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语境研究:传统与创新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531211
  • 作      者:
    周淑萍著
  • 出 版 社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周淑萍,女,1967年生,福建建瓯人。1988年毕业于福建师大外语系,福州大学文学硕士。2001-2002年度及2009-2010年度先后在浙江大学和南京大学访问学习。现为武夷学院外语系副教授,校教学督导。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与外语教学。在国内大学学报发表论文多篇,主持福建省教育厅A类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两项(一项已完成),主持并参加校级课题多项,参加国家级、省级课题多项。
展开
内容介绍

    《语境研究:传统与创新》基于“语境是语言学和相关学科的元理论范畴,为语形、语义和语用分析方法的融合提供了基础和可能”(郭贵春,2006)的科学哲学观点,本着整体性研究的方向和思路,从语言学三个主要分支,即语义学、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等领域内对语境所进行的探讨及其成果进行回顾和梳理,了解它在其中的发展状况和轨迹。

展开
精彩书摘
    3.3.1.2描写语用学
    “描写语用学”是研究如何对语言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进行描述的语用学,它是根据人们实际运用语言的经验,从中抽象出描写自然语言的应用原则,同时还分析自然语言的意义是如何同语境联系起来,语境是如何制约、解释意义的建构和理解的。因此这一研究范式是基于语境的研究,也是过去20多年来语用学领域内的主流研究取向。
    描写语用学的兴起与乔姆斯基主张把语言与语言应用分离的语言观遭受质疑而引起的争论是分不开的,也是对句法学和传统语义学在意义研究中所遭遇的困境的补救方式。因此可以说它的兴起是对乔氏理论反动的结果,也是对语义学、句法学不足的弥补。正如Leech(1983转引自:何自然1988:10)所说,“之前人们即使提到语用学,也只是把它当做一只方便的废物箱,凡不合理论或用理论解释不通的语言事实都可以丢进这只废物箱,但如今不同了,描写语用学成为语言研究中比较有生气的领域之一。”
    我们在现实交际中可以观察到许多运用语义学和句法学无法解答的尴尬,而一旦利用了语用学中的语境理论却能很方便地得到满意的解释。如下例:
    (2)1tissunnytoday.
    此句从语义学和句法学角度上看仅仅是一个陈述说话当时事实的话语,如果在说话的当天确实是天气晴朗的话。但在现实语境中,我们不难想象有这样的情况:前一天说话人在和同学商量这天去郊游,同学说要看天气如何再做决定。那此时的这句话就可能表示再次征求意见,言下之意:天气不错,去郊游怎样?还有一种可能,前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但现在却阳光明媚,此时说这句话则有可能表示欣喜、惊讶,而且表示这种心情时说出这句话必定还会带有相应的语调,近似欢呼:It is sunny today!还有可能,前一天一位朋友肯定地告诉你第二天是大晴天,结果却下了漂泊大雨,你遇见他时笑着说这句话Oh,it's sunny today!此时同样的话语则可能表示朋友之间善意的取笑、讽刺,是个反语。如此继续给这句话添加上不同的语境,同样一句话就还会有更多不同的解释,不胜枚举。同样的一句话,尽管话语本身具有一定的“自然意义”或“规约意义”,但生活中的自然话语更多的时候是带有“非自然意义”、“非规约意义”的,这些意义只有在语用语境的视角下才能得到满意的解释。描写语用学就是致力于描写人们来自真实生活经验的有关自然语言的应用原则,分析并解释语言形式、结构同语境之间的种种相互补充和制约的关系。
    ……
展开
目录
0 绪论
0.1 语境研究的跨学科特性
0.2 语境研究多元化现象的反思
0.3 本书的研究构想

