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披着褴褛的衣衫,趿着破旧的草鞋,顶着炎炎烈日,踉踉跄跄地向前奔去。远远地望见家门,年轻的苏秦心里漾起一阵喜悦。随即又压上了一块大石头。“唉,我有何面目见父母妻儿?”苏秦一声长叹。
苏秦是战国时东周洛阳人,他虽然出身寒门,却胸怀大志,渴望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在诸侯中扬名。他跟随很有名望的鬼谷子学习纵横家的言论。几年过去了,苏秦看到自己的同窗庞涓、孙膑等都相继下山求取功名,于是收拾行李,告别老师和朋友,独自来到秦国。
苏秦先后上了十来封意见书给秦惠王,劝他采用“连横”的方法来并吞诸侯,统一天下。可是,秦惠王只是把意见书草草地看一下,就随手搁在一旁,不予理睬。苏秦在秦国住了一年多,终于明白秦惠王不会重用他,只好悻悻地离开秦国返回家乡。
苏秦看见老父亲正在家门口喂猪,连忙跪下,亲热地喊了声“爹!”老父亲连头都不抬,叹了口气说:“哎,养头猪还能吃块肉,养你这个败家子有啥用?”苏秦一脸沮丧地往院子里走,碰到了嫂子,大声地打了声招呼:“嫂子。饭好了没有?”嫂子阴沉着脸,鼻子里哼了一声,躲开了。
苏秦快步跨进屋里,高兴地说:“娘子,我回来了。”妻子在织布机上抬起头,瞟了他一眼,冷冷地说:“你回来干啥?钱都花完了,官也没有求到,还有脸回来?”苏秦受到家人的冷落,心里十分难过,但他谋取功名的决心始终没有动摇。有一天,苏秦鼓足勇气请求母亲变卖家产,助他再去周游列国。苏秦的母亲说:“农耕和工商是财富之道,可是你却整天去卖异口舌,怎么可能不穷困潦倒呢?”苏秦的哥哥、嫂嫂们也嘲笑他。
但苏秦并没有气馁。一天晚上,他从几十个箱子的藏书里找出了姜太公的《阴符经》,看了几行,觉得很有用,便摊开来埋头诵读、细心揣摩,直到天亮。
从此以后,苏秦勤奋读书,经常读书到深夜。有时候,读着读着就伏在案头睡着了。每次醒来,他都会后悔让时间白白流逝。可是确实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来防止自己打瞌睡。
有一次,他读着读着又犯困了,身子一下子扑在了案桌上。桌上正好放着一把锥子,锥子刺痛了他的手臂,他一下子清醒过来。
他看着锥子,眨了眨眼,心想:这下子有好办法来对付瞌睡了。后来,每到困意袭来时,他就拿起锥子,在大腿上狠扎几下,有时扎得很深,弄得鲜血淋漓。
他的家人见他这样,于心不忍,规劝他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可苏秦说:“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使自己不要忘记过去的耻辱。更加刻苦地读书啊!”后人把苏秦“锥刺股”的故事与东汉孙敬把头发悬挂在屋梁上苦苦读书的故事联系起来,称为“头悬梁,锥刺股”。
一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了,苏秦终于从书中悟出治国之道。他再也不顾家人的竭力反对,毅然出游列国,游说天下。
苏秦先去求见近在洛阳的周显王。周显王的手下都见过苏秦,根本不相信他那一套,所以,苏秦连周显王的面都没见到。苏秦又一次去了秦国,向秦惠王游说:“秦国四面都有天险,而且人口众多,兵员充足,以秦国的强大,足以吞并天下,建立万世帝王的基业!”秦惠王不以为然,说:“鸟儿的羽毛还没长丰满,不可能凌空飞翔;国家的政教还没有步入正轨,不可能兼并天下。”苏秦自讨没趣,只好离开了秦国。苏秦又来到赵国,同样无功而返。
不过,苏秦并没泄气,他相信“有志者事竞成”。一年后,苏秦来到了燕国,劝说燕文侯与赵国结盟;然后,他又来到赵国,劝说赵肃侯联合六国,一起反对秦国。赵肃侯听了苏秦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任命其为相国,奖给他100辆车子、1000镒黄金、100双白玉璧和1000段锦绸,让他游说诸侯各国。很快,苏秦就说服了韩、魏、齐三国,最后来到南边的楚国。
苏秦劝楚威王说:“楚国是天下的强国,土地方圆6000余里,有兵甲百万、战车千辆、骑兵万人,粮食可以支持十年,这是称霸天下的资本。秦国最担忧的莫过于楚国,两国势不两立。如果大王和其他几国结盟,不就能够孤立秦国了吗?”楚王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就答应了。
公元前333年,六国终于联合起来,苏秦做了合纵联盟的纵约长,身佩六国相印。苏秦北上向赵王复命,途中经过洛阳,随行的车辆马匹满载着行装,各诸侯派来送行的使者很多,气派比得上帝王。
周显王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害怕,急忙找人为苏l秦清扫道路,并派使臣到郊外迎接。苏秦的兄弟、妻子、嫂子都不敢抬头看他,俯伏在地上,恭恭敬敬。
苏秦笑着对嫂子说:“你为什么以前对我那么傲慢,现在却对我这么恭顺呢?”他的嫂子赶紧趴在地上,脸贴着地面请罪说:“因为我看到小叔您地位显贵,钱财多啊。”苏秦叹息说:“同样是我这个人,富贵了,亲戚就敬畏我;贫贱时。就轻视我。假使我当初在洛阳近郊有两顷良田,衣食无忧,不思进取,我难道还能佩戴六个国家的相印吗?”苏秦约定六国联盟之后,回到赵国,赵肃侯封他为武安君。然后.苏秦把合纵盟约送交秦国,秦军整整15年都不敢打六国的主意。
匡衡是西汉东海郡承县(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人,祖祖辈辈都是庄稼人,家里很穷,从来没出个读书人。
匡衡小时候很聪明,特别喜欢读书,父母也希望儿子能读读写写,让匡家出个文化人。但是家里太穷,常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哪里有钱上学堂读书,匡衡只好从小替别人做工换取一丁点儿的粮食。
有一年,他在村子边的南山坡放猪,看到山上有一块大石碑,大石碑上刻了密密麻麻的字,就手沾口水,仿照碑上的字,一笔一画地写起来。不久,碑上的字,他都能默写下来了。
这一年的端午节,匡衡的母亲拿出一个葫芦,说:“鼎儿(匡衡的乳名),这葫芦虽然不是什么稀罕物,但咱穷人家,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宝葫芦保佑咱家平平安安,快挂上吧。”匡衡想到自己刚刚在碑上学会的字,就用木炭在葫芦上写了“吉祥”二字。这时,有三个富家公子去书馆读书,看到葫芦上的字,都很吃惊。他们不相信匡衡那么小的年龄就会写字,而且写得那么好。一个矮个子公子说:“哼,连放猪娃都识字,这不是糟蹋孔圣人吗?”匡衡反问道:“为什么放猪娃就不能识字?”一个高个儿公子走上前对匡衡说:“你看这‘吉祥’二字写得多俗气啊,应该写福寿无疆才对。你会写吗?”匡衡摇摇头说:“不会写。”瘦高个儿说:“我替你写吧。”说着,他擦掉‘吉祥’二字,用木炭写了四个字。写完后,三个人说说笑笑地走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