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而言,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各种语的表层义向引申义过渡的实现手段,即如何理解语的真实意义,这在歇后语研究中比较多见。如对歇后语研究比较深入的温端政先生在《歇后语的语义》中将歇后语的表层义称作“本义”,引申义称作“别义”。李行健先生也强调歇后语“语义的双层性”。李小平则在其<歇后语的语义结构及释义问题》中通过不同语境中同一歇后语的比较,得出两种意义之间过渡主要依靠语境和修辞手段实现,语境为其实现提供了基础,属于被动手段;修辞则通过比喻和双关两种辞格的兼用达到获得引申义的目的,属于主动手段。类似的研究还有《意义的双层性及其在成语和惯用语划分中的具体运用》,文中提出从语义角度确定成语和惯用语划分的标准,认为成语和惯用语都具有双层意义,但成语“通过比喻而产生的比喻义”需要利用字面意义综合语境等推导获得,而惯用语的真实意义是由字面意义直接获得。《双句歇后语分析》是对歇后语的一种特殊情况内部语义关系的分析,即歇后语中比喻部分(即温端政先生所说的“引”),由对偶的两个句子构成,这两个句子语义之间具有并列、对举、因果等关系。此外,温端政先生对谚语的语义也有深入的研究,在其《谚语的语义》一文中论述了谚语的本义和派生义、单义性和偏义性以及同义谚语和反义谚语等多个问题,是具有代表性的语汇语义研究成果。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