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父母心中,孩子永远都是长不大的。要想好好教育孩子,就要学会聆听孩子的心声,要和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和孩子做知心朋友。<br>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孩子也不例外,每个孩子都在努力地塑造自己。做父母的要学会感受他们在想什么,那样才能深入地理解孩子。其实做到这一点并不难,父母只要让孩子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总是批评他们、教训他们、挑他们的毛病,就不会让孩子觉得苦恼,就不会让孩子觉得和父母之间有很大的距离。<br> 自由地接受孩子们的思想,和孩子一块讨论,研究可能的结果,经常用孩子的语言和孩子交流:“那样的话,接着将会发生什么事?”“你会有什么感觉?”“别人会有什么感觉?”这样的话,孩子就会觉得父母是自己的伙伴,可以帮他们解决疑难问题。<br> 要想深刻的理解孩子,父母应该做到以下几点:<br> 1.少讲为妙。父母不能总是一厢情愿地老生常谈,那样只会让孩子感到反感。唠叨个没完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br> 2.冷静理智。当孩子的做法与自己的想法不一样时,父母不要轻易发脾气,要时刻提醒自己:他只是个孩子,尽量使自己保持冷静理智,避免讲伤害孩子心灵的话。<br> 3.耐心倾听。要给孩子一个平等的发言机会。孩子受委屈时,会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他最希望别人能耐心听听他的倾诉,只有情感上的安慰才能平衡孩子的心。<br> 4.听话听音。孩子的语言是高度情感化的,主观色彩十分浓厚,听孩子说话得学会听话听音。因此,父母不要总是站在成人的角度思考孩子的语言。<br> 5.恰如其分。不管是对孩子进行赞扬还是批评,一定要就事论事,恰如其分。不要因自己草率的批评和随意的指责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br> 慈爱是一种温柔的、心平气和的沟通方式。不要假定你的孩子知道你们爱他,爱需要表现出来。<br> 许多家长不善于进行亲子沟通,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总想着为孩子好,总在不断重复简单的语言、老一套的问话,比如“作业做了没有”、“考试成绩怎么样”等,这些话基本上是天天讲,家长以为只有这样才算尽到了家长的责任。殊不知,这种单调的说教会让孩子产生厌烦的情绪,从而产生逆反心理,表现出叛逆的行为。<br> 其实,善于和孩子沟通并不难,家长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喜怒哀乐,耐心地听孩子诉说自己身边发生的事,鼓励孩子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做出评价。孩子在表述时,家长要耐心地听,不要打断孩子,不要对孩子的言行急于批评或评价。等孩子讲完后,父母可以用简练的语言对他的话进行概述,帮孩子理清思路。这样会让孩子得到了尊重,有利于孩子理清自己的思路。这样,父母理解了孩子,让孩子感到受尊重,孩子也会愿意和父母交流思想,从而做到对父母的尊重和信任。<br> 除了认真聆听孩子的想法之外,父母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接触新的思想观念,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比如流行的思想、流行的服饰、流行的技术、流行的音乐等,父母都要尽量多地去了解,这样才能和孩子有话说,减少和孩子间的代沟,创造彼此信任沟通的渠道。无论工作有多么忙,父母也要尽可能多地抽出时间陪陪孩子,和孩子一起玩,平等地谈心。不要以为孩子去学校之后,所有的教育都成了老师的事情。当孩子的做法跟自己的期望不符时,父母不要马上发火,要先听听孩子的理由。<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