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整个人生赌在孩子身上的妈妈:
“妈妈能依靠的人就只有你了。”
“妈妈唯一能依靠的人就只有你了。”
翰书的外号叫“小大人”,周围邻居都夸他是个特别懂事的孩子。上小学四年级的他还处在一个应该撒娇淘气的年纪,但当妈妈忙的时候,他就会主动承担起照顾弟弟的重任,发现家里乱了还会帮忙做家务,有时还帮做买卖的妈妈洗衣服。每当看到这么懂事的孩子,翰书妈妈就会发出如下感慨。
“翰书啊,你是妈妈唯一的快乐了。我的人生就指着翰书了。”
如果与丈夫发生争吵,翰书妈妈的感慨就更是抑制不住了。
“翰书啊,你可不能像妈妈这样活啊。”
“妈妈怎么了?”
“妈妈没有读过什么书,所以爸爸才这样无视妈妈的存在。你一定要认真学习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活得比别人好啊。记住妈妈的话了吗?”
“嗯。”
妈妈经常像说戏词一样说出诸如“妈妈已经这么走过了大半辈子,你可不能重蹈妈妈的覆辙啊”、“只有你出息了,妈妈才能感到没白活”之类孩子很难承受的话。
“妈妈未能成就的梦想要由你来实现啊,翰书你想成什么样的人来着?”
“律师。”
“没错,翰书一定要成为律师来帮妈妈出一口气啊!”
“嗯,我一定会成为律师帮妈妈清除心中的怨气的!妈妈的怨气是什么?”
“是心底的伤心和痛苦,翰书能帮妈妈清除这些怨气吗?”
“当然啊。”
“妈妈心中只有我的宝贝儿子!”
这样的妈妈与其说是打理自己的人生,不如说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掺和孩子的人生上。孩子不但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还要承担起帮助妈妈实现梦想的重担,严重超出了孩子所能承受的负荷。孩子为了顾及妈妈的感受,总是要做出一些自己还不大明白的保证。
孩子想要经营好自己的人生已经十分不容易了,同时还不能辜负妈妈的期待,因此时常会表现出不安感。请观察一下周围吧,那些按照妈妈的步调生活的孩子究竟在过怎样的人生!
有些妈妈会将自己未能实现的心愿寄托在孩子身上,这样的妈妈会将自己平生的遗憾全部压在孩子瘦弱的双肩上。请妈妈们放弃这样的想法吧,无论何时,妈妈应该永远做孩子的坚强后盾,最成功的妈妈应该有本事让孩子堂堂正正活出自己的人生,而非让孩子去承担自己未尽的梦想。
对于孩子来说,妈妈是世界的中心,是神一样的存在。孩子无论遭遇任何困难都坚信妈妈会站在自己一边,无条件地支持自己。因此,不要在孩子身上强加他本不应该承受的压力。如果你不想断送孩子的人生,从现在开始就让孩子规划自己的人生轨迹吧!
这种时候,不要用过高的期望和执著给孩子套上沉重的枷锁。
霍华德?休斯为美国航空以及电影产业的提升做出过很大的贡献。他的妈妈因夫妻关系不够和睦,为了补偿自己的愤怒和孤独便将所有的期待都寄托在了孩子身上。她对孩子过高的期待让霍华德?休斯患上了洁癖症,并出现了精神问题。霍华德?休斯如果不在手上缠绕卫生纸,就不敢触碰任何物品,甚至要求秘书必须戴上橡胶手套才能敲打电脑键盘。报纸必须买三份,并由自己抽出中间的一份来读,向他递送物品的时候必须佩带白色手套。如果不小心用裸手同他人握手时,必须将手洗到掉一层皮为止。结果,由于患上严重的精神障碍,他一度在无菌房间中生活,并且只吃在这个房间里做出的食物。他在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房间里像一个隐士一样生活,就这样结束了他不幸的一生。
如果妈妈将自己的人生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的话,请不妨想一想,自己是否是也将自己的怨恨转嫁给了孩子呢?
