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十岁的孩子,竟然不知道吃的鸡蛋还要剥皮,因为剥鸡蛋皮的工作都是家长代劳的。
一个已经升入大学的男孩,用的被子,竟然有四层被罩,他不会洗被罩。因此,母亲必须每个月来取一次,洗好后,再给他换上。
一位花季少女,因为父母没有满足她去香港观看演唱会的愿望,就从高楼上纵身一跳,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这些层出不穷的现象,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中的常态,逐渐让人习惯了。而这种种令人遗憾的事实,不得不让人思考我们的家庭教育到底怎么了?通过一些观察,我们必须承认,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家长给予孩子的爱,已经失去了理智的成分,变得盲目起来,这种对孩子盲目的溺爱,是造成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慈母多败子”的说法。“慈母”是指母亲对孩子过度的保护,也就是溺爱。“溺”有过分和淹没的意思,过分地爱孩子等于淹没他们,过犹不及。古人认为:“虽日爱之,其实害之;虽日爱之,其实仇之。”这是对“溺爱”一词的深刻认识。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子说:“人之情性莫爱于父母,皆见爱而未必治也。”人类的感情没有比父母爱子女更深的了,但是过度的爱,不能教育出有才能的孩子。
明朝冯梦龙编著的《古今笑》中有一则寓言,翠鸟为避免发生意外,就把巢筑在了树的高处。它孵出小翠鸟,做了家长以后,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对小翠鸟爱护有加。看着这些可爱的小家伙,它开始担心小翠鸟会从巢里摔下来。于是,就把巢向下移了一些。等小翠鸟长出了毛绒绒的羽毛,非常漂亮,它更加疼爱它的孩子,虽然巢已经向下移动了不少,可翠鸟妈妈还是担心小翠鸟的安全,就又一次向下移动鸟巢,把鸟巢移到离地面比较近的树枝上。这样,翠鸟妈妈才算放下心来。然而,当路过树下的小孩子们发现小翠鸟的时候,很轻松地就把小翠鸟掏走了。
溺爱孩子,并不是真的爱孩子。溺爱孩子,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不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看上去是爱孩子,而实际上却给孩子造成了伤害。
根据儿童的发展规律,他们开始都是利己的,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逐渐学会爱别人。但是,一个在溺爱的环境里成长的孩子,是不可能爱任何人的,他缺乏爱别人的能力。他只习惯得到别人的爱,别人无论给他多少爱,在他看来都是理所应当的。
收容所里有两个儿童,一个生长在缺少爱的环境里,一个生长在溺爱的环境里。收容所里的工作人员,对这两个儿童进行教育,发现生长在缺少爱的环境里的儿童,只要对他们给予适当的关心,就能逐渐让他们学会感恩,学会关心别人,并能逐渐融入社会。但是对被溺爱的儿童进行教育,会发现无论给他多少关心,都不能改变他自私自利的性格。实际上,这并不奇怪,因为他已经养成了只接受爱的习惯,而没有给予别人爱的习惯,他没有体验过关爱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这导致他丧失了爱的能力。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优秀,拥有自信,而且各方面的能力都要出类拔萃。但是,他们太过于溺爱孩子,这样的教育,只能造成孩子能力低下的苦果,溺爱使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没有得到发展。
一个孩子,从他出生时起,就获得了自然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必须通过活动,通过实践,才能得到增强和提高。可现在许多家长怎么做的呢?有的家长说:“我疼爱孩子都来不及,哪里忍心让他劳动?”有的家长说:“看到‘小家伙’做事很不情愿的样子,就情不自禁地代劳了。”在这样事事包办的情况下,三四岁的孩子不会自己吃饭,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不会打扫卫生,就成为很正常的现象了。所以,孩子没有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没有养成帮助父母承担家庭责任的习惯,也在情理之中了。这样包办下去,父母就会失去一个勤劳、能干、富有责任感的孩子。在方方面面对孩子百般呵护的环境里,只能导致孩子各方面能力下降的结果。 人的能力是人通过对世界的探索培养起来的。溺爱孩子,会把孩子限制在一个狭隘的环境内,使他失去探索更广阔世界的机会,使他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办和创造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都会因为得不到锻炼而被弱化。这样一来,就会发现,被溺爱的孩子,能力非常低下。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常常会因为各个方面的能力都不如别人而感到自卑。
