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个性化教育之路》不同于《哈佛女孩》,刘亦婷是“赢在了起跑线上”的范例。
蜗牛只要能够爬到山顶,和雄鹰所看到的景色就是一样的 ——俞敏洪
哈佛商学院教授、教育家林格、北京市示范校101中学、十一中学校长等携手众多老师家长和大中学生鼎力推荐
教育危机的出路与突破,从这本书可以找到可操作的线路。
于智博的人生经历之所以对学生有意义,是因为他的经历是可复制性的。
输,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后劲。
找到自己的BEST FIT(匹配),按照个性规划未来,实现人生价值化!
1.这不是一本教你成功考取名校的图书,却可以使你成为名校毕业生的优才。
2. 阅读本书将使你了解,什么原因导致担任学生会领袖的高考尖子生,被世界名校拒收,以及重点大学毕业生为什么会在职场失利。
3. 本书将使你思考,如何培养或成为有后劲的人才。
4.家教书分为两类:一类强调的是教育的过程,一类强调的是教育的结果。本书属于后者。
5. 本书以于智博的故事为主线,阐述一些重要的成功秘诀——通过自我发现找到自己的匹配(BEST FIT)。一些无法通过考试检测的软实力在成长的道路中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6.主人公于智博留过级,考过倒数,上低级别的高中和大学。但是从小培养的体育精神等软实力在关键时刻起了重要作用,使他转入大学,进入500强企业,考上哈佛商学院。
7. 毕业后成为花旗银行“全球领袖计划”成员。
8. 被伯乐聘请到某全球500强企业任总裁助理。编辑最不想出版的家教书
——转自新闻出版核心期刊《出版广角》
自从《圈子圈套》以来,A+B类跨界图书一直是图书领域的明星。《杜拉拉升职记》(职场+小说),《遇见未知的自己》(心理+小说),《心灵杀毒2.0:佛洛依德的拼图》(心理+励志),《别告诉我你懂PPT》(PPT+职场),等等,在各自的领域闪着悦人的光彩。
比起这些书,家教+励志跨界书——《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个性化教育之路》的出版历程可谓坎坷离奇。
一退:嚼别人嚼过的“哈佛”没味
哈佛是我的梦想。但是,这本书是所有我出版的图书中,一本一开始坚决不想出版的图书。尽管摆在我面前的是一份少见的辉煌履历:
进入500强企业戴尔工作,成绩优秀
考上哈佛大学最难考的哈佛商学院
毕业后成为“花旗银行全球领袖计划”成员
联想集团总裁高级助理
2008年初,我收到了香港出版的繁体版图书《我敲开了哈佛商学院大门》。坦率地说,一开始我连看一眼的兴趣都没有。因为,一看见哈佛这两个字我就半点兴趣都提不起来,因为已经有了《哈佛女孩刘亦婷》,完全没必要再出版一本类似图书。此外,我强烈反对把考上名校定义为教育成功。我坚决不要出版指导家长如何培养孩子上名校的图书。
但是,推荐人告诉我,于智博这本书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他曾经非常颓靡,觉得人生已经无所谓,如果不是这本书,他的人生绝不可能像现在这样有活力。
这说服不了我,任何一个北大和清华的学生都可以用来激励后学,何况哈佛的。如果让家长放胆去期望自己的孩子的话,考上哈佛大概会成为每个父母的期望,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哈佛的书、北大、清华的书。但是,对我来说,再优秀也是后出版的跟风书。再好没必要重复出版。
我决定退稿!
