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身处于自然环境中,春夏秋冬,风霜雨雪,自然气候的每一点细微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我国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发成。”充分说明了人体与气候的紧密联系。
气候环境包括很多气象要素,作用于人体的主要因素有气温、气压、湿度、风速、日照等。以风为例,我国自古有“风邪”一说,认为它是“百病之长”。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风的确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春天多东风,易引发头痛和加重心力衰竭;夏天多南风,易引起脑中风;秋天多西风,易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冬天多北风,易使人血压增高。
时分四季,许多疾病也都有着明显的季节性。
春季天气以多变为特征,常出现“倒春寒”和风沙天气。这个时期是流行性感冒、水痘、麻疹、腮腺炎、肺炎等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中老年人高血压的发病率也非常高。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春季还是肝炎的高发季节,一些慢性肝炎患者也容易在春季旧病复发或者病情加重。
进入夏季,天气炎热,人体的新陈代谢也更加旺盛,体表血管扩张使大量血液集中于皮肤,从而使人体内血液分配不平衡。所以夏季人们常会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头晕、心烦、昏昏欲睡等症状,甚至被中暑、呕吐、腹痛、腹泻等疾病所困扰。
秋季,天气由热转凉,常会诱发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特别是在秋冬之交,受西北风和冷空气的影响,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患者病情会有所加重。此外因为天干物燥、昼夜温差大、蚊蝇“垂死挣扎”等原因,秋季还是秋燥症、过敏症、心血管疾病和胃肠道疾病的高发期。
冬季严寒,人体抵抗力有所下降,这就容易导致各器官功能紊乱,使胃痛、冠心病、感冒、关节痛、咳嗽、风湿性关节炎等病发生或加重。研究证明,当人体受到强冷刺激后,会出现交感神经兴奋、末梢血管收缩、外周血管阻力增强、血压明显增高等症状,所以进入冬季,中老年人要特别警惕心、脑血管疾病。
气候不仅影响着人的身体,还会影响人的情绪。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阳光明媚时,人的心情也舒畅;阴雨天,人情绪比较低落。研究结果表明,在湿气重的日子里,患忧郁症的人会增多;阴天和下雨前的低气压会使学龄儿童坐立不安。
天气的变化甚至可以影响到人口死亡率。有关研究发现,冬季人口死亡率最低,春秋季节死亡率也较低,而盛夏日最高气温达35℃以上时,人口死亡率则会有大幅上升。这表明,适宜的温度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过冷和过热的天气都有损健康。
自古至今,人类的衣、食、住、行、动等都受季节交替的影响与制约,人体健康更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我国传统医学认为,要远离四时疾病,保持人体安康,最根本的是坚持“天人合一”的自然养生观。
“天人合一”养生观主张,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人体养生必须与自然生态和谐统一。《黄帝内经》中也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人与天地相参也”,“(人)与天地如一”。
中医认为,人体肌肤腠理的开合,脉象的变化,十二经脉气血的运行,都随着季节的变换、时间的推移而出现规律的变化,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按照古人总结的春夏属“阳”、秋冬属“阴”的观点来看,养生应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为根本,顺应人体的生、长、收、藏的生理规律,以保持人体内部阴阳平衡。《黄帝内经》中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类经》中也明确地指出:“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意思是说,阴阳互为根本,若能在春夏之时养阳,可预防秋冬之寒病;而在秋冬之时养阴,可预防春夏之火证。
四季与人体五脏也存在着密切的对应关系。张景岳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这里明确指出要顺应四时,保养五脏。根据五行学说,人们又把四季、五脏和五行联系起来,提出一年四季的基本养生原则为:春,属木,其气温,与人体肝气相应,宜舒肝;夏,属火,其气热,与人体心气相应,宜清心;秋,属金,其气凉,与人体肺气相应,宜润肺;冬,属水,其气寒,与人体肾气相应,宜暖肾。
如果人们不顾四时气候变化、人体阴阳消长,违背了这些基本的养生规律,就会导致机体阴阳失衡、五脏失调甚至引发病变。《黄帝内经》中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而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漏。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浊沉。失四时阴阳者,失万物之根也。”
《类经》亦云:“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泻,此阴胜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度,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证,此阳胜之为病也。”“阳胜”表现为发热、口渴、头痛、失眠、烦躁不安等;“阴盛”则表现为肢冷、痰饮、水肿、泄泻等,这些都是春夏、秋冬最为常见的症状。
正如《黄帝内经》所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人类只有在衣、食、住、行、动、静中,顺应周而复始的四季、昼夜变化规律,才能长养生息,多福多寿。天人合一,顺时养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遵循的最科学、最健康的养生方法。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