林公园环境承载力分析
5.1 重庆黄水国家森林公园基本情况
5.1.1 自然地理概况
5.1.2 社会经济概况
5.2 重庆黄水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评价
5.2.1 自然景观资源
5.2.2 人文景观资源
5.2.3 景观资源综合评价
5.3 重庆黄水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环境承载力分析
5.3.1 森林公园的自然环境承载力测算
5.3.2 森林公园的资源空间承载力测算
5.3.3 森林公园的基础设施承载力测算
5.3.4 森林公园旅游服务设施承载力测算
5.3.5 森林公园社会环境承载力测算
5.3.6 森林公园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测算
5.4 本章小结

6 重庆黄水国家森林公园环境价值计量分析
6.1 森林公园的生态价值
6.1.1 水源涵养效益
6.1.2 释放氧气、固碳功能效益
6.1.3 净化大气功能效益
6.1.4 保健功能
6.2 森林公园的社会效益
6.2.1 增强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
6.2.2 有利于提高石柱县的知名度
6.2.3 拉动地域经济的综合发展
6.2.4 促进周边群众脱贫致富
6.3 森林公园的游憩价值
6.3.1 黄水国家森林公园客源市场分析
6.3.2 黄水国家森林公园游客人口统计学特征及旅行特征
6.3.3 黄水国家森林公园游憩价值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重庆黄水国家森林公园运营管理设计
7.1 景区景点与游览线路
7.1.1 景区划分
7.1.2 景区景点
7.1.3 游览线路规划
7.2 生物景观
7.2.1 植物景观规划
7.2.2 动物景观规划
7.3 保护工程
7.3.1 规划原则与措施
7.3.2 景观资源保护
7.3.3 森林保护
7.3.4 野生动物资源保护
7.3.5 防洪及水体保护
7.3.6 环境污染源的防治
7.3.7 旅游安全保护
7.4 旅游服务设施
7.4.1 规划原则
7.4.2 导游设施配套
7.5 基础设施
7.5.1 规划原则
7.5.2 景区交通基础设施
7.5.3 给水、排水基础设施
7.5.4 供电基础设施
7.5.5 能源基础设施
7.6 组织机构与管理
7.6.1 管理体制
7.6.2 组织机构
7.7 保障措施
7.7.1 制定公园管理办法细则
7.7.2 建立新的管理模式
7.7.3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7.7.4 多渠道筹集资金,推进公园开发建设
7.7.5 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
7.7.6 加强宣传,提高知名度
7.7.7 提高职工素质
7.7.8 加强合作,提高市场竞争力

8 研究结论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