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兆熊,字梦祥,号少侯,生于清同治元年(1862),健侯长子,后人呼为“大先生”。杨少侯七岁学拳,得祖杨禄禅、伯杨班侯、父杨健侯三人口传身授,尤以得自其伯班侯者为多。因聪敏过人,被父祖辈寄以厚望。据说,少侯“年十九,与班侯之徒万春者比手,跌万春于门扉,扉震坏,由是知名”。
少侯拳技精湛,轻灵奇巧,虚实变化,功属上乘。拳架小而刚,动作快而沉,处处求紧凑,劲至皮毛,圈至无圈,速快至拳打人不知,劲整至一片神行之境。而少侯性情与其伯杨班侯相似,沉默寡言语,很少人能与他亲近,在公开的场合更少露面,却刚强好胜,亦喜发人,善用散手,出手即攻,人谓颇具“乃伯之风”。而教人亦然,从学者多不能忍受,所以授徒甚少。据说,少侯对于接劲、借劲、截劲、冷劲、凌空劲,确有深功。可惜不愿多传,知之者少。
杨澄甫,名兆清,以字行,生于清光绪九年(1883)。幼年心气甚高,不喜“一人敌”的家传拳技,要学“万人敌”的兵家军事。杨健侯生性情温和,回忆早年练功之苦,对于自己四十五岁才得到的爱子不忍管束过严。年将弱冠,杨澄甫才开始从父学拳,每日练功,拳、剑、刀、枪、推手、散手,虽然均合乎杨家祖传规矩,但也未真正痛下苦功,深研拳中奥妙。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拳乱,因排拒洋教而导祸入门,“义和拳匪起,假托神拳之名以伪乱真,国术界受其影响,因之中辍,北京人几不敢复言拳术”,拳界各派门人均多星散,肯继续研究者寥落无几。京城太极杨家因得满清官贵名流庇护,故而躲过一劫。
之后,自光绪二十八年(1902)起,杨少侯与杨澄甫兄弟二人助父授拳。其时,清朝政府开始陆续实行新政改革,气象更新,沿此轨道下去,必然秩序稳定,早臻强盛。而以“先行者”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内外联络沟通,在南方各地发动武装起义,接二连三。不足十年,终于酿成风起云涌的辛亥暴动,席卷全国。满人执掌的大清王朝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等一连串煽动之下,最终颓然倾覆了。宣统皇帝逊位,汉人袁世凯作为前清要员,从革命党手中挽回政权,当选大总统,进入了中华民国之初。
政局混乱纷争,人心惶惶,世道不太平。曾经世袭爵位和科举出身的王公大臣,荣光褪去,成了清朝的遗老遗少。杨家前两辈授徒于北京城王公贵胄、旗人护卫、贤达名流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