有一对夫妻,他们五十岁的时候才生了一个孩子。于是,这对夫妻对这个孩子呵护有加,百般溺爱。孩子二十多岁的时候,大小便还要靠父母帮助。这对夫妻太过溺爱孩子,所有的事情都替孩子代劳,导致孩子所有的能力都没有得到发展。他们没有考虑:如果他们不在了,这个孩子将来怎么生存?作为一个社会上的人,是需要有许多生存能力的,是需要面对很多困难和挑战的,是要承担一定社会责任的。一无所能的人,是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的,只能成为社会的负担。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近年来,老人告儿女不孝的事件却层出不穷。父母都期望孩子能成才,期望年老的时候,孩子不但有能力孝敬自己,还可以以孩子的成就为荣。期望是美好的,但是在溺爱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不但很少孝敬父母,甚至会虐待父母。究其原因,多是父母溺爱孩子造成的。孩子由于家长过分的溺爱,以至他们长大后什么能力都没有,生活过得一团糟,而这时候,父母已经没有能力为他们提供优质的生活条件了,他们就会仇恨父母,对父母没有孝心。这样的孩子是不可能有孝心的,他们本质上没有爱的能力,只有自私自利。
巴尔扎克在《高老头》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面粉商人高老头十分溺爱女儿,把丽个个女儿当做天使。为了女儿们的快活,他不仅替女儿的情人还了债,还荒唐地帮助女儿与人通奸;为了女儿的体面,他停歇了经营六年的生意,搬进了覆盖公寓;为了替女儿还债,他把珍藏多年的金银器皿和亡妻的遗物都卖了,并且出让了养老金,直到身无分文;最后,为了给女儿弄到钱,他竟想去偷、去抢、去替别人服兵役、去卖命,甚至杀人放火也在所不惜。他把大部分财产给女儿作了嫁妆,终于让女儿挤进了上流社会,过着贵妇人的奢侈生活。出嫁后的女儿,榨取了父亲的最后一点养老金之后,就把他当着榨干了汁的柠檬一样,无情地抛弃了。
在溺爱环境里长大的孩子,不仅缺乏爱的能力,更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念。孩子以后都要走向社会,如果一个孩子在溺爱的环境下长大,没有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为一直生活在溺爱的环境中,要什么就有什么,想怎样就怎样。这种孩子讲究物质享受、不受别人支配的性格,并且没有抵抗挫折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走向社会后,必然会因为很难融入社会,而发生一系列的问题。由于这样的孩子,对很多价值观方面的问题没有基本的认识,再加上贪图享受的习惯,很容易被社会上的备种诱惑所俘虏。
被溺爱的孩子,犯罪率是很高的,这都是溺爱造成的不幸后果。如果到管教所去调查,可以发现有两类孩子犯罪率是比较高的。一类是在被溺爱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一类是在被虐待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这两种孩子的行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不受社会行为规范的约束,所以他们不能正常地融入社会。当然社会是不会接受这些孩子的价值观,价值观的冲突的结果必然以这些孩子的犯罪而告终。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人格缺陷或障碍是心理疾病的常见形式。孩子小时候,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因为家长的溺爱,造成了孩子的人格出现明显的缺陷和偏差,如自私、自负、任性等不良人格特征,实际上孩子已经患上了心理学意义上的疾病。这时,要纠正孩子的人格,就已经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了。因此家庭教育应该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做到防患于未然,一定不要走进溺爱孩子的误区。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