没有主见的妈妈:
“听说在那里接受辅导的孩子成绩都提高了!”
“听说在那里接受辅导的孩子成绩都提升了!”
就读小学五年级的珉晶最羡慕在小区周围辅导班接受辅导的伙伴们,因为他要乘坐公交车到很远的地方上辅导班。有的时候因为坐太久公交车,甚至出现了晕车的现象。珉晶之所以要到很远的辅导班学习,是因为妈妈的朋友说在那里上课的学生成绩都有很大幅度的提高。
但过了一段时间,妈妈接到朋友的一通电话后又将珉晶叫到了身边。珉晶已经大概猜到了接下来要发生什么。
“珉晶啊,我们换个辅导班吧。”
“为什么?现在的辅导班挺好的,有很多伙伴,老师们也很好。”
“听说隔壁家的张美换了一家辅导班,结果立即考了第一名。听说在那里学习的孩子成绩都很出色哦。”
现在的辅导班刚上了不到两个月又要“搬家”,珉晶心里一百个不愿意。
“现在的辅导班不也是妈妈说好才换的吗?”
“可是成绩没有明显提升啊?”
“这才哪儿到哪儿啊?只要在那里认真学一段时间应该会好的。”
“现在不要考虑距离问题,我们就往口碑更好的地方换换吧。这不是为了妈妈方便啊,都是为了你好。”
听到这里,珉晶已经无话可说。
珉晶想:“刚刚和班里的同学打成了一片,可如今又要换地方,讨厌死了!”
其实珉晶心里最清楚,即便再换一百个辅导班,成绩也不会立马有起色,因为上这么多辅导班让珉晶明白了一个道理,学习全靠自己!可珉晶之所以对妈妈的安排言听计从,无非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妈妈高兴。但妈妈可曾想到,珉晶身边已经没有一个好朋友了。妈妈们大多是通过与其他孩子的妈妈进行交流,从中获取重要的信息。只要听到关于哪家辅导班口碑好的信息时,妈妈们就会立即竖起耳朵。很多妈妈只要听到“听说在那家辅导班上课的孩子成绩都是突飞猛进啊”之类的话,就会立即联想到“我也要赶紧将孩子送去那里”。这么看来,如今的妈妈们真是容易被蛊惑啊。如果是有关自己的事情怎么对付都可以,可一旦涉及到宝贝儿子(女儿)的学习和前途,神经就会变得异常敏感和脆弱。但请妈妈们先冷静下来吧,经验之谈毕竟是经验之谈,而且永远只是别人的经验而已,成败的关键还在于自己。
这种时候,请将其他孩子的经验之谈当做耳旁风吧。
在迷恋那些极具诱惑力的经验之谈,并且不假思索地做出决定之前,妈妈们应该具备判断这些经验之谈是否适用于自家孩子的能力。妈妈首先应该仔细观察一下自己孩子的特点,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彻底的了解。
如果孩子认真参加辅导班,可成绩依然不见起色的话,妈妈们不妨换一种口气与孩子商量。
“辅导班的讲义适合你吗?如果觉得不适合自己,不妨和妈妈一起找找其他的辅导班,好吗?”
虽然最终的决定权依然在孩子手上,可如果妈妈向孩子传递出想要帮助他的信号,并且有与孩子相互交换意见的过程,那么最终孩子也会心甘情愿地选择妈妈推荐的辅导班。
喜欢比较的妈妈:“听说隔壁的孩子又得奖了。”
“听说隔壁家的孩子又领回奖状了。”
“听说隔壁家的秀敏又得了第一名,父母让他去玩电脑他都不玩。你到底有没有好好学习啊?”
“我也认真学习来着。”
“认真学才只到这种程度啊?你呀就是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听说楼上的胜民在书桌前一坐就是两个小时啊!你瞪什么眼?别傻站在那儿,还不快去辅导班!”