二退:触到了大众教育的禁忌底线
尽管书稿退了,但是,拒绝了推荐人的热情还是挺让我心里忐忑。2009年初,当听说一位记者朋友计划做一个留学生专栏报道后,我马上请他采访于智博。
我以为这样又高又帅的阳光男孩,一定会让记者亲睐,但事实让我大跌眼镜。记者问他小时候是不是学校的榜样类人物,成绩是不是总是名列前茅,于智博很不好意思地说,小时候学习很不好,参加高考可能考不上大学。记者问 “小时候你父母特别注重哪方面的培养?” 于智博:“父母特别注重道德感的培养……”记者提醒,有没有在音乐,绘画等方面培养他的综合素质。于智博仔细想了后说:“父亲很重视体育精神的培养……”
后来记者对我说,他不能报道于智博,因为他想报道从小特别优秀的孩子,比如类似刘亦婷,甚至比刘亦婷小时候都出色的孩子,现在有的是。很多孩子不仅上哈佛,还钢琴,绘画,样样优秀,有很多奖状。这样的孩子很多,还有很多北大清华毕业后去哈佛上学的。从哪一方面论,都轮不到报道于智博这样小时候表现平常的。
听了记者的话,我满腹疑问和不解。查找相关资料后,结果发现了一个令人吃惊的事实:生活在底层的孩子本来只有一类:吃不饱穿不暖的。自从有了“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世上多了另一类更可怜的“底层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在家长和老师眼里孩子们被分成了两个阶层——起跑线上赢的和输的。那些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境遇如何?一个爸爸对自己上五年级的考试排名第十的孩子说,“考不上重点,就去死,有药有绳……”。一个8岁孩子因为成绩不是名列前茅而被愤怒的妈妈打死了……这些不过是冰山一角。如果说这些生活在成绩底层的孩子连旧社会的农奴都不如并不过分。在旧社会,虽然出身低下会被社会歧视,但是,尚能得到家庭温暖。现在的差生,不仅在学校抬不起头,在家里也备受责难。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教育家《管一辈子的教育》的作者林格说:“现在的孩子回家还要面对父母一张旧社会的脸……”家长们心里只有对孩子学习的担心,满脑子担心将来没出息,爱和自由被忽视了。
我详细了解于智博小时候的情况后更加吃惊,他小时候比我想象的还要糟糕。
隔代养育,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
输在起跑线上,留级后仍然在班上排名倒数。
19岁父母离异,正是专家们特别强调的心理成长关键期。
他的成长过程犯了太多教育专家提出的禁忌。不是“赢的”都不愿意报道,现在了解到小时候输得这么惨,这书更不能出了!
三退:父母因怕“误导”读者而拒绝配合写作
一位教育专家说得好:“榜样是青少年时期的一道明媚阳光,他会照亮那些普通的孩子,使他们成就精彩的人生。”教育出版的意义之一,就是拯救底层孩子,使他们能够有好的环境和机会健康成长。
说服父母把孩子小时候优秀的事迹写出来太容易了,但是,写出他小时候被现代人如此瞧不起的经历,应该是很不容易的。
2009年8月,做了充分的准备后,我开始劝说于智博的家人。没想到于智博的家人一听可以帮助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但是,于智博的家人只同意提供资料,坚决不同意撰写图书。我找出很多市面上考上名校的父母出的书,说服他们,他们丝毫不为所动。于爸爸说,他不是教育家,不能随便写书误导家长和孩子。无论如何都不答应。于爸爸建议我找教育专家撰写。现在那么多考上名校的孩子父母都写书宣传自己的教育理念,于爸爸作为香港教育学院的教授,他非常希望于智博的图书尽快出版,面对市场诱惑却坚决拒绝自己写作。于爸爸如此正直、有责任,我非常感动。但是,我的出版计划却再次搁浅!
一用:教育专家支持,拯救输在起跑线上的“底层孩子”
但是 那些触目惊心的报道让我不能平静。淘气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小时候学习差古来如此。回忆我自己的事情,记得上研究生时母亲告诉我,小学三年级之前我从没有考过及格,我当时不相信。我一直奇怪为什么这样的事情竟然完全没有记忆?现在想来,应该是我小时候从来没有因为学习差被伤害和歧视过,即使是在学校。
我小心地向于智博了解小时候父母离异对他的影响,他说不记得小时候父母离异对自己有什么伤害,但是小时候确实因为排名倒数而倍感颓丧、饱受打击。以前大多数学习差的男孩高中以后都能打个漂亮的翻身仗,爆发出惊人的后劲。
但是现在,男孩子们的后劲都跑哪去了?
