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和“母亲”不仅仅只是个家庭角色,更是重要的教育者。在家庭教育中,母亲是一片绿草地,那么父亲就是一棵大树。绿草地尽力做好大树无法做到的事情,而大树同样努力把绿草地之外的东西展示给孩子,两者如空气和水一样,合力为孩子创造一片和谐的成长空间……<br> <br> “父亲”干啥去了<br> 如果您稍微留心一点,就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书店里,家庭教育图书专柜前,在专心挑选书籍的,大多是母亲;家庭教育报告会场上,在专心听报告的,也大多是母亲;学校家长会上,围着老师询问孩子学习状况的,也多为母亲;学校门口,放学的时候在那里等候接孩子的,也是母亲的身影居多,放学接孩子回家几乎成了妈妈们的“专利”……<br> 在我十几年做过的近千场家庭教育报告中,现场听众的男女比例,大多时候是2:8;而在家教咨询中,接到父亲打来的电话几乎可以数得过来,绝大多数是母亲打来电话,或充满迷惑或满是焦虑地谈及孩子的各种问题。仿佛只有母亲了解孩子,关心对孩子的教育。<br> 一位多年担任班主任的老师对我说,她组织的家长会,每次来的家长中,妈妈总是比爸爸多得多,在他眼里,“家长会”称为“母亲会”更贴切些。家访的时候,她也很少能和学生的父亲交流,大多时候是母亲接待他,和他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有时候她接连几年担任一个班级的班主任,家长会开了无数次,家访也有多次,但很多学生的父亲始终未曾和她谋面。<br> 上海市少年儿童研究中心曾经做过一个“儿童心声”的课题,调查表明,孩子们在被问及“最想把心里话说给谁听”时,选择父亲的只有7%,而选择母亲的比例高达61%。而类似的问题:“如果有了心事,你愿意向谁倾诉?”在辽宁省鞍山市200名中学生中进行提问,58%的学生表示愿意将心事最先告诉好朋友,18.9%的学生选择告诉母亲,而只有4%的学生选择向父亲倾诉。同样是在鞍山,也有人向幼儿园家长发放了一份问卷调查:“对孩子教育负主要责任的家长是谁?”其中一个有41名孩子的班级抽查显示:选“爸爸负责任”的有6个,选“祖辈”的有5个,1个选“其他”其余都选“妈妈负主要责任”。<br> 由此我们可以粗略的统计,在各类家长会、亲子活动、家访接待或家庭教育讲座中,爸爸参加活动的最多不超过家长人数的三成。<br> 父亲干啥去了?莫不是只在家里管教孩子,出席各种活动则交给了母亲?<br> “他爸爸根本不管孩子,从小到大都是我在操心孩子的事情。”这是一个13岁孩子的母亲对东子说的话,而这代表了绝大多数家庭的状况。也就是说,爸爸们在家里也是很少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的。<br> 一个读初三的男孩子告诉我,他爸爸工作很忙,多年来总是晚上他睡着了爸爸才回家,而早晨他去上学的时候,爸爸还没有起床。就是周末,他也很少见到爸爸在家里。所以,从上学那天起,学习上的事情需要家长的时候,他都是找妈妈。其他事情,也都是跟妈妈说。男孩子说到最后,对我发了一句感慨:“你说,我要个爸爸有什么用?就跟没有一样!”<br> “爸爸不管孩子”,在中国,几乎成了一种普遍现象。<br> 爸爸们为什么这么不“热衷”于对孩子的教育?东子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分析:<br> 第一,受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br> 有一句话说了很多年,那就是“男主外,女主内。”即便现在女人和男人一样在外打拼,但是回到家,家里的一切依旧是由女的来打理和主持,包括对孩子的照顾和教育。因此,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管孩子是母亲的事,父亲的主要责任就是挣钱养家,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生长环境,给孩子安排好成长中的大事,为孩子撑起一片天。男人有这样的观点,不会主动去关照孩子;而女人有这样的观点,会阻拦男人来管孩子,而是催促男人去干“大事”、“正事”。<br> 我为此调查过很多家庭,从男人的角度来看,很多做了爸爸的人就是觉得养育孩子本来就是女人的事情,所以把教育孩子的责任统统推给了孩子他妈。有一次我和一个下了班总不回家的男人聊天,我问他下了班为什么不回家?他说,家里有个三岁小顽童,淘气到能上房揭瓦,回家嫌闹得慌。我说,那你为什么不回家照看他,或者和孩子一起玩?他则很不解地反问:“陪孩子是老婆的事,怎么能让我一个大男人回家陪孩子玩呢?”“可是,孩子也需要父爱啊。”“我没有不爱他啊,我给他的父爱一点也不少啊!不照看他不陪他玩,不等于不爱他啊。我有我当父亲的责任啊!”<br> 我还和一个出租车司机有过这样的交流。那天我打车到一所学校去给学生家长做家教报告,因为时间有些紧张,我催促司机在安全范围内稍微加快速度。他问我,这么着急赶着做什么去,我告诉他,去给家长讲家教问题。他很纳闷地看了我一眼:“你是做什么工作的?给家长讲家教问题?”我回答:“我是从事家庭教育研究的。”没想到,他哈哈大笑起来:“一个大老爷们干点什么不好,研究什么家庭教育?教育孩子那是老娘们操心的事情。”我很严肃地纠正他的观点,并诚恳地邀请他有时间去听听我的报告,还可以和我面对面好好交流这个问题。