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父母懂得爱孩子才有未来:父母要懂的爱的心理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7206898
  • 作      者:
    巴山人著
  • 出 版 社 :
    吉林文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为什么父母一心替孩子着想,孩子仍抱怨父母没有关心他?
  为什么父母给孩子提供了很好的物质条件,孩子却仍感到孤独、寂寞和忧郁?
  为什么父母对孩子百般呵护,孩子的心理问题却越来越多?
  ……
  这一切根本的原因就是,父母不清楚什么是真正的爱。
  爱是什么?爱是一种情感,这种情感拥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能推动人们充分展现真实的自我,并努力去实现自我的价值。这一过程被心理学家称为心灵成长和心智成熟。但许多父母并不明白这一点,他们不是把溺爱当成爱,就是把控制和依赖当成爱,从而使孩子失去了自我,使他们的心灵停滞不前。这样的孩子注定会被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所缠绕。
  所以,父母懂得爱,孩子才有未来。

展开
作者简介

  巴山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硕士学位。一直以来,专注于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著有《父母祸害论》。

展开
内容介绍
  爱不是溺爱,爱是心智成熟的原动力,溺爱则纵容了孩子心中的懒惰,使他们朝着相反的方向沉沦。
  爱不是逼迫,爱是促使内心完整的力量,逼迫则像是在用一把刀将孩子的心灵活活分裂,使他们变得残缺不全。
  不管家境多么贫寒,只要父母给了孩子爱,孩子就能勇敢地面对属于自己的问题和困难,并努力去实现自我的价值。正因如此,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才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不管家庭多么富裕,如果父母只满足了孩子物质上的需求,而忽略了给他们爱,孩子的 内心就会空虚寂寞、恐惧不安,他们无力解决属于自己的问题和困难,也无法去实现自我的价值。正因如此,很多家庭才会富不过三代!
  解放孩子,让他们去做他们自己。
  唯有如此,父母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并趋于完整。
展开
精彩书摘
  关于爱的五个误区
  爱是促进爱和被爱者双方心智成熟的情感。有了这种情感,人就拥有了无穷无尽的力量,就能去克服懒惰,克服恐惧,克服一切与生俱来的原罪,使自己的心智不断地趋向成熟。
  一切让人变得懒惰的情感都不是爱。
  一切阻碍人心智成熟的情感都不是爱。
  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并不明白这一点。在许多富裕的家庭里,父母整天忙着揽生意,忙着挣钱,忙着应酬,却把孩子托付给了保姆和家庭教师。他们虽然有着强烈的爱的愿望,对孩子物质上的要求有求必应,但倾听和陪伴孩子的时间却少得可怜。前面我们说过,倾听是爱最标准的体现,不陪伴孩子,不与孩子交流,不倾听他们的心声,就不能给予孩子真正的爱。这些孩子在缺乏爱的环境下孤独地长大,内心缺少面对困难的勇气,不敢承担责任,心智根本无法成熟。
  不管家境多么贫寒,只要父母给了孩子爱,孩子就能勇敢地面对属于自己的问题和困难,并努力去实现自我的价值。正因如此,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才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不管家庭多么富裕,如果父母只满足了孩子物质上的需求,而忽略了给他们爱,孩子的内心就会空虚寂寞、恐惧不安,他们无力解决属于自己的问题和困难,也无法去实现自我的价值。正因如此,很多家庭才会富不过三代!
  还有一些父母望子成龙,一心按照自己的愿望来塑造孩子,他们不尊重孩子的感受、想法和意愿,不把孩子当成是独立的个体,固执地认为自己的这种心理正是爱的一种表现。殊不知,孩子在他们的这种养育方式下,逐渐失去了真实的自我,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一篇题为《精神病院的年轻人》的幽默短文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
  一位作家在一家精神病医院的花园里散步,遇见一位年轻人手捧一本哲学书正在专心阅读。他的行为与其他病人迥异。
  作家坐到了他的身边,问:“你在这里干什么?”
