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孩子的未来,一般都怀有预期心理,这是无可厚非的,可以说,对孩子寄予希望、怀有预期,是为人父母的一种本能。但是,这里面也有个度的问题,如果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为孩子设立一个又一个的目标,把孩子当做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这就错了。作为父母,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也不能给孩子设计特定的成长模式,因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如果家长对孩子的预期中携带有家长的意志,而孩子如果也必须接受这种意志的话,那么这就对孩子构成了一种压力,孩子要实现家长的希望,就需要按大人的想法、意思、要求去做,这样一旦当孩子令家长失望后,就会背上不小的精神负担。现在有不少“问题孩子”,往往是因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下降,担心考不上名牌大学,总觉得对不起家长,因而采取自杀、离家出走等极端方式以求彻底摆脱压力。实际上“问题孩子”的真正问题不在孩子而在家长自身,总是先有“问题家长”,然后才会有“问题孩子”。
一般来说,家长自认为给予了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孜孜不倦的教诲,孩子理所当然地就应该服从自己的安排和意志,而从来不理会孩子的想法。这无疑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和做法,这样做只会伤害孩子。要知道,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有思想的人,他会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志向和理想。孩子为自己这些目标而努力的时候,是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父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会使孩子失去成长空间和独立意识,迷失自己心中的理想和目标,从而变得被动、机械、茫然。
父母把孩子当做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会让孩子觉得没有自我、没有自尊,像一个没有生命的机器人一样受人摆布,只能按照父母编制好的程序“运行”。在这种压抑、扭曲的心态下,孩子会产生抵触、反叛、对抗的情绪,出现情绪不稳定、与父母关系紧张、厌恶学习等不良现象,严重时甚至走上邪路;也有些孩子精神萎靡、情绪低落,对生活、学习感到迷茫,没有信心。无论哪种情况,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极其不利,甚至导致严重后果。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