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肝病属胁痛范畴,《灵枢·五邪》中说:“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肝病多因升降失常,疏泄不利,脉络不通,瘀血停滞,胸中阳气受阻,或经脉失养而成。肝病概括起来有虚实的不同,但两者都以疼痛为其主症。中医认为:“不通则痛”。故在治疗上以通为主,但使用通法必须根据不同证候具体分析,“其寒者温之,使其通;热结者,当用苦泄,使其通;虚者补之,使其通。”具体方法有理气、活血、化湿、温阳、养血等。余几十年来治疗肝病常以佛手散加味,用之自如,因方中川芎活血又能行气,并有疏风止痛作用。当归补血祛瘀,止痛解痉,又气味俱厚,行之有余,守之不足,活血祛瘀力较强。肝方藏血,其性疏泄条达,如肝气抑郁不畅,必导致气滞血瘀,脉络不通。芎归配合以达到行气活血,祛瘀止痛的作用。但方中加入鳖甲其效更著。鳖甲味咸,能软坚散结,破瘀通经。常用于治疗因气滞血瘀而导致的肝脾大,以达到软坚散结、祛瘀生新的作用。在临床治疗中可根据不同症候,随症加减,如痛甚者加木香、延胡索以理气止痛;胀满者加枳壳、川厚朴。《内经》云:“中满者,泻之于内”“泻,消其坚满是也”。倦怠者加党参、白术、白芍健脾敛阴,以补后天,资其化源。纳少者加佛手、焦三仙理气消导;有热加柴胡、栀子疏肝清热。若肝病兼有腹泻者,多因肝气郁结,横犯脾胃,此不可投以涩肠止泻之品,宜用痛泻要方以抑木扶土,方可取效。以上乃是肝病实证之治法,至于虚者则另有所论。肝病如及时正确治疗,可以治愈。若失时机,处理不当,则延误病机,久而不愈,就会酿成危重之候。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