  他看了看作家,很是吃惊。当确定作家不是医生之后,他回答道:“很简单。我父亲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律师,他想要我像他一样;而我的叔叔是一家大商场的老板,他也想让我像他一样。不仅如此,我的母亲希望我像她敬爱的父亲那样,我的哥哥则试图把我训练成像他
  一样的运动员……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学校里。没有人把我当成独立的个人来看待,他们只是想通过我这面镜子来审视他们自己。所以,我决定还是住进精神病院吧,至少在这里我能做自己。”
  不把孩子当成是独立的个体,就不可能付出真爱。父母把孩子当成是自我的延伸,这种心理不是出于爱,而是一种极端自恋的情结。也有一些父母把依赖和溺爱的心理当成是爱的体现,他们一味地牺牲自我,极尽所能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奇怪的是,尽管他们付出了很多,但孩子得到的根本就不是爱。在他们的养育下,孩子变得弱不禁风、懒惰成性,面对问题和困难时,只会哭哭啼啼,一味逃避。
  所以,如果父母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孩子就没有未来,而要深入了解真正的爱,我们首先就要弄清楚爱的几个误区。
  第一节   误区之一:错把恋爱当成爱
  有很多情感都不是爱,但人们却一直把它们错当成爱。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人们常把恋爱误认为是爱。现在,就让我们来揭开恋爱的面纱,看一看它的本来面目吧!
  为什么情人的眼里会出西施呢?因为他们坠入了情网!坠入情网是一种幻觉,它能把丑的变美,把坏的变好,把假的变真。恋爱的幻觉,从本质上来看,与其他的幻觉没有什么不
  同。诚如大家所知,酒和毒品都能让人产生幻觉,正因对幻觉的痴迷、贪图,这些东西才让我们难以摆脱。醉酒之后,贪杯者们飘飘欲仙,幻想自己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囊中羞涩的人能把自己当成亿万富翁,窝囊的小人物能把自己当成大领导,胆小如鼠的人竟敢挑衅高大威猛的警察。但幻觉终归是幻觉,当贪杯者们酒醒之后,就会发现自己仍然是一个身无分文的、平庸的、被关在派出所里的人。
  同样,恋爱也是一种幻觉,当恋爱的激情慢慢消退,人们就会看清真实的对方:原来她不是西施,他也不是潘安,他们都有许许多多的缺陷和不足。所以,对于恋爱,最贴切的比喻莫过于一坛老酒,因为它们都能让人产生幻觉。但爱是真实的,幻觉不是爱,很多人把恋爱当成爱,这是人生最大的荒谬和悲哀!
  第二节  误区之二:错把亲情当成爱
  恋爱的幻觉结束之后,很多人便开始了真正的相爱。
  他们接纳了彼此的差异,包容了对方的不足,在爱的旅途上,两个完全不同的人走到了一起,组成家庭,生儿育女,于是,亲情便由此产生了。
  但值得注意的是,亲情由爱而产生,但并不是爱本身;亲情中有爱,但亲情不等同于爱。如果亲情促进了亲人心智的成熟,那么,这样的亲情就是爱。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不管是在意识中还是在潜意识中,只要亲情阻碍了亲人心智的成熟,它即使被吹嘘得天花乱坠,也丝毫没有爱的成分。
  第三节    误区之三:错把依赖当成爱
  什么是过分依赖?
  过分依赖就是自己没有独立而完整的人格,只能依附于别人,过一种寄生的生活!
