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从知本到人本:我国大学课程研究范式变革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098333
  • 作      者:
    刘旭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高校社科文库》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各高等学校和出版单位共同建立的学术著作出版平台,旨在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出版优秀学术著作创造条件。
    《高校社科文库》将坚持“广泛动员、集中征集、严格评审、精心编校”的工作原则,致力于通过资助优秀学术专著出版、推动学术成果交流推广等形式,让更多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和优秀工作者走进交流空间,进入公众视野,发挥应有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为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做出积极贡献。
展开
作者简介
    刘旭,1965年生,教育学博士。现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兼任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副处长,是“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主要研究领域为大学课程、教师教育、教育原理等。主持或参与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曾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教师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大学课程研究系列论文,并出版《大学课程寻思》等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范式决定着研究的取向、研究方式和概念体系。知本范式下的知识课程观秉持决定论逻辑,把大学课程仅仅看成知识,遮蔽了大学课程的为人性,加剧了大学课程价值取向的冲突,阻断了大学生从掌握知识到形成素质的发展过程,使得大学课程危机重重。
    《从知本到人本:我国大学课程研究范式变革》梳理了知本范式在我国课程研究领域的发展情形,分析了知本范式下的大学课程研究及其所引发的问题,结合大学课程使命对大学课程研究的要求,提出了大学课程研究范式向人本范式转换的必要性,进而系统阐明了大学课程研究人本范式的内涵及其关于大学课程研究与改革的主张。
展开
精彩书摘
    二、意义系统:作为“连接教育过程中‘教’与‘学’的媒介”
    教育,一定是教育者教导学生的过程,学生则在教育者的教导下实现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是相辅相成的。就像教师和学生是相互依存的一样,“教”和“学”也都是因另外一方的存在而存在。没有教育者的“教”,就无所谓学生的“学”;反之,没有学生的“学”就根本不存在教育者的“教”。那么,课程是什么呢?对教育者来说,课程就是教的内容以及教授这些内容的方式的规定(包括教育内容的秩序安排、教学方式的规定),即教学的程式,我们称为“教程”。对于学生而言,课程就是要学习的内容及学习的进程安排,我们称为“学程”。既然教育过程是“教”与“学”的结合和统一,那么,课程也理所当然地是“教程”与“学程”的结合与统一;而且,“教程”与“学程”是有机构成的、辩证一体的。对课程形式内涵中的“教程”与“学程”任何一方的偏废或忽视,或者两者关系不和谐,都将导致课程内涵的流失。
    课程定义所指向的课程内容总是内在地规定着相应的形式内涵。在知识课程观中,课程的内容就是知识。在现代知识的境况下,那些在教材中记载的、教育者口头讲授的知识是普遍的、客观的。教育就是要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即便是所谓出于“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的,也常常是把从创造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创造术当作知识,以为可以传授给学生“创造性”;或者是常常把所谓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以为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相似的情形还有,如要培养“国际化”人才,就不顾本国、本民族、本地和本校学生的实际而直接简单地拿国外原版教材来教学,等等。这样,教育要传授什么、怎样传授,都由教育者说了算,而学生只是记住这些知识就可以了。这就决定了课程主要是“教程”,“学程”被忽视了,或者是被“教程”遮盖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习惯了教育者教什么,自己就学什么,而忘记或者无奈于自己想学什么、该学什么了。正是因为这样,课程就可以完全按照知识的逻辑来组织、安排,大学课程就可以安排成所谓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三层楼”,而这还只能是教育者主观上期望的。实际上,由于知识本身的系统性的要求,所谓“基础课”其实只不过是专业课的压缩或者几门压缩的专业课程的捏合罢了。然而,是否形成了素质并不以学生是否记住了某些知识而论,也不以教育者教了哪些知识而论。在人们终于认识到教育要培养“人”的时候,就不难发现忽视“学程”必然导致教育危机,于是,知识课程观的弊端日渐明显。相应地,只重视课程作为“学程”的含义,而忽视“教程”,同样不是对课程本质的真正把握。
    当意义课程观认为课程就是意义的时候,实际上就已经规定了课程的形式内涵,即课程是教育过程中教与学的连接系统,它不仅是“教程”,也是“学程”,是“教程”与“学程”的统一。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范式及其对大学课程研究的作用
第一节 范式及其发展
第二节 范式对大学课程研究的作用

第二章 我国大学课程研究知本范式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从科学主义到知本范式
第二节 我国大学课程研究知本范式的早期发展(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末)
第三节 我国大学课程研究知本范式的强化(20世纪50年代至今)

第三章 我国知本范式大学课程研究引发的问题
第一节 遮蔽大学课程的为人性
第二节 加剧大学课程价值取向冲突
第三节 阻断大学生素质发展过程

第四章 大学课程使命对大学课程研究人本范式的期待
第一节 “为人”作为大学课程的核心使命
第二节 “为人”使命对大学课程研究的要求
第三节 大学课程研究人本范式

第五章 人本范式下的大学课程观
第一节 大学课程观思考的前提
第二节 大学课程的内涵
第三节 大学课程的价值取向

第六章 人本范式的大学课程改革主张
第一节 深化大学课程目标
第二节 柔化大学课程结构
第三节 优化大学课程实施过程
第四节 强化大学生素质形成结果评价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