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文库: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实证研究》:
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何创新机制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一课多上”案例剖析式教研,不失为一种好的组织形式。
案例剖析式教研就是用课例引领教师,探寻其深层价值。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公开课或优质课,大多数教师在听完公开课后再听听专家或同行的点评后就结束了,好像上公开课的目的就是为了展示一下,听课教师更是“听时激动、想起感动、回来不动”,没有互动,主客体没有全身心地投入,教研只停在表层上,看似很热闹,效果不是十分明显。
从教师的专业发展角度说,教师成长离不开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而“案例剖析式教研”正是这三位一体的综合体现,是教师专业成长走向成熟的捷径。所以,创设良好的氛围,提供磨课的平台,让每一位教师在磨课中成长。教师在教研组成员的协助下,对某一节课进行反复、深入地学习、研究与实践,教学思想、教学能力得到飞速提升。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这种教研模式一般采用一课多构、一课多讲的方式,分两步进行。每个学科组第一天先安排一位优秀教师上一节观摩课,说“抱砖引玉”也好,说“典型引路”也行,然后教研组组织教师对本节课进行评析,每个人都必须指出本节课哪些地方是成功的,为什么;哪些地方是不成功的,为什么;哪些地方是需要改进的,应该如何改进。评析结束后,要求每位教师根据评析意见,在反思的基础上每人再分头设计本节课,可以上网、到校图书室查阅资料,第二天随机选定另外两到三个教师在其他班级上这节课的内容。结束后再进行评析和反思。多次反复的设计、上课、评析,让集体教研活动有了质的提升,使本校教研真正为教学服务。这种活动一般是在每学期初举行一次。
例如,某位教师在初二一班执教《行道树》一课,其他语文教师观摩。教师通过幻灯片导人,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起来。学生齐读课文后,请几名学生谈谈最强烈的印象是什么。然后再请学生阅读一遍,可以读出声音来,谈谈自己最欣赏的段落或句子。当某个学生交流时,教师会让学生找到交流的内容,齐读一遍。学生发表意见时,教师还会联系到学生平时的学习等。然后,小组讨论,看看还有什么问题。小组讨论用了两分钟。讨论后,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痛苦:堕落、烟尘、悲凉、寂静、苦熬、孤独、酸痛、忧愁;神圣:勤生绿叶、献出浓荫、制造清新、迎接光明。教师小结:行道树“苦中作乐,自我牺牲”。再请学生谈谈生活中还有哪些有奉献精神的人,学生谈到老师、非典时期的白衣战士、受伤参加比赛的健儿等。
接下来研讨中,听课教师对这节课进行了深入透彻地剖析:
1.朗读:语文课要注重朗读,默读、个人朗读、集体朗读等形式均可,一些重点词句、段落要拿出来重点朗读。
2.文本解读:解读文本时要注意切人点,教师由学生感触最深的地方切人,很好。解读时,一定要从文本出发,不能游离于课本之外。
3.关于开放式课堂与基础知识:学生不懂的知识可能是课堂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教师的课比较放得开,做到了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自己探究问题,并注意课堂上问题的生成。师生能够对话讨论,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注意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在讨论时,有价值的答案应当让学生记录下来,在开放式课堂中,还要注意基础知识的落实。
4.情感目标的落实:教师把这一目标体现在文章的主题上,并注意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
5.小组讨论:如果条件不成熟时尽量不要用,如果时间紧不够用时就不要用。如果用,就应有一定的时间,有明确的小组任务,有一定的讨论成果。
6.课堂流程:看上去把什么教学任务都完成了的课并不一定是好课,课可以有一些缺陷,能够留给学生更多思考问题的课应该是好课。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