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的困惑 有人用“防不胜防”来形容亲子教育的因果关系,具体来说,就是你不知道现在的哪一件事会对孩子的将来产生影响,既迷惑,又无所适从。更进一步说,许多父母并不具备教育孩子的能力,面对下一代时,其实心里没数,可事实又是“非把孩子养育成人不可”,因此一拍脑袋——只能靠着“自己被养大的经验”来教育下一代了。
其实这些经验很值得商榷,或者说大部分都不再适用。道理也很简单:现在不是过去,环境变了,经验自然也靠不住了。否则,孩子只是适应了家长过去的经验,又怎么去适应当下的环境呢?再者说,孩子一般都不大能够听懂家长讲的大道理,比如什么“好好念书才能成才”,“考上好大学只为争口气”,“我们当年的条件都不好”,“爸爸、妈妈这么做都是为了你” …… 这些都出自家长本身的体会和想法,严格说来,与下一代无关,孩子也不具备这么高深的接受能力,试想,一个从未到社会历练过的人,又怎么可能知道考取功名的实在意义呢?一个没有受过歧视的人,又为什么会产生那种“非翻身不可”“为自己争口气”的动力和需求呢? ·得童心者得教育 陪伴孩子一起成长,是需要家长切换到孩子的思维状态中,那时的家长,才有可能与孩子平等对话,才能够真正“调控”孩子的状态,引导孩子的行为与思维。而如果只是一味地站在大人的立场,那么即便你花尽了心思,费尽了口舌去言传身教,也很难达到你所希望的结果。
其实,每个人都有这种经验:当你有一个美好的愿望,特别希望领导或亲友接受并配合实施时,却有可能得到不被理解或事与愿违的结果。为什么?因为初衷与结果之间缺少一个东西——方法。
是的,被人理解和采纳需要方法,这个方法是针对着对方的需求而提供的,而不是只按照自己的需求而呈现。想法要切合实际,做法要符合对方的利益。比如一个老板的利益,可能是业绩或权利;一个长辈的利益,可能是自尊心和安全感;一个男人的利益,可能是面子;一个女人的利益,可能是被呵护;一位母亲的利益,可能是老公或儿子;一个青年的利益,可能是成就感;一个少年的利益,可能是帅气和人缘;那么一个小孩子的利益,极有可能是玩具和童话故事…… 当你得知对方的需求(利益)之后,再把自己的想法与这些利益结合起来表达,才是最佳方法,才有可能被对方接受,如果只谈自己的需求而不顾对方的利益,那么就算你的愿望再好,初衷再善,也极有可能遭到冷遇,包括自己的爱人和孩子。
·可怜天下父母心 许多家长在周末都会把孩子送到特长班,抓紧每一个空闲时间为孩子补习英语、数学、美术、体育、舞蹈、围棋、朗诵或手工……这些特长班就像是一个个制造童星的加工厂,星罗棋布地散布在城区的各个角落,但就算它们再偏、再远,就算它们隐藏在某小区、胡同,乃至楼上、地下室等最深处,那些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父母们也会以挖地三尺的精神把它们找出来,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你如果有幸看到他们满头大汗地找到教室,并与接待员交谈、向老师请教时,就能够体会什么叫“可怜天下父母心”了。
我就经常见到这样的父母,同时也看见过形形色色的孩子,有些女儿被母亲拉扯着步人钢琴城的电梯,有些儿子被母亲推搡着走进“奥数”教室… …据统计,心甘情愿来特长班的孩子不到10%,绝大多数孩子是被强迫来的。但这个数据和说法显然在绝大多数家长那里也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因为他们都会统一口径,不约而同地说:“孩子懂什么,现在不努力,将来跟不上就晚了。”或者说:“我们当年条件不好,没机会发展,现在他们条件这么好,不学多可惜!” 前者是迫于环境,后者是迫于条件。总之,家长们都有充足的理由为自己的行为作出辩解,他们甚至认为这没什么好辩解的,不上特长班反而是件很反常的事。这也是为什么所谓的教育机构、亲子乐园、艺术中心大行其道、大发横财的原因。
本着“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理念,广大家长不顾一切地在孩子身上投资,并实施着竞争方案。一方面,他们相互攀比,就算是兄弟姐妹一见面,主要话题也是你的孩子考得如何,我的孩子得了多少分,母亲们在小区里交谈,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哪个特长班更好、更能在“小升初”的过程中发挥出 “推优”的效果。另一方面,他们心中都有一个模式,好听点儿叫理想,那是他们对孩子的期望,这期望来自他们自己的观念,与孩子的想法无关。
然而,当他们将这种期望付诸行动时,便与孩子有关了,具体来说,就是当他们把孩子当作产品,在上述加工厂加工定做时,孩子就会成为父母理想的实现者或责任人。
·特长班 有一次我问一位母亲:“你希望女儿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 她看了看在舞蹈教室内正在压腿的、可能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儿,然后说:“当然希望她好了,听说舞蹈可以塑造体形、陶冶情操,从小培养效果更好。我不指望她将来一定成为名人,只要她开心、健康、快乐、美丽就好了。” 周围几位家长被这位年轻母亲的话感动了,他们深有同感地透过窗户,慈爱地凝望着自己的女儿——那些因疼痛而龇牙咧嘴、欲哭无泪、痛苦不堪的小姑娘。
“现在她们可能暂时感到痛苦,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将来她们会理解大人的。”许多父母如是说。
好的,现在不懂事的孩子必须为他们的将来负责,这是家长的理论。但这种说法真的成立吗?到底是孩子在为自己负责,还是在为家长心中的那个愿望负责? 若按照孩子的理论,母亲的这番话是无论如何也讲不通的。因为母亲希望她们开心、快乐,然而她们在特长班里根本没有体会到快乐,倒是与之相反的感受。可当母亲要求她们非坚持不可时,她们会怎样? 她们会以此为“乐”! 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我的痛苦就是快乐。” 这显然是个自相矛盾的决断,可没办法,为了生存,就必须取悦母亲,因为母亲开心,自己才能得以安全地成长。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