几十年前虽然幼儿园、小学里的淘气男孩也往往学习差,但是不会被人瞧不起,人们认为淘气小子以后准聪明。到了高中阶段,开始重视学习了,男孩的后劲就出来了。自从有了“赢在起跑线”的说法后,典型的男孩们的不幸开始了,可怜的成绩使他们从幼儿园开始就被人指责,总觉得自己不如女孩。到了高中,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男孩子彻底臣服于女孩,形成了人们担忧的男孩教育危机。
我想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也许可以拯救男孩教育。于智博原来的书稿,从他腾飞开始记录,一开始看到的就是优秀,确实和其他的书区别不大,所以我才会退稿。现在,我决定把挖掘出的输得很惨的经历请他写出来,让大家看到优秀的基础原来是这样,竟然另有其他的成功道路!
于爸爸虽然不愿写书,但是却鼓励我把这本书出版,造福青少年。他愿提供除了写书之外的支持和帮助。为另辟新径我和林格老师沟通,他对这本书的评语是:“男孩教育危机的出路与突破,从这里可以找到可操作的线路。个性化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所谓成功,就是每一个孩子将自己的个性发挥到极至以后的效果。”
我听了茅塞顿开。于智博的成功并不是他考上了名校,而在于他把自己的个性发挥出来了。但是他建议注意,成功个例作为家教书出版,要避免读者盲目模仿,虽然这本书兼具与普通家教书不同的励志作用(经典励志书通常为成功个例)。受他启发,与多名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沟通后,最后确定了来自中美婚姻家庭治疗项目的红十字会青少年生活教育讲师周奕和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顾问、铸魂育才特别贡献奖获得者史青星来撰写图书。
我再次征求林格老师的意见,请他在我想好的两个书名:《拯救男孩》和《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之间选一个名字。他建议选《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并且建议直接叫《输在起跑线上》。第二天,他发来短信,说看到孙云晓老师刚出了新书——《拯救男孩》。真是令人感慨啊!同时,他给这本书起了个响亮的副标题——个性化教育成功之路。
但是,我最后还是采用了我也不喜欢的《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这个名字。因为,要想彻底让如今的家长重新审视他们错误的教育方式,必须从他们最容易接受的角度入手。虽然也有很多男孩,小时候学习差,后来有很好的发展,例如韩寒,例如郑渊洁的儿子。但令人无奈的是,家长们更愿意有一个哈佛男孩作为榜样。家长们认为考上名校或重点大学是孩子们最平稳的成才路线。
二用:点评专家提出家教书该轮到孩子发言
周奕等两位教育者,在他们受邀请写书的过程中,很负责任地把于智博的初稿和他们自己写的部分内容发给孩子们试读,结果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表示非常喜欢看于智博的自述,觉得特别亲切精彩,特别受鼓舞。于是,本来计划改写的作者和我沟通,希望于智博自己写的内容原汁原味保留。考虑到近年来名校毕业生找工作难,保工作难,升职难等问题越来越突出,软实力缺失被认为是导致这些起跑线上远胜于他们父辈的高材生职场失利的主要原因。于智博是一个具备多种软实力的优秀代表,对他的经历进行分析,旨在避免家长通过错误理解和简单复制来给孩子施加压力。
为了把孩子培养成龙成凤,家长用尽了浑身解数,到底哪些让孩子终身受益了,成功幸福的孩子最有发言权。多年来,我们的孩子一直被家长和专家安排,一直被教育,很少有机会听到孩子们对教育发言,该轮到他们说说被教育的感受了。
在一篇讨论名人出版育儿书现象的文章中,尹建莉说,很多社会成功人士有强大的工作能力,但这些能力运用于儿童管理是反教育学的,他们在教育领域未必有话语权,更何况名人子女教育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 “还不如谈谈,他们自己当初是怎么受教育的。”
于智博作为一个热爱儿童公益事业的人,为拯救底层孩子分享自己的经历也是一件值得投入的公益性的活动。
三用:“无为而治”的珍贵教育范本
林格老师说:挖掘出于智博小时候输在起跑线上的经历意义重大。我也是考虑这是如今千寻万寻也难找到的,目前每个人都急需的、具备可操作性的教育解压案例。要知道空口谈教育解压,家长会认为你在误导她的孩子将来没出息,而以赢在起跑线上的名校毕业生为载体,是绝不可能解压的。这本书以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于智博为载体,实实在在地给老师、家长和孩子解了压。