听到这里,智宇难免有些伤心。于是那天他没有照妈妈的要求去辅导班,决心以此向妈妈示威。他在游乐园与伙伴们痛快玩了一天,掐着放学的时间点回家了。
“你没去辅导班,去哪里鬼混了?你知道妈妈为了供你去辅导班花了多少钱吗?你可倒好,和一些不三不四的小孩子胡闹,你这样对得起谁?就你这副德行,还好意思不去辅导班?1004号那家的孩子又领回奖状了,你知不知道?他妈妈刚才还在我面前显摆来着,妈妈的脸都让你丢尽了!真是的!”
妈妈依然不给智宇留一点情面。
“咱们家哪点对不住你了?想吃什么就给你做什么,想要什么也都给你买,可你怎么还这么不争气啊?到底是为什么啊?”
智宇心想:“妈妈怎么这么喜欢比较呢?为什么这栋公寓里全是一些比我学习好的孩子呢?可他们是他们,我是我啊。真想来场地震,把这里都震碎了,一了百了!”
郁闷的智宇想要出门,却又被妈妈拦在了门口。
“你想去哪儿?你还有心思去外面玩啊?你这样一直不喜欢学习,长大了会吃大亏的!现在隔壁家的孩子还在埋头苦学呢!你有他一半用功就好了,不,你哪怕有他四分之一努力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落后!还不快去学习?麻利点!”
智宇趴在桌子上对着书本干瞪眼,脑子一片混乱,这时妈妈又推开了他的房门。
“我说,你现在还有心思睡觉啊?”
“我没有睡觉!”
“哎,气得我胸口疼啊,我的嘴皮子都快磨烂了。我哪怕能做一天隔壁秀敏的妈妈就死而无憾了!”
“好啊,你就去做秀敏的妈妈吧,反正我也讨厌你!”
“好小子,反了你了!敢对妈妈这么说话!”
面对妈妈这副“穷凶极恶”的态度,智宇也只能选择学习了。这样逼出来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会有多么差,但智宇也只能演出一副学习的样子给妈妈看,这样才能避免一顿打。
那些喜欢比较的妈妈认为,通过比较可以刺激孩子的竞争心,让他更加发愤图强。可孰不知,孩子们对这种“激将法”是无法理解的。孩子只会觉得是因为有那些与自己进行比较的孩子,所以自己得不到认可,因此嫉恨并讨厌比较的对象。作为妈妈,如果真想从孩子身上发现积极的变化,就不应随便拿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
如果妈妈喜欢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即便说得再好听,孩子也会产生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直到孩子长大成人都很难克服的心理疾病。妈妈原本的初衷可能是想利用激将法让孩子奋发图强,可孩子一旦被比较,所学到的只是将人进行区分对待的扭曲心态。在孩子的眼里,这个世界上只有可以获得爱与不能获得爱的人,以及得到重视和遭到轻视的人,并且总是将自己归类到后者。
妈妈们可以试着相信一次自己的孩子,说不定“撒手不管”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这种时候,请不要用别人的标准去评价自己的孩子。
1975年,就读于哈佛大学二年级的比尔?盖茨选在母亲节这天给妈妈寄去了一张祝福卡片。
“妈妈,我爱您!谢谢您至今为止从未拿我与他人进行比较,也谢谢您能够在我所做的事情中,总是挑出那些值得表扬的事情毫无保留地鼓励我!与妈妈在一起的时光是我最宝贵的财富!”
平凡的妈妈们最容易疏忽的一点便是忘记用最单纯的方式去认可自己的孩子。请不要用别人的标准去评价自己的孩子,而应充分肯定孩子靠自身努力获得的成长。
不懂得区分唠叨与沟通的妈妈:“所以说……”
“所以说,结论是什么……”
“美娜,快过来!我们一起边吃水果边沟通一下好吗?”
“……”
“没听见妈妈说话吗?我说吃水果!”
“我现在很忙。”
“妈妈准备了你最喜欢吃的菠萝。”
美娜看似抵不住菠萝的诱惑,走过来坐在了妈妈身边。
“你究竟在忙些啥呀?都挤不出时间和妈妈进行沟通吗?”
