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第一步
01
要想教育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
孩子在家里、在外面、在学校经历了哪些事?有何感受?他们是如何成长的?
我们夫妻俩不是那种只会督促孩子学习的父母。我想我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教会我的三个孩子如何独立思考。
我的父母从未对我说过“快去学习,快去学习”之类的话,这对我的学生时代、我此后的人生,以及我在经营培训学校时的教学理念,产生了很大影响。
我和我先生是在大学时认识的。那时因为学生运动,大学遭到封闭,即使不怎么学习也能从大学毕业。
我先生不是学生运动派,他住在高元寺里,是个音乐系的学生,留着长发,喜欢弹吉他。由于出人头地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他并没有继续走音乐这条路。
和很多学生一样,他没有找工作,也不知今后的道路该怎样走,就这样毕业了。我的婆家经营着自家的公司,或许觉得他在自家公司里工作也不错吧。
大学毕业后,我们马上结婚了,并移居到爱知县。
我一直梦想着创立一个从幼儿园阶段开始对孩子进行培养的教育机构。怀着这个愿望,我最开始在中学里工作,但很快就找到了创建幼儿园的机会。
在幼儿园创建过程中,我们虽然得到了一些帮助,但在申请省级幼儿园援助金等方面遇到了很多困难。最后,我们在农协的介绍下,租了一栋小楼的二层,简单整修后,开了一家小小的培训学校。
那个时候,有一部分人受学生运动的影响,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很多人便开起了培训学校。我们正好也赶上了这个时代潮流。
我们一边经营培训学校,一边从孩子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积累了越来越多的教育经验,并将这些教育经验运用到自家的亲子教育中,最终培养了三个哈佛毕业生。这些来自于培训学校的教育经验,正是我要在本书中让大家分享的宝贵财富。
02
对孩子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对孩子来说,“快乐”是第一位的。要积极创造一种好环境,使孩子们感到踏实、能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就在这种忙乱的情况下,我们的培训学校开课了。
最初,它只是一所小培训学校,主要辅导邻近的高中学生,人数总共还不到20人。那时我怀着我们的长子,挺着肚子给学生们上课。
我希望营造一个让孩子们备感温暖的培训学校,让他们和朋友们一起感受这种可靠而温馨的气氛。无论是我们夫妻俩,还是学生们,每天都不会缺少欢声笑语。
这种家庭式的氛围,让我们的培训学校渐渐变得远近闻名,就连中小学老师的孩子也加入进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奋斗,本市多数学生都选择来我们的培训学校上课。我们从未想过这所学校能取得如此成功。
我们的培训学校不仅辅导学习,还利用课后或休假日,组织学生一起玩游戏,做各项运动,这成了我们的特色和惯例。
培训学校每年都会举行野营和毕业旅行,这些活动备受学生们的青睐,我想这也是很多孩子乐于来我们学校的原因之一。与其称呼我们的学校为“培训学校”,倒不如称呼它为“快乐的游戏小屋”。
当然,学习也不能放松。我常对学生们说:“学校不是培训学校,是不会有‘小灶’的。不管你多么讨厌上课,但在校期间总要坐在座位上,既然如此,何不在学校里努力记住所学的知识呢?”
我也常提醒自己:“讲课时的语言不能生硬,尽量不让课堂显得无聊。”
对学生的引导产生了良好效果,学生们逐渐养成了在学校时用心掌握所学知识的好习惯。
随着学习能力的增强,培训学校里的孩子们在学校的成绩也越来越好。于是,更多的学生加入进来。最初的小培训学校成为了涵盖小学五六年级至高三年级,拥有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共1600人的大型培训学校。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感悟到,对孩子们来说,“快乐”有多么重要。
“快乐”会化解学习时的辛苦和痛苦,成为激发孩子好学之心的原动力。
03
我们最应关心的,并不是孩子的学习
如果孩子在学习以外的事情上(诸如家庭环境、人际关系等)存在问题,那么学习根本无从谈起。
我们应用心观察孩子,不要忽略学习以外的其他方面。
学校这块净土其实存在很多问题。
在学校里,有欺负别人的孩子,也有受人欺负的孩子。受气的孩子往往担心老师不能一直保护自己,因而缺乏安全感,以致不敢大胆说出真话。
因此,我特别想强调:对于处在小学及中学阶段的孩子来说,比起学习能力,学习环境更为重要。
以往,学校里的老师会彻底否定一个淘气的孩子,这种做法几乎可以称得上“恐怖”。警察会这样做,父亲们有时也会如此。
但现在的教育面临一个问题,即老师并不会认真纠正孩子的错误。家长也好,老师也好,都只能听到孩子们的借口,却不会思考孩子撒的谎和事实真相。结果就是,大家和社会都对不好的事情视而不见。
为了避免这样,在培训学校里,我和我先生都会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彻底地纠正。我先生平日里喜欢开玩笑,但对待学生的错误却严厉得叫人害怕。我也认为,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其人格的成长。该管教孩子时,必须把每一句话说清楚。
此外,如果老师能坚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那么大家就能慢慢意识到,比起恶作剧或欺负别人,同学之间友好相处才能真正让每一个孩子内心都感受到踏实安稳。这种感觉会像暖流一般,在班级里流淌开来。
孩子们也会认为,这种温暖的气氛是同学之间“友谊的纽带”,这种纽带会增强他们内心的踏实感。在踏实感中学习,我相信孩子们的成绩肯定会有所提高。
喜欢欺负别人,或是怀有过度强烈的嫉妒心,对孩子来说,都是很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处于这种心理状态下,学习根本无从谈起。
无论是多么小的错误,我们都要帮助孩子彻底改正,帮助他们连接起友谊的纽带。
04
孩子极为反感大人的“不公平对待”
孩子们永远要求公平。厚此薄彼,偏袒成绩好的孩子,这些行为会对孩子的内心造成伤害。记住,要永远公平地对待孩子。
有很多孩子胆小怯懦或爱耍性子。
比如,有个孩子对我抱怨说:“怎么看体育都不可能得5分(5分是满分)的朋友居然得了5分,而运动神经很好的我却只得了3分。”
这时,我会坦诚地鼓励他:“你的成绩单上,有很多2分和3分,而他却有很多5分。所以,他的体操动作虽然软绵绵的,但在老师眼中却很优美;你的体操动作虽然充满朝气,老师却未必觉得好。我认为你的运动神经真的很好,我在培训学校的篮球赛上看到过你的表现,绝对应该得满分!如果把数学、英语的成绩也提高到5分,大家就会认可你的体育才能。学校里的老师也是人,他们会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做什么都好,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做什么都不好。别担心,我会帮助你的,从今天开始,每一科都要用心学好,让我们开始努力吧!首先学习英语,好不好?”
