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题的解决:实施理想的课程尊重教学的可能性
认同或者误读都不是绝对的,我们应该给自己留一些发展空间。我认为实施理想的课程必须尊重教学的可能性,实践的路径就在理想的课程与教学的可能性之间。
1.理想的课程与教学的可能性的张力
有一种非此即彼的思想倾向,总把理想的课程解读得很高很远,把现实的教学解读得一无是处,仿佛只有把现实的教学夷为平地才能支持理想的课程。这种思想倾向忽视了一个简单道理:理论言说可以驰骋想象力,实践操作只能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这种实际越是糟糕,教学的可能性越单薄,变革的起点就只能越低。如果我们的变革愿望是善意的,就不能让实践的教学够不到理想的课程,因为只有在实践的教学够得着的情况下,理想的课程才能行得通。所以我们对待理想的课程,应该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或者“跳一跳够得着”的道理,把它解读得很低很近很浅显,让它贴近实践的教学可能性,才会有现实性。这里存在一种相向的张力,我们需要想方设法地激活这种张力,让理想课程的张力趋向于教学可能性,让教学可能性的张力趋向于理想的课程,策动它们的相辅相成,这才能寻到实施变革的合适路径。值得提及的是,理论界有个故弄玄虚的时弊,用几个蹩脚的术语把朴素的理论说得谁也弄不明白,这无疑是在搬起石头堵自己的路。
激活相向的张力,这其实是一种实践智慧。实践者认真地学习研究理论,在实践的教学中应用、思考、改造理论,创造出富有生机活力的实践,激活着教学的可能性;理论工作者走进田野,认真地研究实践,思考、调整、改造理论,创造出切实可行的理论,激活着理想的课程,这都可以称为实践智慧。正是实践智慧,让灰色的‘理论苍白,让思想之树常青,让课程与教学变革的实践生机勃勃郁郁葱葱。我们如果用这样的视角来看问题,案例中那些从教学有限性考虑发生的“误读”,从语文教学特殊性考虑发生的“误读”,就有可能是教学实践智慧从实际出发的结果,毕竟它支持了理想的课程与教学可能性的相向的张力。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