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常用语义场及其演变研究用语义场的理论来对常用语义场进行研究,其先行者是蒋绍愚先生,他在《近代汉语研究概况》一书中曾说:“在我们还无法描写一个时期的词汇系统的时候,只能从局部做起,即除了对单个的词语进行考释之外,还要把某一阶段的某些相关的词语(包括不常用的和常用的)放在一起,作综合的或比较的研究。”蒋绍愚所说的“把某一阶段的某些相关的词语(包括不常用的和常用的)放在一起,作综合的或比较的研究”实际上就是语义场研究。他自己的专文《白居易诗中与“口”有关的动词》就是这方面的很重要的成果。该文运用了判别新词和旧词的两种基本方法——统计使用频率和考察词的组合关系,探讨了与“口”有关的四组动词从《世说新语》到白居易诗到《祖堂集》的发展演变情况,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比较好的范式。蒋绍愚先生的高足也有不少在从事常用语义场的演变研究,已经发表的成果有吕东兰的《从、等看汉语“观看”语义场的历史演变》、崔宰荣的《汉语“吃喝”语义场的历史演变》、杜翔的《支谦译经动作语义场及其演变研究》等。除了蒋绍愚先生外,还有许多学者也做了语义场演变方面的研究,如解海江、张志毅先生的《汉语面部语义场历史演变——兼论汉语词汇史研究方法论的转折》;李宗江先生收入《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一书中的单篇论文有四篇跟语义场的演变研究有关。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