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构建大脑功能网络的方法是人为地根据某一规则设定相关程度的某一阈值,高于此阈值认为两个节点之间的边存在,低于此阈值则认为两个节点之间没有边的连接,从而建立一个无向的网络。
脑功能连接的概念最早出现在EEG研究中,它度量空间上分离的不同脑区在时间上的相关性和功能活动的统计依赖关系,是描述脑区之间协同工作模式的有效手段之一。荷兰的Stam教授领导的研究组及合作者从EEG、MEG等不同成像手段出发,发现人脑功能网络具有“小世界”拓扑结构[221-224]。通过计算不同频率的时间序列之间的非线性相关性得到了连通模式。如果两点之间的相关性比给定阈值高,则认为存在一个连接。于是根据反映连接的存在与否的无权矩阵来计算拓扑指标(特征路径长和聚集系数),结果发现健康患者的脑磁电图记录的功能连通模式显示出与观察到的频率波段有关的小世界特性。
2004年,Stam利用五个健康被试者在无任务的条件下的脑磁图(MEG)的数据建立了大脑的功能网络,每一个通道作为一个节点,得到126个节点,计算在不同的频率范围内的任意两个通道之间的同步相似度。当其值大于某一给定阈值时,定义两个节点之间有边连接,从而得到五个稀疏的无向网络。用复杂网络的方法分析得到大脑功能网络,分析每一个网络的平均集聚系数(C)(表示网络中节点的邻居节点之间存在连接的比例)和平均最短路径与相应的随机网络和规则网络相比较得到:在a和B波段集聚系数和平均最,短路径近似于规则网络;其他波段集聚系数比规则网络略低(但仍比随机网络高很多),平均最短路径介于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之间。据此可以认为:在此试验条件下构建的大脑功能网络在a和B波段网络的拓扑结构近似于规则网络,而在其他波段(即低频和高频波段)网络具有小世界特性。本书在最后提出不同频率的网络结构特性差异正是不同频率同步对应不同功能的反映,而高频和低频波段的小世界特性的网络结构说明此频率下的功能相关与最优的信息过程有关。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