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教子文萃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28141869
  • 作      者:
    雪月主编
  • 出 版 社 :
    新疆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人民悦读丛书:教子文萃》为“人民悦读丛书”系列之一,共分为为学篇、做人篇两部分内容,具体收录了《逆境出人才》、《屈原的童年》、《路温舒割蒲抄书》、《王充书铺求书》、《牺白绢而得真迹》、《慧可雪中拜师》、《勤学好问,独慎其行》等文章。
展开
内容介绍
    《人民悦读丛书:教子文萃》收录了《逆境出人才》、《屈原的童年》、《路温舒割蒲抄书》、《王充书铺求书》、《牺白绢而得真迹》、《慧可雪中拜师》、《勤学好问,独慎其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叔侄打赌》、《厉归真深林寻“虎气”》等文章。
展开
精彩书摘
    苏秦披着褴褛的衣衫,趿着破旧的草鞋,顶着炎炎烈日,踉踉跄跄地向前奔去。远远地望见家门,年轻的苏秦心里漾起一阵喜悦。随即又压上了一块大石头。“唉,我有何面目见父母妻儿?”苏秦一声长叹。
    苏秦是战国时东周洛阳人,他虽然出身寒门,却胸怀大志,渴望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在诸侯中扬名。他跟随很有名望的鬼谷子学习纵横家的言论。几年过去了,苏秦看到自己的同窗庞涓、孙膑等都相继下山求取功名,于是收拾行李,告别老师和朋友,独自来到秦国。
    苏秦先后上了十来封意见书给秦惠王,劝他采用“连横”的方法来并吞诸侯,统一天下。可是,秦惠王只是把意见书草草地看一下,就随手搁在一旁,不予理睬。苏秦在秦国住了一年多,终于明白秦惠王不会重用他,只好悻悻地离开秦国返回家乡。
    苏秦看见老父亲正在家门口喂猪,连忙跪下,亲热地喊了声“爹!”老父亲连头都不抬,叹了口气说:“哎,养头猪还能吃块肉,养你这个败家子有啥用?”苏秦一脸沮丧地往院子里走,碰到了嫂子,大声地打了声招呼:“嫂子。饭好了没有?”嫂子阴沉着脸,鼻子里哼了一声,躲开了。
    苏秦快步跨进屋里,高兴地说:“娘子,我回来了。”妻子在织布机上抬起头,瞟了他一眼,冷冷地说:“你回来干啥?钱都花完了,官也没有求到,还有脸回来?”苏秦受到家人的冷落,心里十分难过,但他谋取功名的决心始终没有动摇。有一天,苏秦鼓足勇气请求母亲变卖家产,助他再去周游列国。苏秦的母亲说:“农耕和工商是财富之道,可是你却整天去卖异口舌,怎么可能不穷困潦倒呢?”苏秦的哥哥、嫂嫂们也嘲笑他。
    但苏秦并没有气馁。一天晚上,他从几十个箱子的藏书里找出了姜太公的《阴符经》,看了几行,觉得很有用,便摊开来埋头诵读、细心揣摩,直到天亮。
    从此以后,苏秦勤奋读书,经常读书到深夜。有时候,读着读着就伏在案头睡着了。每次醒来,他都会后悔让时间白白流逝。可是确实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来防止自己打瞌睡。
    有一次,他读着读着又犯困了,身子一下子扑在了案桌上。桌上正好放着一把锥子,锥子刺痛了他的手臂,他一下子清醒过来。
    他看着锥子,眨了眨眼,心想:这下子有好办法来对付瞌睡了。后来,每到困意袭来时,他就拿起锥子,在大腿上狠扎几下,有时扎得很深,弄得鲜血淋漓。
    他的家人见他这样,于心不忍,规劝他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可苏秦说:“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使自己不要忘记过去的耻辱。更加刻苦地读书啊!”后人把苏秦“锥刺股”的故事与东汉孙敬把头发悬挂在屋梁上苦苦读书的故事联系起来,称为“头悬梁,锥刺股”。
    一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了,苏秦终于从书中悟出治国之道。他再也不顾家人的竭力反对,毅然出游列国,游说天下。
    苏秦先去求见近在洛阳的周显王。周显王的手下都见过苏秦,根本不相信他那一套,所以,苏秦连周显王的面都没见到。苏秦又一次去了秦国,向秦惠王游说:“秦国四面都有天险,而且人口众多,兵员充足,以秦国的强大,足以吞并天下,建立万世帝王的基业!”秦惠王不以为然,说:“鸟儿的羽毛还没长丰满,不可能凌空飞翔;国家的政教还没有步入正轨,不可能兼并天下。”苏秦自讨没趣,只好离开了秦国。苏秦又来到赵国,同样无功而返。
    不过,苏秦并没泄气,他相信“有志者事竞成”。一年后,苏秦来到了燕国,劝说燕文侯与赵国结盟;然后,他又来到赵国,劝说赵肃侯联合六国,一起反对秦国。赵肃侯听了苏秦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任命其为相国,奖给他100辆车子、1000镒黄金、100双白玉璧和1000段锦绸,让他游说诸侯各国。很快,苏秦就说服了韩、魏、齐三国,最后来到南边的楚国。
