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孩子不是疼出来的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5257314
  • 作      者:
    胡晓梅编著
  • 出 版 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我们都清楚,溺爱会让孩子变得冷漠,但问题也会走向另一面。有些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高标准、严要求,有的对孩子的行为抱着一贯尊重和支持的态度,有的则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理念。他们对孩子别样的爱,同样换来了最不想看到的结果,孩子或者太过自我、缺少对别人的关心,或者倔强叛逆、让人束手无策。
    “望子成龙”、  “望女成风”是天下每个父母的心愿。父母们因为经历了成长的辛酸,而不愿让孩子去承受苦难。然而父母们却忽略了:事无巨细的关怀,会让孩子丧失独立性与思考力。
    没有一个父母是不爱自已的孩子的。孩子犯再多的错,都可以原谅他;孩子做事再不成功,也会给予他支持;孩予前进的道路再不平坦。仍然对他充满希望。
展开
作者简介
    台湾知名畅销书作家,心理咨询师,拥有自己的咨询工作室。对年轻父母的教育和对孩子的心理辅导经验丰富。著有《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给孩子健全人格的重要态度》、《矫正孩子的坏习惯:聪明妈妈怎么教》、《开发脑力的44个好习惯:提升你的分析力,创意力,灵活力》、《软能力:你的职场制胜法宝》、《不要用身体谈情说爱》、《破解人生的N个困惑》等畅销书籍。
展开
内容介绍
    《孩子不是疼出来的:好爸妈最易犯的32个错误》是通过丰富的案例,告诉父母们哪些爱是正常的,哪些爱是要不得的。爱孩子不是溺爱孩子,不应该事事都帮孩子完成,不应该只是给孩子最后的结果,而是应该引导孩子建立起自己的独立能力和思考能力。
展开
精彩书摘
    专门研究0—3岁儿童行为及教育技巧的芬兰国民早教学会,曾经在2008 年针对30名3岁左右的幼儿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研究员把这批幼儿分成3组,每组10人,然后让孩子用手中的蜡笔将同一张照片临摹到画纸上。
    不同的是,研究人员在第1组孩子开始之前,告诉他们,如果他们画得好,可以获得1颗糖的奖励;针对第2组实验者,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如果谁画得好,可以将他们的名字写在黑板上以示鼓励;而针对第3组实验者,研究人员没有告诉他们做这件事有任何奖励,但是会在实验完成后,给其中画得最好的孩子口头表扬。
    孩子们画完画后,研究人员按照原定的计划,将各种奖励给予每一组的孩子;同时,由教育专家在暗中仔细观察他们每一个人的反应。结果让人感到意外——知道有物质奖励的第1组孩子在看到同组的某些人获得糖果时,表露出了羡慕、不满和失望;得到糖果的人。也没有想象中的那样高兴。
    第2组孩子的情况与第1组类似,但程度弱于第1组。
    而第3组孩子的情况则跟前两组有很大不同,得到口头表扬的孩子欣喜不已,没有得到表扬的孩子也没有显示出过多的不满与羡慕。
    两天后,研究人员按照上次的分组,重新进行了一次实验。不同的是,这次他们将糖果奖励安排给了第2组,在黑板上写名字的奖励给了第3组,而第1组什么也没有。
    结果显示,第2组、第3组在实验结束后表现出的情绪都很高昂,而第1 组的孩子里,有90%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失望。
    这个实验其实解答了不少父母的疑问。我们知道奖励是种很好的激励措施,但为什么越奖励,结果却是孩子的成绩越差、性格越不好了呢?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很容易看出,不当的奖励会让孩子的目的性或功利心过强,反而对心态有很不好的影响。
    第1组孩子,他们在第1次实验前就知道了自己可能得到奖励。而孩子的特性决定了他们不会在乎研究人员所说的“谁画得最好,谁就有机会得到糖果”的先决条件,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画得最好,每个人都相信自己能得到糖果。糖果成为了孩子预计中的事情,于是那些得到糖果的,没有多少欣喜,没有糖果的,却感到万分失落。