我现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感觉还是非常佩服他们愿意做这样的牺牲,把成长中的很多细节合盘托出,克服了很多心理障碍。同时他的父母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父母没有变成全职家长。于智博爸妈虽然没上成大学,但是后来自己也很努力的取得了不错的工作成绩。不像一些家长为了把孩子培养成才,基本上成了全职家长。自己没什么事业了,还整天拿这个给孩子施加压力,说为了你把工作都耽误了什么的……
很多记者采访于智博的父亲,觉得很失望,他们希望了解于智博上哈佛是怎么策划出来的?却得不到满意的答案。于爸爸实话实说,书中也写得清楚,于智博走到今天,一直是他自己在计划,计划的过程相当精彩,足以让孩子们看得如醉如痴,但是,这绝不是父亲的计划。他的父母成功在于清楚知道孩子不是自己的饰品,尽管人生并不轻松的他们很需要这个饰品。
现在书终于出版了,有些人质疑把小时候写那么差是为了炒作。其实他们不知道,如果于智博小时候出类拔萃的话,他早就被媒体报道了,不会等到现在才这么艰难的出书。而且,为了怕孩子们看了学坏,我们特意删除了他的很多典型的男孩子的浑事。
教育家《管一辈子的教育》著作者林格评价:“男孩教育危机的突破和出路,在这本书可找到可操作路径。”
据此,本书两位教育家试图以这个案例为载体,探讨拯救男孩教育的8条可操作路径:
1. 树立男孩榜样,与女孩榜样平衡
2. 终结起跑线上论输赢,让每个孩子都自信
3. 倡导个性化教育,成功的路有一万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匹配
4. 教育可以殊途同归,营造舆论平等的成长环境
5. 深入挖掘应试教育的积极作用,成熟从这里开始
6. 提升软实力,赢在后劲
7. 终止家庭应试教育,走出名次阴影,摆脱择校漩涡
8. 教育书该轮到孩子发言,父母不再是祸害
中国现在面临的两个危机就是:
(1)房产持续涨价——导致各类经济问题。
(2)男孩教育危机!男孩全面输于女孩。优秀女孩占女孩总数80%。优秀男孩占男孩总数20%。这个趋势还在强化。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甚至工作中,工作单位不愿意招收男生。——导致大量优秀剩女,小三现象,许多不幸家庭等社会问题。
房产危机我们无能为力,但我愿意出版此书为缓解男孩教育危机贡献一份力量!
展开
——著名教育专家 林格(著有《管一辈子的教育》 、“杰出青少年自我发现之旅”系列等)
这是一本适合中学生和大学生的书,很有阅读价值。希望这本书能引起更多的家长和老师关注学生的教育透支问题,关注学生的学习“痛苦指数”,进而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或者如书中所说,如何提高软能力。好马蹄自扬!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告诫我们:“认识你自己。”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就是帮助每个人自我发现,正如这本书中所说,找到自己的最佳匹配,然后自我实现。
——北京市高中示范校101中学副校长 语文特级教师 严寅贤
于智博的人生经历之所以对学生有意义,是因为他的经历是可复制性的。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校团委书记 唐旭东
于智博是《教育面对面》栏目最受欢迎的嘉宾之一,我想这和书中所说的软实力关系密切。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早期在体育精神、道德感、公益心、吃苦能力、个人心态塑造等方面的引导,为他后劲十足的成才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教育面对面》主持人 延红
I took greate interest in reading Lawrence’s book describing his path of growth, towards achieving what he is today. His personality is a perfect blend of the best that the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s have to offer: team oriented, friendly and easygoing, inquisitive, thoughtful, energetic and charismatic. I hope that Lawrence’s experience will be very helpful to many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 aspiring to enter th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Associate Professor Li Jin
什么样的人能赢到终点?如何修炼核心竞争力?尽快看这本书,尽早思考这些问题,千万不要“赢”得一时,输掉一生!