    苏秦劝楚威王说:“楚国是天下的强国,土地方圆6000余里,有兵甲百万、战车千辆、骑兵万人,粮食可以支持十年,这是称霸天下的资本。秦国最担忧的莫过于楚国,两国势不两立。如果大王和其他几国结盟,不就能够孤立秦国了吗?”楚王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就答应了。
    公元前333年,六国终于联合起来,苏秦做了合纵联盟的纵约长,身佩六国相印。苏秦北上向赵王复命,途中经过洛阳,随行的车辆马匹满载着行装,各诸侯派来送行的使者很多,气派比得上帝王。
    周显王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害怕,急忙找人为苏l秦清扫道路,并派使臣到郊外迎接。苏秦的兄弟、妻子、嫂子都不敢抬头看他,俯伏在地上,恭恭敬敬。
    苏秦笑着对嫂子说:“你为什么以前对我那么傲慢,现在却对我这么恭顺呢?”他的嫂子赶紧趴在地上,脸贴着地面请罪说:“因为我看到小叔您地位显贵,钱财多啊。”苏秦叹息说:“同样是我这个人,富贵了,亲戚就敬畏我;贫贱时。就轻视我。假使我当初在洛阳近郊有两顷良田,衣食无忧,不思进取,我难道还能佩戴六个国家的相印吗?”苏秦约定六国联盟之后,回到赵国,赵肃侯封他为武安君。然后.苏秦把合纵盟约送交秦国,秦军整整15年都不敢打六国的主意。
    匡衡是西汉东海郡承县(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人,祖祖辈辈都是庄稼人,家里很穷,从来没出个读书人。
    匡衡小时候很聪明,特别喜欢读书,父母也希望儿子能读读写写,让匡家出个文化人。但是家里太穷,常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哪里有钱上学堂读书,匡衡只好从小替别人做工换取一丁点儿的粮食。
    有一年,他在村子边的南山坡放猪,看到山上有一块大石碑,大石碑上刻了密密麻麻的字,就手沾口水,仿照碑上的字,一笔一画地写起来。不久,碑上的字,他都能默写下来了。
    这一年的端午节,匡衡的母亲拿出一个葫芦,说:“鼎儿(匡衡的乳名),这葫芦虽然不是什么稀罕物,但咱穷人家,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宝葫芦保佑咱家平平安安,快挂上吧。”匡衡想到自己刚刚在碑上学会的字,就用木炭在葫芦上写了“吉祥”二字。这时,有三个富家公子去书馆读书,看到葫芦上的字,都很吃惊。他们不相信匡衡那么小的年龄就会写字,而且写得那么好。一个矮个子公子说:“哼,连放猪娃都识字,这不是糟蹋孔圣人吗?”匡衡反问道:“为什么放猪娃就不能识字?”一个高个儿公子走上前对匡衡说:“你看这‘吉祥’二字写得多俗气啊,应该写福寿无疆才对。你会写吗?”匡衡摇摇头说:“不会写。”瘦高个儿说:“我替你写吧。”说着,他擦掉‘吉祥’二字,用木炭写了四个字。写完后,三个人说说笑笑地走了。
    ……
展开
目录
为学篇
头悬梁、锥刺股的苏秦
凿壁偷光的匡衡
逆境成才的王充
苦学成神医的华佗
苦练成大家的赵孟頫
勤奋苦练的的王冕
刻苦学习的宋濂
自学成才的一代大儒李□
隐姓埋名学医术的叶天士
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郑板桥
锲而不舍的童第周
“数学博士”华罗庚
持之以恒写《三都赋》的左思
苦练成“书圣”的王羲之
家贫学不辍的车胤和孙康
书法“草圣”张旭
从弃儿到“茶圣”的陆羽
学海无涯的黄宗汉
董遇巧用时间勤奋读书
牛角挂书造就英雄
颜真卿苦练出“颜体”
“神童”陈毅的学习秘诀
逆境出人才
屈原的童年
路温舒割蒲抄书
王充书铺求书
牺白绢而得真迹
慧可雪中拜师
勤学好问,独慎其行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叔侄打赌
厉归真深林寻“虎气”
陶宗仪变叶为纸
勤奋是成功者的法宝

做人篇
正直爱国的科学家
“科学家是有祖国的”
蓄须明志辞舞台
要留清白在人间
文天祥以死报国
邓世昌与舰共存亡
陈天华血书唤国人
狱中的革命斗争
抗日英雄杨靖宇
羊侃舍子为国
黄裳归还珍珠
不吃偷来的东西
承诺胜于千金
言必信
裴度诚归玉带
李勉藏银
守信求责的皇甫绩
诚实守信为君子
正人与正己
周处改过自新
一个铜板也没有
简朴的生活
烧饼故事中的美德
韦广捕鱼待客
季文子妙言感仲孙
勤俭节约是老一辈的革命传统
邹韬奋的求学生涯
陶侃变“废”为宝
大舜天下至孝
曾子达不忘亲
小沉香劈山救母
闵子骞孝行感继母
颜回“偷饭”
贾思伯求学舍衣物
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
“铁人”王进喜
大禹治水身为民先
刚直不阿的陆树声
宁失官勿负心
忍私全义的屈突通
晏子贵不更妻
颜真卿威武不屈
不畏强权的“硬脖子”
李膺无私惩恶人
朱自清不领援助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