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每一位教师都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在校学习的主人翁精神,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和支持他们勤奋学习、自主学习。只有这样,尊师爱生的关系才能得到协调健康的发展。同时,学校应把“爱生”作为师德规范的核心要求。爱生就是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任何一个学生都需要引导、需要鼓励、需要呵护,教师必须明白这个道理。
教师对学生的爱源于责任,对于学生的爱也是为了完成责任,没有责任的担当,爱就会只是形式的,同时,没有爱的真诚,责任也就不可能真正的落实,教育任务也不可能完成。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牢记:教育必须是爱与责任的完美结合。让每位教师都能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把自己全部的爱献给学生,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冰心曾说过:“情在左,爱在右,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
许多经验证明,很多教师之所以能在教育工作中做出卓著的成绩,首先是因为他们热爱教育事业,愿意为下一代的成长贡献自己毕生的精力。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教师只有以自己的爱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才能搭起师生之间感情的桥梁,使学生乐意接近教师,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只有造就一大批思想政治敏锐、科学文化知识渊博、道德风范优良、德高、学高、技高的高素质教师,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实现素质教育。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孩子就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能得到教师的关爱也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师爱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和鼓励,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实践证明,只要教师用爱心去播种理想,去培养文明,去启迪智慧,去塑造心灵,所有的学生都是可以进步的,是能够得到健康发展的。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要热爱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要努力去研究它,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发展学生个性,尊重学生,上好每一堂课,力争把每一堂课都上成示范课,只要多给学生一分关爱,多播撒一缕阳光,就会在学生心中荡起阵阵涟漪,就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二、教师要常用“童心”看待学生
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说:“只有把自己当做儿童,才能帮助儿童成为成人。”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有一定的年龄差,甚至可以说是“代沟”。所以他们的想法、说法、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与我们的要求存在一定的歧异。我们面对的是正直花季年华的中学生,那一张张童稚的脸、一颗颗天真无邪的心,需要我们用心血去栽培、用汗水去浇灌、用爱心去包容,同时还要有一颗“童心”。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中提到“只要人们没有做到以童年的欢乐吸引住孩子,只要在孩子的眼睛里尚未流露出真正的欢欣的激情,只要他没有沉醉于孩子气的顽皮活动之中,我们就没有权利谈论什么对孩子的教育影响”。为什么我就得不到他们的理解呢?为什么我与他们总是有难于填补的隔膜?为什么他们对我的话总是半信半疑?如果作为教师的你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或正在为这种情况烦恼,那么,多多培养自己的“童心”吧。
大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这样深情地写道:“我决心使我的孩子们在一天中没有一分钟不从我的面部和我的嘴唇知道我的心是他们的,他们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他们的欢乐就是我的欢乐。我们一同哭泣,一同欢笑。”能够自然地与学生“一同哭泣,一同欢笑”的教师无疑会让学生视为知心朋友。童心天真,率直,好奇可爱,学生童心的流露,教师应尽量地正确的评价,积极引导,培植学生的学习兴趣、模仿、探索以及积极的创新思维。
教师必须有一颗不泯的童心。通过童心教育达到心与心的接触,情与情的相融,碰撞出希冀的火花。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要蹲下来看孩子。”《新课程标准》就要求教师一改过去那种高高在上的角色。可敬的教师,放下你的架子,和学生真心诚意地交朋友。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该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去看待和对待一切,“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在运用移情性的“学生观”时,自觉地进行“心理移位”、“移情体验”,用心去体察学生的思想感情,真正地理解学生。
那么,教师怎样才能拥有一颗不泯的童心呢?
首先,教师要怀着儿童般的情感,带着微笑、持着平等、怀着包容,去理解学生的心灵世界。微笑能消除一切的隔阂,让孩子觉得亲切。平等便是教师了解学生的基石,包容能更好地与学生沟通,走进他们。没有太多的说教,不带太多的严肃,无需太多的言语,不将他们的想法成人化,带着一颗童心走进学生们的心田,与他们打成一片: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共同讨论;课余时间与同学们一道游戏;处理问题与同学们相互商量……让每个学生真切感受到教师并不可怕,而是他们最亲密、最知心的朋友。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就会变得更加简单,学生也必定会更加喜欢与教师亲近、交流,当教师真正抓住了学生的心之后,对他们的管理就是事半功倍了。只要教师有一颗善良的、无邪的、纯真的童心,那教师就一定能吸引住学生们的眼光,抓住他们的心。
其次,教师要真诚地去看待学生。不用有色眼光看人,用直接的眼光真诚看待发生在学生们身上的一切。真诚只能用真诚来唤起,正直只能以正直来铸造。正因为如此,卢梭在《爱弥儿》中告诫教育者:“不要在教天真无邪的孩子分辨善恶的时候,自己就充当了引诱的魔鬼。”否则,用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学生的真诚,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无济于事。
陶行知还有一段十分感人的话:“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类似于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类似于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类似于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会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