——著名职业指导书《开心课堂》作者 开心兄弟公司总裁 涂文开
于智博能够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喜欢独立思考,具有将这种思考和理想变成现实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并且总是寻求最简便最科学的方法来实现目标。这种独立思考、坚韧不拔与重视方法的个性,来自于他父亲的影响。因此,此书不仅对年轻人的成长有所激励,而且家长们也能够从中得到启迪。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周思源
作为两个孩子的爸爸,我愿意跟读者们分享我的点滴体会。在我眼里,智博的不畏难、不言败、积极进取的心志,很值得海内外的年轻人学习。人生路上总是风风雨雨、走走停停,但雨后彩虹,拨云见日似是恒常规律。“成功需苦干”,不就是我们的座右铭吗?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林建平
书中三考GMAT的经历实在精彩。我就是考试考出来的,也考了学生很多年,从来没想过考试有这样的好处,强烈建议每个学生阅读,老师和家长读后也会深受启发。
——一位重点大学的教师
我不想报考哈佛,也不想上名校,但我喜欢这本书,并把它放枕边。它不仅好看,更重要的是,它心平气和地激励了我,让我从内心深处认识了一个真理:每个人都可以精彩、成功。
——一位高中生
从来没有书像这本书那样,真正发自内心为男孩子们加油!
——一位男生的妈妈
现在的男生越来越妹,太需要这样的书为他们树立榜样了。还有,教育和励志书从未如此有诚意!我强烈推荐每个人阅读这本书。
——一位大学心理辅导员
从教23年,每当见到“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时,总觉得这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既不科学也不符合人的成长规律,并且容易对家长产生误导;所谓“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是评价单一造成的,过于追求功利。 在漫长的人生历程中,经受失败与挫折是人生成长的必经之路,“任何人的憧憬和梦想都不是直线式发展的” 。书中的主人公在中国的教育模式下不属于优秀中的一员,但却发展得很好,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教育能够注重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能够提供个性化和多元化选择;能够满足人的多方面发展需求;能够多一把尺子衡量时,受教育的对象将迎来别样的人生。因此,我认为这是一本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读的好书。 书中主人公始终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感谢父母培养了他良好的运动习惯,感谢爷爷奶奶对他幼小心灵的尊重与呵护,我想这是中国儒家价值体系的一个小小缩影,这与西方价值观中提倡的互助与奉献是有相似之处的。 书中谈到主人公因为家长注重体育锻炼,培养了孩子热爱体育的好习惯,使他很快融入当地的学生团队,并成为学校篮球比赛的主力,成为学校和当地社区的骄傲,正如书中所说“你能从运动中体味坚韧、顽强、自信、智慧、洒脱、勇敢、团队精神”, 这对于过分强调孩子智力发展的家长会有很大的启发。 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往往有一种从众心里,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落在别人后面,总是鼓励孩子不停地练习怎么得到与别人同样的高分,学习和别人一样的乐器,拿和别人一样多的奖状或证书…… 完全不考虑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和个人爱好。这种从众心里促使“早教” 红红火火,促使中国的学生该玩的时候不能玩、不敢玩、不会玩,该学习时不愿学、不想学、不会学,这样的学生哪会有竞争力? 书中主人公在选择大学时不是看重名牌而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因为他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自己想要什么,还有同等重要的是知道自己不擅长什么。目前,许多家长希望孩子进名校,认为只要进了名校就等于成功了,但如果孩子没有利用名校的优质资源和良好学习环境的能力,进名校反而压力加大,不易脱颖而出,成功的可能性更小。 细细品味此书,给我这个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家长的人一些启发。
——北京市高中示范校 十一学校 副校长 吴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