    第3组孩子因为不知道有奖励这回事,所以宠辱不惊、心态平和,当得到口头奖励的时候会很高兴,没有受到表扬也不会失落。
    第2次的实验,第1组孩子因为有了第1次经验,觉得这次也会有物质奖励。可是当最终没有得到任何奖励的时候,他们的失落情绪就很明显了。
    奖励本身是没错的。正如我们所了解到的那样,它是种极好的激励方式,可以让被奖励者更有竞争意识,做事充满动力。
    但前提是奖励的方式应该正确。
    什么是正确的方式呢?就是把奖励当做用兵,出其不意才能制胜。
    奖励的最佳方式,应该是出其不意的。为什么中奖的人往往都很高兴?即便是小奖,也能让中奖者的心情好上一整天。原因是中奖属于意外收获。
    如果有人提前告诉你,这张彩票铁定要中200元,恐怕你拿到钱的时候,就没有太多高兴的感觉了。 奖励也是如此。意料之外的奖励,会让人觉得惊喜不已,这才会达到奖励的目的。倘若早就知道有奖励,那么孩子得奖的兴奋就会减弱许多,一旦没有获得奖励,反而会产生失落情绪。
    奖励应该是画龙点睛,而不是遇事就奖。红烧肉好吃,但吃多了照样会腻。奖励的本意是让孩子有激情,那么就必须保持奖励本身的新鲜感。如果孩子辛苦复习奖励一下,考试成绩不错奖励一下,周末又奖励一下,频繁的奖励就会让他们觉得这其实是理所当然的。一旦孩子把奖励看做顺理成章的事,奖励的效果就消失殆尽了。奖励的最好频率是1个月不超过1次,而且最好让他根本就感觉不到能得到奖励,这样,奖励的效果才会持续。
    奖励的模式应该多种多样。很多父母以为,既然奖励,自然应该选择孩子最想要的东西。比如孩子喜欢打电玩,一台PSP自然很有吸引力;孩子喜欢跟同学、朋友出去玩,一套超酷的运动装备肯定能让他欣喜若狂。
    这些奖励的确可能收到超乎想象的效果。但你有没有想过,这次奖励的是他最想要的东西,下次奖励什么呢?如果不是他特别想要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果是他想要的,也会认为只要自己希望拥有的东西,都可以经由种种奖励而实现。最终结果也会让他们过分重视物质奖励,忽视自己原本应当懂得的道理——靠自己努力得来的东西,比奖励更有价值。
    事先不要告诉孩子,你将会在他完成某件事情之后给予奖励。
    这次有奖励,下次完成类似的事情就不要奖励了,而是要等他取得更大的突破再说。
    可以奖励的东西多种多样,比如带孩子去吃一顿好吃的,或者给他买一件漂亮的衣服。但最好的奖励是抽空跟孩子一起出去踏青,既接触了大自然,又让他感受到了父母在身边的快乐。这是孩子最需要的! 千万别征求孩子自己的意见!因为还不到满足他愿望的时候。同样,就算你知道孩子最想要的礼物,也不要以奖励的形式给他。
展开
目录
第1章 爱不是错,错的是无止境的爱 
1.是父母,不是保姆
2.奖励不一定是好事 
3.要健康,还是要肥胖 
4.教会孩子付出,才是聪明父母 
5.再忙,也要陪孩子一起游戏 
6.当孩子吵闹的时候 
7.允许孩子哭,但绝不纵容

第2章 管教是爱,但孩子不懂 
8.强迫不是爱,是自私 
9.让孩子知道你爱他 
10.给孩子一点自由与独立 
11.别让孩子生活在紧张的环境中 
12.让孩子拥有自己的“秘密基地” 
13.打骂孩子请慎用 
14.相信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信任

第3章 尊重孩子,更应该引导孩子 
15.太自由的不良后果 
16.别让孩子单独上网
17.体罚是把双刃剑 
18.孩子需要适当的压力
19.困难不必让孩子独自面对
20.与孩子沟通,比什么都重要 

第4章 鼓励孩子,也要教孩子谦虚
21.不要把孩子夸成“草莓族” 
22.虚夸要不得 
23.延迟夸奖无意义 
24.慎用物质奖励 
25.正确夸奖的三要素 
26.给孩子适时适当的夸奖 

第5章 别当孩子最不喜欢的批评家
27.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会叛逆
28.批评也需讲道理
29.“你真笨”是禁忌语
30.批评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31.压抑住满腔怒火 
32.简单有效的批评技巧
结语--让爱成为前进的动力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