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没有教科书:给孩子无限可能的澳洲教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5602757
  • 作      者:
    李晓雯,许云杰著
  • 出 版 社 :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什么样的教育体制才是最好的?什么样的教育才能最好地发挥出教育的功能?
展开
作者简介
    李晓雯(Sharon Lee),1975年生于台湾。青少年时到澳洲求学,澳洲昆士兰科技大学教育系和格里菲斯大学语言研究所毕业,拥有澳洲幼儿园、小学及语言教师三种教师执照,曾任教于世界最大的幼儿园集团、澳洲小学及大学附设的语言学校,被誉为“天生的教师”。她衷心热爱孩子们和教学,在澳洲有近十年的教学经验。2006年初返回台湾任教,在台湾有四年的教学经验。她曾任教于台澳两地,对中西双方的教育有相当深刻的体会。
    
     许云杰(Jeremy Hsu),笔名杰若米,1975年出生在一个教师的家族,天生对教育相当敏感。国立政治大学商学院和昆士兰科技大学信息科技研究所毕业,曾任职于台湾最大的金融保险公司及民营钢铁集团。他曾到澳洲求学和工作,对台澳两地的教育有深切体会。
展开
内容介绍
    《没有教科书:给孩子无限可能的澳洲教育》以澳洲幼儿园、中小学、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主体,同时涉及国家政策、社会制度与福利、人事规划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对澳洲人来说,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从社会基层角度折射出的问题,能让大家对教育有新的认识和反思。
     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难教的小孩。耐心地陪伴、倾听与引导,帮助孩子发掘出他们自己的兴趣,才是最好的教育。澳洲的教育体制,巧妙地与社会制度相结合,自然地融入生活,真正达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在澳洲社会里,许多良善的特质,是政府、学校与社会三方共同作用,对人民成功教育的结果。
展开
精彩书评
    几乎每一页,每一个重点,全都击中我的心坎,发出赞叹声,它不仅是我梦寐以求的教飒月哲思。我乐于借由这一本好书与众人分享优质的教育观点,但盼每个人因而都能回归学习最基本的感动,好奇、探索、开心、快乐,充满创意。
    ——游乾桂,台湾作家、亲职教育专家
展开
精彩书摘
    教师,我的第一个志业
    从念小学起,我的第一个志业就是“教师”。喜欢小孩,是我想当教师的真正原因。也是这个原因,支撑着我一路从台湾到澳洲求学,又在澳洲任教十余年,最后又一路教书回台湾。
    我的中学时代,正是台湾经济起飞的时代,我还记得有句台湾的俗语,叫做“台湾钱,淹脚目”。当时,父母彼此之间的话题,大概都是围绕着:隔壁小王的三儿子考上了某某医科,但因为不是第一志愿,决定休学重考;对面阿蚵嫂的女儿,念的是某所公立大学的电机或国贸系所;抑或是哪一个婶婆的二儿子,苦读三年后,终于考上了一所明星高中之类。
    我从小学开始,在学校的功课就一直不是很顶尖。我还记得那时,非常害怕数学,但对历史故事还有那么一点兴趣,因为觉得至少还有点故事可以听。除了数学不好,我的地理更惨,相当叛逆的我,怎么样也没办法说服我自己,将远在四川省的铁路和物产融进
    我的脑细胞中。
    但是这些惨烈的科目,都还比不上英文的惨烈程度,一直到写这本书的今天,我都还忘不了中学一年级的暑假,在补习班上英文课的那一幕:
    “老师,可以请教你一个问题吗?”我一脸崇拜地望着英文老师,不好意思地说。
    “可以啊,请说,学生就是要多问问题才会学得好。”老师笑着回答,似乎很高兴有学生提出问题。
    我接着问:“老师,请问你刚刚上课念的这个单词怎么和学校老师念的不同?”
    老师似乎愣了一下,但马上回答说:“那个字喔!因为我是留美的,讲的是美国腔啦!你们学校老师一定没出过国,他不准啦!听我的。”
    “是这样啊,那我了解了,谢谢老师。”信以为真的我,很高兴地背着书包回到家中。
    但故事的真实情形,是那位补习班的“教职人员”,发音根本就是错误的,与“腔调”其实没有太大的关系,他把wine(酒)与wind(风)这两个词的发音给弄混了。
    总之,我在台湾学校的表现,绝对跟“优等生”扯不上一点关系,更甭提以后想进师范体系的学校就读。一路走来,我想我唯一的优点,就是真的非常“喜欢孩子们”,而且,还能与他们自然地相处愉快。但是在那个年代,喜欢小孩能做什么呢?想当老师,那时期的师范体系学校,可也是名列前茅的志愿之一啊。
    1990年,父亲在朋友的鼓励下,把弟弟罗杰(Roger)送到澳洲念书。当时,我们只知道澳洲似乎是个很安全的国家,我还不是很清楚澳洲,只知道“袋鼠”与“无尾熊”似乎与它有那么一点关系;且澳洲的牛肉与牛奶也似乎挺好的;另外,听说那里因为实施“白澳政策”,种族歧视颇严重的。关于其他的,就没有很多的印象。
    “唉呀!你就把晓雯送过去,念个大学回来,英文好到处都有补习班可以教书。”邻居的三姑六婆这样劝着爸爸。一听到“可以教书”,我耳朵就竖起来了,我伟大的志向“当老师”又像一把火汹涌地在内心烧了起来。
    “爸、妈,我想去澳洲念书。”我有点心虚地跟爸妈说。
    “罗杰在澳洲念高中已经花很多钱了,我跟你爸爸讲看看。”母亲说着,似乎有点惊讶我会提出这种要求。
    “要去就去啦,小孩能念书就尽量栽培,钱再赚就有。”听到我的话,父亲站在商店的门口,一边扛着一箱米酒,一边流着汗说。
    就这样,“当老师”的志业似乎又亮了起来。
    我的父母亲学历并不高,听说娶我母亲的时候,父亲还借贷了6000块,6000块在20世纪70年代似乎是一笔很大的数目,父母也从来没有从家里继承任何财产。父亲凭着过人的毅力,在一家化学公司从工人做到领班,薪资在那个年代算是小康。一直到作为家庭主妇的母亲在家闲暇之余,异想天开地在家里新买的楼房一楼开了一间小杂货店卖卖杂货,而那间杂货店又意外地增加了些家庭收入,才有能力送弟弟出国。也许正是因为他们本身学历不高,他们宁肯省吃俭用也要供我们读书。
    “为什么不去美国?”这是一个我最常被人问到的问题。
    “因为澳洲便宜又近啊。”我总是这样回答。
    许多人会认为我能出国读书,家里必定非常富裕,那其实是一种误解。另外,移民的家庭就一定很富裕,那可能又是另一种误解。也许是因为大家的目光都习惯放在许多家境富裕、以投资方式移民的家庭,却忽略了在国外,许多辛苦的技术工作者,是以技术移民的方式办理移民的。
    对于一个小康的家庭而言,经济问题仍然是出国时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以20世纪90年代1∶18的澳币汇率来计算,爸爸估算了一下,在澳洲布里斯本求学一年的总成本,相当于养两个在台北念大学的孩子。
    “就当养了四个小孩吧!”父亲豪气干云地说。
    于是,在家里经济仍可以负担的考虑下,我追随弟弟罗杰的脚步,踏入了澳洲。我的“教师梦”开始了。
展开
目录
推荐序 每个都是人才Ⅰ
作者序(1)Ⅳ
作者序(2)Ⅶ

