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研究0—3岁儿童行为及教育技巧的芬兰国民早教学会,曾经在2008 年针对30名3岁左右的幼儿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研究员把这批幼儿分成3组,每组10人,然后让孩子用手中的蜡笔将同一张照片临摹到画纸上。
不同的是,研究人员在第1组孩子开始之前,告诉他们,如果他们画得好,可以获得1颗糖的奖励;针对第2组实验者,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如果谁画得好,可以将他们的名字写在黑板上以示鼓励;而针对第3组实验者,研究人员没有告诉他们做这件事有任何奖励,但是会在实验完成后,给其中画得最好的孩子口头表扬。
孩子们画完画后,研究人员按照原定的计划,将各种奖励给予每一组的孩子;同时,由教育专家在暗中仔细观察他们每一个人的反应。结果让人感到意外——知道有物质奖励的第1组孩子在看到同组的某些人获得糖果时,表露出了羡慕、不满和失望;得到糖果的人。也没有想象中的那样高兴。
第2组孩子的情况与第1组类似,但程度弱于第1组。
而第3组孩子的情况则跟前两组有很大不同,得到口头表扬的孩子欣喜不已,没有得到表扬的孩子也没有显示出过多的不满与羡慕。
两天后,研究人员按照上次的分组,重新进行了一次实验。不同的是,这次他们将糖果奖励安排给了第2组,在黑板上写名字的奖励给了第3组,而第1组什么也没有。
结果显示,第2组、第3组在实验结束后表现出的情绪都很高昂,而第1 组的孩子里,有90%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失望。
这个实验其实解答了不少父母的疑问。我们知道奖励是种很好的激励措施,但为什么越奖励,结果却是孩子的成绩越差、性格越不好了呢?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很容易看出,不当的奖励会让孩子的目的性或功利心过强,反而对心态有很不好的影响。
第1组孩子,他们在第1次实验前就知道了自己可能得到奖励。而孩子的特性决定了他们不会在乎研究人员所说的“谁画得最好,谁就有机会得到糖果”的先决条件,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画得最好,每个人都相信自己能得到糖果。糖果成为了孩子预计中的事情,于是那些得到糖果的,没有多少欣喜,没有糖果的,却感到万分失落。
第3组孩子因为不知道有奖励这回事,所以宠辱不惊、心态平和,当得到口头奖励的时候会很高兴,没有受到表扬也不会失落。
第2次的实验,第1组孩子因为有了第1次经验,觉得这次也会有物质奖励。可是当最终没有得到任何奖励的时候,他们的失落情绪就很明显了。
奖励本身是没错的。正如我们所了解到的那样,它是种极好的激励方式,可以让被奖励者更有竞争意识,做事充满动力。
但前提是奖励的方式应该正确。
什么是正确的方式呢?就是把奖励当做用兵,出其不意才能制胜。
奖励的最佳方式,应该是出其不意的。为什么中奖的人往往都很高兴?即便是小奖,也能让中奖者的心情好上一整天。原因是中奖属于意外收获。
如果有人提前告诉你,这张彩票铁定要中200元,恐怕你拿到钱的时候,就没有太多高兴的感觉了。 奖励也是如此。意料之外的奖励,会让人觉得惊喜不已,这才会达到奖励的目的。倘若早就知道有奖励,那么孩子得奖的兴奋就会减弱许多,一旦没有获得奖励,反而会产生失落情绪。
奖励应该是画龙点睛,而不是遇事就奖。红烧肉好吃,但吃多了照样会腻。奖励的本意是让孩子有激情,那么就必须保持奖励本身的新鲜感。如果孩子辛苦复习奖励一下,考试成绩不错奖励一下,周末又奖励一下,频繁的奖励就会让他们觉得这其实是理所当然的。一旦孩子把奖励看做顺理成章的事,奖励的效果就消失殆尽了。奖励的最好频率是1个月不超过1次,而且最好让他根本就感觉不到能得到奖励,这样,奖励的效果才会持续。
奖励的模式应该多种多样。很多父母以为,既然奖励,自然应该选择孩子最想要的东西。比如孩子喜欢打电玩,一台PSP自然很有吸引力;孩子喜欢跟同学、朋友出去玩,一套超酷的运动装备肯定能让他欣喜若狂。
这些奖励的确可能收到超乎想象的效果。但你有没有想过,这次奖励的是他最想要的东西,下次奖励什么呢?如果不是他特别想要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果是他想要的,也会认为只要自己希望拥有的东西,都可以经由种种奖励而实现。最终结果也会让他们过分重视物质奖励,忽视自己原本应当懂得的道理——靠自己努力得来的东西,比奖励更有价值。
事先不要告诉孩子,你将会在他完成某件事情之后给予奖励。
这次有奖励,下次完成类似的事情就不要奖励了,而是要等他取得更大的突破再说。
可以奖励的东西多种多样,比如带孩子去吃一顿好吃的,或者给他买一件漂亮的衣服。但最好的奖励是抽空跟孩子一起出去踏青,既接触了大自然,又让他感受到了父母在身边的快乐。这是孩子最需要的! 千万别征求孩子自己的意见!因为还不到满足他愿望的时候。同样,就算你知道孩子最想要的礼物,也不要以奖励的形式给他。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