  当然,即使是人格独立而完整的人,他们也有依赖别人的心理,但这种依赖不会使他们丧失自我的独立。这就像一个国家,虽然是独立存在的,但却需要外交,需要其他国家的承认和支持,只不过这种对其他国家的依赖并不会影响到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而过分依赖则不同,过分依赖的人没有独立而完整的人格,他们需要依附别人才能找到自己的身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一旦这种依附关系解体,他们就会变得残缺不全,找不到人生的方向,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了。
  为什么人们容易把过分依赖当成爱呢?前面我们讨论过,爱有两个阶段:一是突破自我界限,舍弃自我;二是扩大自我界限,获得一个更强大的自我。但值得注意的是,爱虽然需要突破自我界限,但这只是暂时的,它最终的目的是要获得更大更独立的自我界限。所以,从本质上来说,爱是促进自我独立和完整的情感力量。婴儿依附在父母的身边,是为了得到爱;得到爱的目的,是为了心灵成长;心灵成长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独立而完整的自我界限;获得自我界限的目的,是为了踏上心智成熟的旅程,实现自我的价值。然而,一些父母一开始便忘记了爱的目的,忘记了婴儿依赖父母的目的是为了学会独立,他们把手段当成目的,把过程当成结果,把过分依赖当成爱。他们始终沉迷于爱的第一阶段,而忽略了爱的第二阶段,始终让孩子像婴儿一样依附于自己,使他们的心灵得不到成长,心智无法成熟。这些父母根本没有在孩子的心中撒下爱的种子,反而使他们滋生出了过分依赖的恶苗。在这种过分依赖的心理下长大的孩子,会倾尽一生的时间去寻找依赖,而不是去寻找爱。
  第四节   误区之四:错把控制当成爱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越是亲近的人,越想控制我们。
  这些人声称最爱我们,但他们的爱却让我们喘不过气来。为什么这些人的爱会给人一种窒息的感觉呢?因为他们给我们的根本就不是爱,而是控制。一些父母就是这样,他们不明白爱是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其作用是要促进孩子形成完整的自我界限,并开始自己独立的人生旅程。这些控制型父母用自己的意愿取缔了孩子的意愿,用自己的想法代替了孩子的想法,用自己的感受代替了孩子的感受,从而使孩子丧失了自己的独立、自己的价值和自己完整的内心世界。最悲哀的是,这些父母对自己的问题竟毫无察觉,甚至始终认为自己的行为和心理就是出于一种爱!
  但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他们不依附于任何人,也不被任何人所控制。父母之爱的最大作用,就是能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价值,并促进孩子努力去实现它。
  实现自我价值是人来到这个世上最根本的目的;
  而失去自我则是人生最大的悲剧。
  所以,父母爱孩子,就要按照孩子的需要去满足孩子;父母控制孩子,则是企图按照父母自己的需要去满足孩子。后者的本质不是为了满足孩子,而是为了满足父母自己。父母通过孩子来满足自己,孩子就不可能获得爱;孩子没有获得爱,就不可能独立;孩子不独立,就不可能发现自己的价值,并努力去实现它,到最后他们的人生注定会是一个悲剧。
  幸福的人之所以幸福,是因为他们能实现自我的价值。
  不幸的人之所以不幸,是因为他们在用自己的脚走别人的路!
  孩子借助父母来到这个世界,其目的并不是要去替父母完成他们未尽的事业,而是要开拓并完成他们自己的事业。父母控制孩子,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孩子就会失去自我,而孩子一旦失去了自我,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就会随之产生。
  第五节  误区之五:错把溺爱当成爱
  爱是向上的力量,它能提升我们的心智。
  人们爱一个人或一件事时,不会懒在那里不动,而是会积极行动起来,努力将自己的精力倾注其中。由于有爱作为动力,所以人们会自觉自愿地去克服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并勇敢地前行。作为回报,人们在付出爱的过程中,心灵会不断成长,心智会不断成熟。正因如此,我们才说爱是心智成熟的原动力。
  而溺爱是什么呢?溺爱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它会让孩子变得懒惰,使他们不敢去面对困难和挑战,只知道逃避自己应该承受的痛苦和应该承担的责任。这样一来,他们的心灵得不到成长,心智也就无法成熟。懒惰是人类的原罪,溺爱则会把它从人们的心底释放出来,迫使人们不断向着黑暗的深渊沉沦。
  溺爱不是爱,它与爱正好相反:爱催人奋进,溺爱使人懒惰;爱使人提升心智,溺爱使人向下沉沦;爱是天使,溺爱是恶魔;爱是心灵成长的原动力,溺爱是人类原罪的帮凶。
  女儿上小学四年级时,常常去姥姥家玩儿。姥姥对她十分溺爱,总是把饭菜端到她的嘴边喂她。为了给女儿解释姥姥的行为不是一种爱,我这样对女儿说:“孩子,你喜欢姥姥对你这样吗?”