第一章 初到澳洲
教师,我的第一个志业3
你要不要去欧妈家住半年?6
只差直升机还没搭的女孩10
寄宿家庭与生活教育13
旅行、习惯、教育17
外国人,没有什么不同21

第二章 澳洲教育特质
教育,以人为本,优质均衡27
澳洲的教育制度32
澳洲,人尽其才的秘密37
生活即教育,遍地是教材41
寓教于乐的动物园45
博物馆,也可以这么好玩50
全民阅读在澳洲55
多功能的社区图书馆59

第三章 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长,专业经理人65
教室里有鳄鱼69
幼儿园的小鸡农场73
不只是游戏77
幼儿教育,处处用心81

第四章 澳洲中小学
为什么不用教科书?87
家长参与小学课堂91
每个科目都一样重要(1)95
每个科目都一样重要(2)104
一纲多本?教师是关键110
幸福的代课教师113
中小学的学区问题117
精力要放在适当的地方121
题目比答案还长的作业125
特殊教育,幼有所长128
推广中小学教育,政府、学校、家长完美搭档132
没有营养午餐136
才艺班,没有标语138
家长选择学校的态度141

第五章 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
野鸡学校的由来147
“活到老,学到老”,人事制度是基础151
大学与学院,大不同155
各具特色的大学158
多元与专业的职业课程162
尊重专业,塑造平等的职业价值观167
务实的实习课程170
澳洲,实现我的梦想之洲173
学历资格框架的优点176

第六章 外籍老师在台湾
才艺班,没有错181
外籍老师看一纲多本184
书店怎么可以关?187
教育,要用心,不要担心191
腔调不是重点,发音、语调才是194

第七章 澳洲的国家品牌
国家品牌,人民是资产201
向“最好”迈进的澳洲课程纲领204
社会福利与教育是创意的基石208
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211
颠覆澳洲214
学术就是精英?218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