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血管疾病链与痰瘀伏络理论的提出
现代医学将各致病因素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出现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最终死亡这一连续性过程形象地称之为心血管疾病链。全球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约为1750万,占疾病总死亡人数的50%。调血脂,抗氧化,稳定斑块,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抗凝,抗血小板,降压,强心,利尿,扩血管,介入治疗等疗法是西医学干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危险事件等各病变环节的常用治疗手段,在长期的临床治疗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疗效。
但是,对于心血管疾病链骨牌式效应所引起的一系列连锁事件,尤其对于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难治之症,西医学局部治疗和单一靶向干预的治疗模式仍存在许多问题,成为疾病链防治研究的瓶颈。中医学根据心血管疾病链各环节的临床表现以“胸痹”、“喘证”、“心痛”、“心悸”、“水肿”等命名,在中医辨证思维模式的指导下从纷繁错杂的疾病症状中抓住病机实质,进行审因对症治疗,在缓解病情及改善预后、降低疾病复发率等方面独树一帜。但是心血管疾病具有病情重、病位深、病程长,且多反复发作、正气多虚、脏腑多损等特点;其早期症状少,不易察觉,甚至阙如,不能及早干预,以致延误病情,发展至晚期难于治愈;其病因病机的多样化与临床症状的复杂性常使医者无法辨清疾病的主次与本质。
面对此类难题,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创新思路,提出“伏邪内藏,逆于肉腠,蕴结成毒”在心病辨治体系中的重要致病作用,应用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优势,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以“伏邪内藏”学说为中心的诊治模式,为早期干预心血管事件提供了诊疗思路。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