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汉诗而言,遣词、造句、语法、修辞、语体、语气、音韵、节奏、形体、篇章结构、语言文采、时代特征等有关语言及其使用的各个方面的特色构成诗歌的显性风格体系,而格调、韵致、神思、本色、虚实、立意、意象、意境及艺术感染力等特质则构成隐性风格体系。风格体现诗人的个性,是构成诗歌意境的要素之一。《汉诗英译中的风格变通》从文化翻译观的视角出发,探讨汉诗英译中风格变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风格再现是重要的;在多数情况下,原诗的风格是可译的。然而,由于文化变迁、诗歌意义增殖、读者价值观因时而异等原因,翻译中的风格变通有时也是必要的。这种变通既体现了译者的创造性和文化意识,又反映了时代的文化需求。该文运用相关理论与知识,探讨了汉诗英译中风格变通(包括语义、修辞、语体语气、意象意境上的变通)的理据和方法。
3.2.6 关于译作评价体系
《评秦观鹊桥仙的三种不同英译》是在译作评价体系建构方面的一种探索。它是从意境、意象、格律和语言风格等层面对《鹊桥仙》的不同英泽进行比较分析的。文章对译作的成败优劣进行了评判,并指出,“抛开具体某一译品的成败优劣不论,以诗化的形式翻译中国古诗词,其本身就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因为这种形式具有较为全面地再现或保持原作诗歌美学价值的潜在功能,比其他方法f诸如逐字对译和散文化意译)优越。”
《汉诗英译方法比较研究》建立了基于原作美学价值的评价体系,并采用定性与半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诗学、翻译学、文艺美学和模糊数学等视角观照《登鹳雀楼》的几种英译在节奏美、结构美、音韵美、意象美、意境美、模糊美、语言美、风格美等模糊子集中的隶属度,通过比较研究,显现有关方法的利弊得失。该文指出,“诗歌是按照符合人们普遍审美要求的一定艺术原则构成的,节奏、音韵、形态等格律要素都是具有一定艺术含义的符号。非诗化译法舍弃这些要素,是一种减值翻译的方法……译出的作品,缺失的原诗美学特征太多,读起来味同嚼蜡”。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