  “喜欢!”女儿回答说。
  “你今年都10 岁了,难道还想像婴儿一样生活吗?”
  “可是我喜欢姥姥爱我呀!”
  “孩子,姥姥把你当婴儿一样来对待,这不是爱,而是溺爱。你知道什么是溺爱吗?”
  “知道!”女儿想了一会儿,回答道。
  “那你说说看,你理解的溺爱是什么意思呢?”我继续问她。
  “逆爱,就是逆着的爱呗!”女儿回答得很干脆,显然,她把“溺”当成了“逆”。
  为了让女儿彻底弄明白什么是溺爱,我找来了纸笔又写又画,解释了一通之后,我突然发现女儿把“溺爱”误认为是“逆爱”,这正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因为溺爱恰恰就是爱的对立面,所以 “逆爱”更接近于事物的本质。
  爱是促进人们心智成熟的力量,溺爱则会阻碍这一过程。从表面上看,溺爱是爱得太多了,过犹不及;但从本质上来看,溺爱根本就不是爱,它与爱的方向背道而驰。所以,溺爱的本质应该是“逆爱”!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身体成长靠食物,心灵成长靠爱
第一节 爱是心灵的食物
爱有一种力量
爱最无私,也最自私
第二节 爱是全神贯注,更是自我拓展
全神贯注是爱的起点
自我拓展是爱的目的
为什么说倾听是爱最标准的体现
第三节 爱是战胜苦难的力量
家贫出孝子,苦难多大爱
有爱的孩子愿意吃苦,无爱的孩子及时行乐
第二章 关于爱的五个误区
第一节 误区之一:错把恋爱当成爱
恋爱的本质
恋爱是爱的幻觉,不是真正的爱
第二节 误区之二:错把亲情当成爱
把孩子看成是自我的延伸,父母就很难付出爱
有养儿防老的心理,父母就很难付出爱
没有得到爱,孩子就不会独立
第三节 误区之三:错把依赖当成爱
依赖感阻碍了人的独立
什么是消极人格依赖
父母把依赖当成爱,孩子长大后就会“啃老”
第四节 误区之四:错把控制当成爱
父母有了控制的心理,就不会有真正的爱
父母的控制会废掉孩子的武功
父母只有放弃了控制,孩子才能走自己的路
父母没有安全感,所以才会控制孩子
第五节 误区之五:错把溺爱当成爱
溺爱不是爱太多,而是爱太少
自我牺牲不是爱
父母丧失了爱的能力,才会去溺爱孩子
第三章 孩子缺少爱,心灵就会失常
第一节 孩子没有爱,就没有安全感
什么是安全感
为什么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小人是如何产生的
如何给孩子安全感
第二节 有爱的孩子自尊,无爱的孩子自卑
缺乏爱的孩子,缺乏自尊
缺乏自尊的孩子,缺乏责任心
第三节 没爱的孩子没自我,没自我的孩子没未来
丧失自我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没自我的孩子没未来
第四章 只有完整的人,才能给孩子真正的爱
第一节 什么是完整的人
完整不是完美
真正的爱与完整的人
心中有了黑洞,人就不会完整
第二节 只有完整的人,才能组成完整的家庭
自己完整,家才完整
父母自身的状态,就是孩子心灵成长的土壤
第三节 如何让不完整的人变得完整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哭诉是最高的智慧
憎恨使心分裂,宽恕让人完整
第五章 让孩子心智成熟的四种方法
第一节 先苦后甜
先吃苦中苦,后为人上人
先吃苦的人,能够笑到最后
第二节 不找借口
什么是危机
人若寻找借口,注定碌碌无为
第三节 始终诚实
心理疾病就是心灵在撒谎
“装”是一种心理疾病
第四节 学会舍得
什么是心灵地图
人不舍弃,就得不到成长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