他面带不屑地摇摇头:“我没有功夫啊,我要出车挣钱养家啊!”<br> 从女人的角度来看呢,从孕育生命那天起,很多女人就习惯了一个人抚育孩子,她们不愿意丈夫插手孩子的事情,有意无意间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揽到自己头上。我曾经和一位先生讨论家庭教育问题,发现他对某些教育问题很有见地,于是鼓励他有时间写一点教育方面的文章,把自己的见解公示于更多父母。可这位先生眉头皱了皱说:“唉,我瞎说一气,没有什么意义的。我的这些见解在家里都没有人重视,还能得到别人的重视?”我感到奇怪,他解释说,在家里,妻子从不让他管孩子的教育问题,有时候他想说两句,妻子根本就不让他开口。他自嘲地说:“在管教孩子方面,我在我们家纯粹是书架上落灰的书——摆设。老婆还送我一句更贴切的比喻:河里冒泡——多鱼(余)。”<br> 第二,受生理特点的影响。<br> 在养育孩子方面,因为生理方面的原因,注定女人要比男人多付出。把时间拉远一点,从孩子尚在母腹中开始算起,似乎就没有爸爸什么事。母亲十月怀胎,辛苦孕育生命,当爸爸的该工作工作,该娱乐娱乐。有心情了在空闲时间趴在妻子的肚皮上听一听宝宝的动静,摸一摸妻子圆滚滚的大肚子感受一下宝宝的温情,没心情了完全可以把有关孩子的事情放在一边。<br> 瓜熟蒂落,当孩子降生了,伺候月子照顾孩子,洗尿布喂奶粉……一系列的事情都有专人去做,就算爸爸挽胳膊要帮忙,也会有人阻拦着:“一边去,大老爷们能干这个?”自然还是没有爸爸什么事。<br> 孩子会爬了,会跑了,会喊爸爸妈妈了,会唱儿歌了,上幼儿园了,上小学了……一步步成长,吃喝拉撒睡一应事务,有妈妈的照顾,没有爸爸,一样都不会耽误。所以民间有一句话很流行:“宁跟要饭的妈,不跟当官的爹。”言下之意很明显,要饭的妈能照顾好孩子,当官的爹却有可能饿着冻着孩子。<br> 如此一来,因为从生命孕育到孩子降生再到一步步成长,父亲在照顾、养育方面如果不主动靠上近前,主动帮妻子分担,长久下去,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孩子在成长时期,不需要父亲的照顾。这些父亲会认为,在这个阶段,当父亲的只管出去赚钱养家;真正发挥作用的时候,是在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为他人生大事出谋划策等等。<br> 第三,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br> 比如工作很忙,应酬太多,没有时间参与教育子女的事务中来。一位父亲有些愧疚地说,自孩子出生后他就被总公司调到外地工作,一年只能回家一次,小住上几天,所以孩子都6岁了,他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都能数得过来。“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孩子的事情只能全靠他妈妈了,我想帮忙也帮不上。”<br> 一个白手起家把公司经营得颇具规模的父亲,谈起对孩子的教育则满腹委屈:“他妈妈总抱怨我不管孩子,你说我怎么管?我就连吃饭都电话不断,我哪有时间过问孩子的事情?只想着忙上几年,有了一定的基础了,我就可以轻松一些了,那时候孩子上了初中了,我再管他也不迟啊。再说了,我拿钱让孩子上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小学,又给他找了最好的中学,这咋能说我不管呢”而孩子对他爸爸的这番话表现出伤心:“爸爸只知道忙他自己的事情,我在他眼里就跟空气似的。我每天看到的都是他匆忙来去的身影,我都忘了扑到爸爸怀里是什么感觉了。我常常想着,等爸爸有空了,要他好好陪我玩玩,可是我不知道什么时候爸爸才会有空。没办法,只好让妈妈陪了。我觉得爸爸心里根本没有我。再说了,我宁肯不上什么重点,少花你的钱,也希望你能多陪陪我。”<br> 其实,有很多孩子有这样的感叹。我粗略问过一些孩子,晚上等不到爸爸回家就睡了的占了很大比例。“我有时候几天都不能和爸爸‘碰面’。”一个小姑娘嘟着嘴巴对我说。“爸爸回家都懒得搭理我,一声不响进卧室,倒头就睡觉了。我有事情想跟他说,他总是不耐烦地摆手:去去去,明天再说……”这是一个小学生在作文中写的一段话……<br> 这些让我想起郭冬临那个让人发笑的小品《我和爸爸换角色》。来家访的孩子的老师说:“你也许不认识我,我是孩子的新班主任。”郭冬临说:“没关系,老的我也不认识。”老师说:“我看你是不是应该多花点时间,陪陪你的孩子和妻子了。”郭冬临说:“陪孩子和妻子?多花点时间?你说的倒容易,我是男人呀,我是户主啊,我有事业……陪老婆陪孩子,谁不想呀?可厂长谁陪呀?不陪厂长,谁给发工资?没有工资,怎么养活这个孩子,让他上学,还给他买书,买书包……”<br> 郭冬临的这一串排比,可以说是道出了那些在外忙事业忙业务忙应酬的爸爸们的心声和苦衷。而小品中孩子的那一席话,也说出了孩子们对忙工作而忽略自己的爸爸的责怨:“你老不回家,是不是不想要我们了?”<br>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明确那个问题:“父亲”干啥去了?“父亲”上班忙事业,下班忙应酬,周末忙打牌忙进修忙炒股忙聚会,节假日搞个兼职赚个外快,或者干脆蒙头大睡以备节后继续工作……<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