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医新解:从西医的视角看中医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476585
  • 作      者:
    张登华著
  • 出 版 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张登华,男,1963年出生,副主任医师,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家传中医。1981年考入内蒙古医学院医学系,1986年毕业并获学士学位。1994年调入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先后从事过中西医结合、急诊内科、心脏冠脉介入、感染性疾病诊疗和高压氧治疗等工作。对于内科多种急危重症具有较高的诊疗水平。在多年教学工作中收集各方面的有关信息,吸收了多位老中医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一套理解中医理论的新办法。本书为新创假说,供广大读者参考探讨,若有任何意见和建议,请来信指导。
展开
内容介绍
    近代科学给中医理论的解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中医教科书、论文、中医或西医报刊、个别中医教师的讲义以及一些中医师相互交流中,有大量用西医知识理解中医的内容,但一直没有系统地被归纳和总结。本作者在十多年教学和临床工作中收集前人研究的成果,吸取了多位老中医的教学经验,找到了许多中西医理论相近的地方,也就是中西医的结合点,如矛盾和阴阳、五行和化学应用原理、遗传基因和中医的肾精、微观物质和中医的气、西医综合征和中医的证等。整理的结果是,中医部分内容能和西医结合。整理后的部分中医理论被包含在西医理论中,并增加了被西医忽视了的知识。本书的中医预防医学一章的内容已在国家核心医学杂志发表。<br>    参考本书会使中医更容易理解,也为中西医学术交流提供了方便,是学习中医有益的参考书。<br>    “拿着西医诊疗单,不知道该抓哪些中药。”“中医见效果,有时候也需要西医的速效药。”“中医、西医可否各取所长,综合诊疗?”<br>    近代科学给中医理论的解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中医教科书、论文、中医或西医报刊、个别中医教师的讲义以及一些中医师相互交流中,有大量用西医知识理解中医的内容,但一直没有系统地被归纳和总结。<br>    本作者在十多年教学和临床工作中收集前人研究的成果,吸取了多位老中医的教学经验,找到了许多中西医理论相近的地方,也就是中西医的结合点,如矛盾和阴阳、五行和化学应用原理、遗传基因和中医的肾精、微观物质和中医的气、西医综合征和中医的证等。整理后的部分中医理论被包涵在西医理论中,并增加了被西医忽视了的知识。<br>    近年来,中医理论得到了越来越多读者的关注,中医养生类图书出版繁多,但尚没有一本书能结合中医的理论和西医的疗法对病症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和治疗方法。<br>    相信这本书的出现,能弥补这个空白,使中医更容易被理解,也为中西医学术交流提供了方便。
展开
精彩书摘
    1.1阴阳和矛盾的不同点
    从前面的“阴阳事物表”中可看出,阴阳的含义超出矛盾的概念,有的阴阳双方并不是一对矛盾。例如,太阳和月亮的关系、男人和女人、物质固态和气态等被古人认为具有阴阳关系,实际上它们是分工合作关系,不具有对立统一性,不能被认为是哲学上矛盾的关系。凡被认为具有阴阳属性的事物,就具有上述的性质,这是“比类取象”的第一种内容。“比类取象”原理还有其他内容: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南方生热,热生火,……其在天为热,地为火。”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南方赤色,……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
    季节的变化随天空中太阳对地面照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气温随季节而变化,动物和植物生长又受气温的控制。古人总结了上述自然界的现象,日、天、南方、热、火、羊、黍原本是各自独立的事物,因为它们都属阳性,存在着支配和被支配的从属关系,有内在联系。将这些知识哲学化,认为阴阳属性相同的事物,则其他性能可能相关联,这是“比类取象”的第二种内容。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br>第一节中医的起源<br>第二节中医的比类取象原理<br>第二章中医的遗传和营养<br>第一节生命起源<br>第二节中医的微观世界<br>第三节营养物质的来源及转化<br>第三章中医解剖、生理学<br>第一节器官之间的阴阳关系<br>第二节脏腑的功能<br>第三节中医脉管学<br>第四节十二经脉分布图<br>第四章中医病理生理学<br>第一节疾病的概念<br>第二节中医对疾病的认识<br>第三节八纲的应用<br>第四节中医对病理表现的认识<br>第五章舌诊和脉诊<br>第一节舌诊<br>第二节脉诊<br>第六章中药药理学<br>第一节中药基础理论<br>第二节解热中药<br>第三节呼吸系统药<br>第四节循环系统药<br>第五节消化系统药<br>第六节泌尿、生殖和血液系统药<br>第七节其他药<br>第八节方剂<br>第九节西药的中药性能<br>第七章临床中医<br>第一节中医对热病的认识<br>第二节热病临床表现<br>第三节咽喉及呼吸系统疾病<br>第四节循环系统疾病<br>第五节消化系统疾病<br>第六节泌尿生殖、血液系统疾病<br>第七节神经系统疾病<br>第八节其他疾病<br>第八章中西医预防医学对比<br>第一节中医养生思想概要<br>第二节中医养生的合理性<br>第三节预防措施<br>附:中西医概念对比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