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经络腧穴临证精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0450901
  • 作      者:
    沈晓明著
  • 出 版 社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沈晓明,男,1966年7月出生,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原安徽中医学院针灸骨伤临床学院副院长,安徽省第一位针灸学博士,师从著名针灸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教授,现旅居新加坡。从事中医针灸教学、临床、科研工作二十余年,学术功底深厚,思维严谨缜密,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独特,深受同行称赞及学生欢迎,多次应邀赴国内外讲学及进行学术交流。
展开
内容介绍
    “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在针灸著作中如何达到“易陈”的境界,使初学者能快速入门与提高,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古代医家编制了很多的针灸歌赋,但从学术角度来说,缺乏提纲挈领式指导和规律性总结。经络、腧穴等内容的内在规律性、逻辑性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经络腧穴临证精要》在收集大量古今文献的基础上,将经络、腧穴内容重新梳理、归纳,突出规律性与逻辑性,以期达到“易学”和“实用”的目标。
展开
精彩书摘
    3.根据藏象学说的命名依脏腑名称命名的有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胆俞、胃俞、膀胱俞、三焦俞、胃仓;依脏腑所藏的五神命名的有神堂、本神、神门、魂门、魄户、意舍;依脏腑化生的气血津液命名的有血海、气海、水道、一承浆、金津玉液;依五脏所主的五体命名的有筋缩、申脉、滑肉门、发际;依五脏所主的五官命名的有目窗、睛明、听宫、耳门等。
    4.根据经络学说的命名依经脉的循行关系命名的有三阴交、百会、阴交、阳交、合阳、会阳;依经脉的气血流注形象命名的有少海、尺泽、曲池、曲泉、经渠、太渊等。
    5.根据古代人体部位的命名横骨、曲骨、腕骨、完骨、臂臑、大椎、腰俞等。
    (二)与中医学理论密切相关的其他自然科学理论
    1.根据天文学的命名如上星、日月、太乙、地仓、华盖、太白等。
    2.根据地理学的命名除了前面提到依水流形象之外,还有依高出地面的山、陵、丘等命名的承山,大陵、梁丘、丘墟;依低于地面的谷、沟、渎、盆等命名的合谷、陷谷、水沟、支沟、四渎、中渎、缺盆等。
    3.根据气象学的命名依六气命名的风府、温溜、热府、寒府;依雷电形象命名的有列缺、丰隆、云门等。
    4.根据动物学的命名如伏兔、鸠尾、犊鼻、鹤顶、百虫窝等。
    5.根据植物学的命名如攒竹、禾髎等。
    6.根据建筑学的命名如天井、玉堂、内关、曲垣、库房、府舍、天窗、气户、内庭、紫宫等。
    7.根据物象学的命名如颊车、大杼、大钟、悬钟、天鼎等。
    总之,古人对腧穴的命名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和方法,并有一定的理论依据。腧穴的名称极其重要,绝不能以简单符号及数字序号来替代。
    第三节 腧穴的作用
    腧穴作为脏腑经络气血转输出入的特殊部位,其作用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关系。在针灸临床实践中,一方面,检查腧穴是重要的传统诊断方法;另一方面,选取腧穴并施以各种刺激,则可防治疾病。
    一、反映病证,协助诊断
    (一)反映病证
    腧穴是沟通人体内外的重要部位,当人体受到外邪侵袭时,皮毛首先受病而后内传,逐渐深入脏腑。在这个内传过程中,腧穴是邪气出入的门户。当六欲七情内伤脏腑时,脏腑之病又通过经络反映于体表,其反映的主要部位是腧穴。如胃肠疾病常在足三里、地机等穴出现压痛、过敏、皮下结节等反应;肺脏疾病常在中府、肺俞等穴出现压痛、过敏、皮下结节等反应。因此,腧穴是疾病的重要反应点。 
    ……
展开
目录
总论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第一节 经络概念的形成
一、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二、对针灸、按摩等感应的观察
三、练习气功时“行气”的体验
四、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五、腧穴主治作用的总结
第二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十二经脉
二、奇经八脉
三、十二经别
四、十五络脉
五、十二经筋
六、十二皮部
第三节 经络的作用及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一、经络的作用
二、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第二章 腧穴总论
第一节 腧穴的发展与分类
一、腧穴的发展
二、腧穴的分类
第二节 腧穴的命名
一、腧穴的命名方法
二、腧穴的命名依据
第三节 腧穴的作用
一、反映病证,协助诊断
二、接受刺激,防治疾病
第四节 腧穴的主治规律
一、分经主治规律
二、分部主治规律
第五节 特定穴
一、五输穴
二、原穴
三、络穴
四、郄穴
五、背俞穴
六、募穴
七、八会穴
八、八脉交会穴
九、下合穴
十、交会穴
第六节 腧穴的定取方法
一、骨度分寸定取法
二、体表标志定取法
三、指寸定取法
四、简易定取法

各论
第三章 手太阴肺经
第一节 经脉循行
第二节 主要病候
第三节 主治概要
第四节 本经腧穴
一、中府(LU1)
二、云门(LU2)
三、天府(LU3)
四、侠白(LU4)
五、尺泽(LU5)
六、孔最(LU6)
七、列缺(LU7)
八、经渠(LU8)
九、太渊(LU9)
十、鱼际(LU10)
十一、少商(LU11)
本经小结

第四章 手阳明大肠经
第一节 经脉循行
第二节 主要病候
第三节 主治概要
第四节 本经腧穴
一、商阳(L11)
二、二间(L12)
三、三间(L13)
四、合谷(L14)
五、阳溪(L15)
六、偏历(L16)
七、温溜(L17)
八、下廉(L18)
九、上廉(L19)
十、手三里(L110)
十一、曲池(L111)
十二、肘髎(L112)
十三、手五里(LI13)
十四、臂臑(L114)
十五、肩髑(L115)
十六、巨骨(L116)
十七、天鼎(L117)
十八、扶突(L118)
十九、口禾髎(L119)
二十、迎香(L120)
本经小结

第五章 足阳明胃经
第一节 经脉循行
第二节 主要病候
第三节 主治概要
第四节 本经腧穴
一、承泣(ST1)
二、四白(ST2)
三、巨髂(ST3)
四、地仓(ST4)
五、大迎(ST5)
六、颊车(ST6)
七、下关(ST7)
八、头维(ST8)
九、人迎(ST9)
十、水突(ST10)
十一、气舍(ST11)
十二、缺盆(ST12)
十三、气户(ST13)
十四、库房(ST14)
十五、屋翳(ST15)
十六、膺窗(ST16)
十七、乳中(ST17)
十八、乳根(ST18)
……
第六章 足太阴脾经
第七章 手少阴心经
第八章 手太阳小肠经
第九章 足太阴膀胱经
第十章 足少阴伸经
第十一章 手厥阴心包经
第十二章 手少阳三焦经
第十三章 足少阳胆经
第十四章 足厥阴肝经
第十五章 任脉
第十六章 督脉
第十七章 冲脉
第十八章 带脉
第十九章 阴维脉
第二十章 阳维脉
第二十一章 阴跷脉
第二十二章 阳跷脉
附篇
索引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