1 语境研究的传统
1.1 什么是语境
1.2 语境研究的渊源
1.2.1 西方语境研究的起源
1.2.2 我国语境研究的起源
1.3 西方语境研究的概貌
1.3.1 Wegener与Manowski的语境思想
1.3.2 Firth的“语言语境”和“情景语境”
1.3.3 Halliday的“语域”理论
1.3.4 Hymes的SPEAKING
1.3.5 Lyons的语境知识理论
1.3.6 认知语用学的语境观
1.4 我国语境研究的概貌
1.4.1 我国前期的语境研究
1.4.2 我国近期的语境研究
1.5 语境研究的反思
1.5.1 语境是语言学的元理论范畴
1.5.2 语境研究的哲学视角
1.5.3 语境研究的整合路径

2 语义学研究中的语境
2.1 前期语义学研究中的语境
2.1.1 Bloomfield的语义理论及启示
2.1.2 Chomsky的理论及启示
2.2 70年代后语义研究中的语境
2.2.1 Stalnaker的语境观
2.2.2 Leech语义学理论的语境观
2.2.3 Lyons语义学理论的语境观
2.2.4 Saeed的《语义学》申的语境观
2.3 我国语义研究中的语境
2.3.1 詹人凤的《现代汉语语义学》
2.3.2 王占馥的《境况语义学导论》
2.3.3 李福印的《语义学概论》
2.3.4 朱跃的《语义论》
2.4 语义学研究成果对语境理论建构的启示

3 语用研究中的语境
3.1 语用学与语义学的关系
3.2 语用学与语境的关系
3.2.1 语用学定义中的语境
3.2.2 语用学与语境的关系
3.3 语用学研究中的语境
3.3.1 语用学三大研究类型中的语境
3.3.2 一些著名学者理论中的语境
3.3.3 语用学主要研究论题中的语境
3.4 总结与启示
3.4.1 语用学研究申语境理论的发展趋向
3.4.2 语用研究之于语境研究的推动和启示

4 认知视阈下的语境研究
4.1 语境问题认知研究的起源
4.2 认知语境研究的重要理论观点及定义
4.2.1 认知语境研究的基础理论——关联理论
4.2.2 Verschueren的语境认知观
4.2.3 van Diik的认知语境理论
4.2.4 认知语境的定义
4.3 认知语境的构成及特征
4.3.1 认知语境的构成
4.3.2 认知语境与传统语境的关系
4.3.3 认知语境对传统语境的弥补
4.3.4 认知语境的特征
4.4 认知语境的结构及作用机制
4.4.1 域、图示、草图、框架和理想化认知模式理论
4.4.2 认知语境结构研究的启示
4.5 总结与启示

5 语境线索模式探索
5.1 语境研究的成果及启示
5.2 Gumperz的语境线索及相关认识
5.2.1 语码转换现象的语境线索功能
5.2.2 韵律特征的语境线索功能
5.2.3 词汇的语境线索功能
5.2.4 程式化表达的语境线索功能
5.2.5 其他语境线索的特征及功能
5.3 语境线索模式探索
5.3.1 Gumperz的“语境化”概念及其相关研究
5.3.2 语境线索功能的特征
5.3.3 语境线索模式
5.4 语境线索模式的特性
5.4.1 语境线索模式具有开放性
5.4.2 语境线索模式中的交际主体具有能动性
5.4.3 语境线索模式具有互动性
5.5 语境线索模式对相关理论的回应和反思
5.5.1 语境线索模式对相关理论的回应
5.5.2 对语境线索模式的进一步思考

6 语境线索模式的应用研究
6.1 语境线索模式与英语阅读教学
6.1.1 阅读研究的历史、成就及反思
6.1.2 语境线索模式
6.1.3 阅读理解中的语境线索模式应用
6.1.4 语境线索模式对英语阅读教学的指导意义
6.2 语境线索模式与英语写作教学
6.2.1 我国学生英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6.2.2 语境线索模式及相关研究
6.2.3 语境线索模式与英语写作
6.2.4 语境线索模式对英语写作的指导意义
6.3 口语交际语篇中的语境线索模式
6.3.1 一般口语交际语篇申的语境线索模式
6.3.2 特殊口语交际中的语境线索模式
6.3.3 结语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1.1 语义学研究中的语境
7.1.2 语用学研究中的语境
7.1.3 认知视阈中的语境
7.2 语境研究的发展趋向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