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的伴随症状多与肌瘤的大小、多少,生长的部位、生长速度,以及肌瘤有无变性等相关。月经不调是子宫肌瘤最常见的合并症,多为月经量增多、经期提前或带经时间延长,甚至不规则的阴道流血等,日久往往导致继发性贫血。次常见的症状是白带的异常,带下量增多,没有周期性规律,可有血性带下或伴有异常气味。子宫肌瘤患者一般没有明显腹痛,但常伴有下腹坠胀、腰酸背痛。如果出现子宫浆膜下肌瘤蒂扭转或肌瘤红色变性的情况,患者会有剧烈的腹痛和发热症状。当肌瘤较大或个数较多时,子宫增大明显,腹部膨隆,可于下腹部扪及肿物,同时可能因压迫盆腔临近的脏器,如膀胱、尿道或直肠,引起尿频、排尿困难、尿潴留或便秘。子宫阔韧带处的肌瘤,会因压迫输尿管而出现输尿管或肾盂积水,压迫输卵管使其变形、狭窄,或使宫腔变形以致妨碍受精卵的形成和着床,导致不孕症的发生。<br> 2.子宫肌瘤产生的原因是什么<br> 子宫肌瘤发病的确切原因目前尚无定论。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涉及到机体局部或整体雌孕激素的变化、局部生长因子的反应、细胞分裂率的改变和细胞突变等方面,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br> 子宫肌瘤一症的出现,存在遗传因素,有家族倾向。子宫肌瘤又是一种卵巢性激素依赖性良性肿瘤,雌激素和孕激素在其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研究还表明,长期性生活失调而引起的盆腔慢性充血、较长时间的饮食不合理,都与子宫肌瘤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系。<br> 中医学并无子宫肌瘤一症的概念,根据其发病特征,子宫肌瘤属于中医学“■■”一症的范畴。<br> “■■”是中医学特有的病症名,指妇人下腹结块,伴有或胀、或痛、或满、或异常出血的病理状态。按病变性质不同,■与瘕的含义有所不同。■为有形可征之物,坚硬成块、固定不移、推揉不散、痛有定处、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血病血分;瘕则痞满无形、时聚时散、推揉转动、痛无定处,多属气病。临床中往往有先因气聚,日久则血瘀成瘕,二者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并称。<br> 中医学认为:■瘕的发病原因,主要归因于身体正气不足。当风寒湿热之邪入侵,或精神情志因素,或房事劳作过度,或饮食失于合理,导致脏腑功能紊乱,出现气滞血瘀、痰湿瘀结、湿热瘀阻、肾虚血瘀等等,停聚在子宫,日久而逐渐形成结块。<br> 形象地说,中医学将人的身体比作一个复杂的工厂,子宫肌瘤就是身体这个工厂里面存在了本不该有的东西;或是因为生产流程出了问题而产生了“残次品”;或是因为排泄渠道有了故障而导致“垃圾”堆积。这与现代医学对子宫肌瘤病因学的研究结论,有异曲同工之处。因为现代医学也认为,因先天遗传禀赋不足、不合理的饮食结构、盆腔瘀血状态等产生的不能被人体吸收或代谢的产物,会促使子宫肌瘤的发生。<br> 因此,中医学认为,除了要消除已经产生的瘤体,治疗子宫肌瘤的关键更在于调整患者自身的身体机能与状况,帮助患者改变不合理的饮食习惯,达到使机体阴阳平衡、“进出”平衡;从而不再产生新的机体“废弃物”,方能从根本上杜绝子宫肌瘤的发生和发展。<br> 3.子宫肌瘤的中医辨证治疗<br> 在中医学理论中,同样是子宫肌瘤,因为其产生的原因和机理不同,相应的治疗方法也就不一样,即所谓需要辨证论治。气滞血瘀、痰湿瘀结、湿热瘀阻、肾虚血瘀是子宫肌瘤形成的主要中医学病理机制,因而总的治疗原则便是行气活血、化痰除湿,清热利湿、化瘀消■。<br> 气滞血瘀证主要症候为下腹部结块,触之有形,按之痛或不痛,小腹胀满,月经先后不定,经血量多有块,经行难净,经色黯,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沉弦涩。治疗以行气活血,化瘀消为法。可服用香棱丸或大黄蛰虫丸。香棱丸主要药物为木香、丁香、小茴香、枳壳、川楝子、青皮、三棱、莪术。<br> 痰湿瘀结证主要症候为下腹结块,触之不坚,固定难移,经行量多,淋沥难净,经间带下增多。舌体胖大、紫黯,有瘀斑、瘀点,苔白厚腻,脉弦滑或沉涩。治疗以化痰除湿,活血消■为法。可服用苍附导痰丸和桂枝茯苓丸。苍附导痰丸主要药物为苍术、香附、陈皮、南星、枳壳、半夏、川芎、滑石、白茯、神曲。桂枝茯苓丸主要药物为桂枝、茯苓、牡丹皮、赤芍、桃仁。<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