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明末清初的诗人陈维崧的名句“丝竹扬州,曾听汝,临川数种”(《满江红·过邯郸道上吕仙祠示曼殊》)中的“临川”可以用来转喻汤显祖。原因就在于“临川”是汤显祖的籍贯所在地,在由“汤显祖”、“临川”、“戏剧家”概念共同构造而成的一个类层级结构中,人们对“临川”和“汤显祖”这两个概念具有认识上的同一性。因此在特定的语境下,可以用“临川”转指汤显祖其人。反过来,“汤显祖”这个概念符号又与“临川”建立了同一性认识。因此可以说两者之间是一种认识上的“邻近”关系,可以实现相互指代。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样的两个概念可以相互指代,但是这样的一种转指方式只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心理实现,事物的本质属性并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是说,我们并不能在“汤显祖”和“临川”之间画上等号。
一、转喻的可能世界逻辑特征
和分类逻辑一样,可能世界逻辑也是用来分析转喻的机理的。可能世界逻辑认为,人们的认识空间是由许多可能世界构成的。真实世界是可能世界的一种,只不过其可能性为百分之百,是可能世界的特例;真实世界中的事物是已经实现的或至少认为是可实现和可证明的。其他的可能世界却不一定是这样的情况,包含在其中的事物也许是无法证明其真实性的。
可能世界观念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对已知世界现实性逻辑的一种超越,即对于现实世界并不存在,但在逻辑上是可能的具有认知意义的内容的一种追求、描摹和把握。可能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要在可能世界和真实世界之间建立起一种“仿体对应”。这种仿体对应关系的建立一经确立,就会产生一种新的意义假设,对隐喻所隐含的类比等价性等作出具体的陈述(安军、郭贵春,2007:100-106)。
可能世界逻辑对转喻研究的启示在于:不仅真实世界中的事物之间可能发生概念上的转指,甚至其他可能世界里的事物如果具有类属同一性的话,转喻同样是可能发生的。这就使得我们对转喻的研究从现实世界扩展到想象世界和特设世界。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