我的这段话或许在条理上比较乱,但如果家长能理解我的思路,就可以帮助孩子战胜胆怯,敢于接受多方面的挑战,并且使他们明白——不试试看就放弃是一种莫大的遗憾。
此外,当爱偷懒的学生开始为非作歹时,我就特别偏袒刻苦的学生。于是有的孩子向我抱怨:“老师太偏袒成绩好的学生了!”
这种时候,我会扶着这个孩子的肩膀,温柔地回答:“这是当然的了。如果努力学习却要受到欺负,那谁还会好好学习呢!不过,老师是开培训学校的,如果都是成绩好的学生,那会缺少很多乐趣;成绩不好的孩子对我来说,反而更有吸引力呢。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提高一个学生的成绩,更让我感到欣喜。付出的心血获得了回报,这是最令老师们感到欣慰的事情。学校里的老师即使没有让你们的成绩提高,也不会被解雇,但如果我做不到,就要丢饭碗了。所以,不管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老师,你们都要好好努力啊!”
以这种方式教导犯错的孩子,他便不会迁怒或嫉妒他人。公平地对待孩子,他也会坦诚地对待你。
05
有了自信,孩子就能提升自己
只要有一技之长,或是过去做不到的事情现在做到了,孩子就会拥有信心,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能做的事情做得更好。
在培训学校里,比起学习,我更想让孩子们懂得——即使做不到,也不要感到害羞。
我们应当重视这样一个教育原则:让孩子适应令他感到害羞的事,并学会如何应对,从而树立自信。
人们往往因为做不到,所以感到不安。孩子的感受性很强,所以在这一点上更是如此。
因此,对于被大家看成“笨学生”、毫无自信的孩子,我们应悄悄地教给他其他孩子还不会做的事情(比如难背的算术公式或难做的应用题等),并在很多孩子面前提问,让他有机会表现一下。
其他孩子答不上来,这个“笨孩子”反而答得很好,他就会立刻受到夸奖。于是,那些平时学习成绩好的孩子或喜欢欺负他的孩子,就会对他刮目相看。这不但使他树立了自信心,还能让他品尝到努力就有收获的喜悦。
对孩子来说,最能让他们提升自信心的事,就是自己能完成其他人做不到的事。孩子会很享受这个从“不能”到“能”的奋斗过程,并渐渐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培训学校,时间都是有限的,学习的好坏最终还要看学生个人的努力。我们的培训学校的作用,更多的是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拥有自信的机会,让他不断地提高自我。
家长在激励孩子时,最好将奖励具体化一些,比如我们常说:“如果你做到了,我会带你去某某地方旅游。”
提供机会、激发孩子自身的斗志,比无休止地批评督促有用得多。
06
让孩子接触更广阔的世界
孩子身上蕴含着巨大的潜力,为了最大限度地开发潜力,应让他们放眼这个广阔的世界。
我们的培训学校不断发展着。这期间,我们帮助原来省模拟考试总成绩排名倒数第二的学校取得了不错的排名。培训学校里的学生有的顺利考入当地的大学,有一部分还考入了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
但是,当培训学校发展到一定人数,原来的小班教学和“快乐教学”就很难实施了。我们夫妻俩感觉自己在这里的工作已经告一段落,于是考虑要不要关闭培训学校。
最终,我们关闭了苦心经营约15年的培训学校,决定举家迁往美国。
那时,我们一共有三个孩子,长子刚上小学六年级。移民美国,是希望他们能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接受更地道的英语教育。
不可否认,很多家长深信,让孩子留学或进行海外交流,是十分必要的。
不过,我们移民美国还有其他原因。与其说为了让孩子留学,倒不如说我们夫妻俩想开拓自己的视野。
当成绩和排名不再被视为学习的唯一价值时,孩子便需要其他动力——一种更宏大、更有力的动力。我们希望能与更多地区、更多更为优秀的人交流,接触更多的思想,最大限度地让孩子放眼这个广阔的世界。
日本人习惯相对评价,而美国人习惯绝对评价;日本教育以批评为主,注重记忆,而美国教育以表扬为主,注重创造力。传言都是这样说的,可果真如此吗?我们急切地期待接触到真实的美国教育。
我们带着12岁的长子、5岁的次子和2岁的长女,没做什么准备就离开日本,开始了在美国的学习生活。从那时起,我们的教育对象从一个培训学校的学生变成了膝下的三个孩子。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