“那倒不是……”
“升了一个年级的感觉如何?”
“还行吧。”
“什么叫还行啊?你应该有一个崭新的规划才对。”
“我还没想到这些。”
妈妈对美娜毫无诚意的回答有些不满,可还是决定先忍一忍,暂不“发飙”。
“有想做的事情吗?”
“有,我想写网络小说。”
“网络小说?使用电脑写的那种吗?”
“嗯,没错。需要和伙伴们接龙式地写下去。”
“你还在读小学,现在写什么网络小说是不是早了点?你玩电脑的时间也该控制一下了,听说秀智早就远离电脑了。”
“网络小说和游戏是两回事啦。”
“还听说没有人教她,她就懂得在书桌上制作一份计划表,每天都学到很晚!”
妈妈对美娜的话毫不关心,只顾说着秀智的事情。
美娜不知不觉放下了手中的叉子。
“你不觉得你也应该适当增加一些学习时间了吗?升一年级之后学习任务应该比以前更重了。”
“……”
“小说之类的东西要到中学才有工夫写……”
“啊——吵死了!”
已经不耐烦的美娜准备起身离开,这让妈妈很是气愤。
“你怎么和妈妈说话呢!”
“我不是冲着妈妈说的!”
随即美娜便“哐”的一声关上房门躲进了屋里。
美娜心想:“这是哪门子沟通啊?全部是唠叨,结论还不是学习、学习!真是烦透了!”
妈妈们知道唠叨只会招来孩子的逆反心理,所以试图将自己的期盼巧妙地融入日常对话当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虽然这是为了让孩子听起来不像是唠叨,但实际上着仍旧是“生活化的唠叨”。妈妈们一方面觉得沟通很重要,而另一方面觉得纠正孩子的错误也很重要,因此才会出此“上策”试图掩盖唠叨的味道,但在孩子看来这依旧是唠叨的体现。请妈妈们仔细想一想,你是不是错误地将唠叨当成了沟通了呢?
这种时候,可以不使用“学习”这个词,练习与孩子进行沟通。
请父母们反省一下,自己是否表面上在与孩子沟通,可实际上却在对话过程中加入一些自己主观的意愿,并以此强求孩子去完成?如果你在不知不觉中往对话里混入了一些唠叨,那么你也很可能成为“生活化的唠叨鬼”。孩子和大人一样,如果反复接受同样的刺激,即便这一刺激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孩子也很难重视起来。同样的道理,如果将要求学习的声音当做家常便饭一样反复灌输进孩子的耳朵里,孩子不仅不会对学习产生全新的认识,反而会将妈妈要求学习的唠叨当做耳旁风。这样一来,父母的教育目的就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了。这如同对着经常喝酒回家的丈夫唠叨个没完一样,丈夫也会对你的这些唠叨产生免疫。如果有些话必须要说给孩子听,请你特别安排一个时间,事先也要做一些功课,提前练习一下该说的话以及不该说的话。如果妈妈以诚恳的表情、恰当的语言同孩子进行交流的话,我想孩子也会认真起来,不会当成唠叨从而敷衍了事了。
……
展开
——韩国拿撒勒大学教授 辛朋燮
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所有父母的愿望,但妈妈们往往会不经意间伤害孩子脆弱的心灵。本书就是给为此而苦恼的父母准备的。想想简单的一句话居然可以改变孩子的人生,本书的价值绝对不可估量!
——教育学博士,薛基文心理研究院院长 薛基文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宝石,他们自身的光芒照亮了世界,但现在的孩子承受着巨大的竞争压力,需整日奔波于各类辅导班和培训班,从而光芒不再。本书收录父母们本该说却不知道说的话,不该说却总是无心说出的话。我向那些深爱孩子却不知如何表达的妈妈,以及希望能正确培养孩子的妈妈诚心推荐本书!
——全罗北道完州郡伊成小学校长 徐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