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皮质下白质及内囊处,锥体束病变引起的偏瘫,常常是上肢比下肢重,远端比近端重,上肢伸肌比屈肌重,下肢的屈肌比伸肌重,且受影响的往往是整个肢体的活动,不像电解质失衡或某些结缔组织病变引起肢体的某一局部呈急挛状态。偏瘫的肌张力增高程度在各肌群是不一致的,上肢的屈肌比伸肌张力高,下肢的伸肌比屈肌张力高,故做被动运动检查肌肉张力时,伸直上肢及弯曲下肢所遇的阻力最大,被动运动时则起始阻力大,以后阻力迅速下降,故称“折刀样肌张力增高”或“折刀样瘫挛”。由于伸肌屈肌的张力不同,旋后旋前肌肉张力的不同,故偏瘫肢体保持一特殊的姿态及偏瘫性步态,即上肢肩关节内收和内旋,肘关节屈曲和旋前,腕及手指屈曲;下肢髋关节伸展和内收,膝及踝关节伸展,足及足趾呈蹠屈并略内翻姿势,走路时下肢向外划圈样向前移动,足尖着地,步伐较小。肌张力增高的机制有多种解释。
当脊髓有病变时,由于其位于椎管内,面积小,故常损伤双侧锥体束,产生两侧肢体瘫痪,病变在胸髓时引起受损平面以下两下肢痉挛性瘫痪(截瘫)。病变在颈膨大以上,引起四肢及躯干的痉挛性瘫痪(四肢瘫)。
由于酸、碱和电解质失去平衡引起的四肢拘急主要见于暴吐、暴泻导致电解质大量丢失的低钙血症和碱中毒,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发作性手足肌肉紧张性痉挛。在上肢表现为腕部屈曲、手指伸展、指掌关节屈曲、拇指内收靠近掌心并与小指相对,形成“助产士手”;在下肢则表现为踝关节与趾关节皆呈屈曲状。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