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刑事司法热点问题研讨:第二届当代刑事司法论坛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3131136
  • 作      者:
    赵秉志主编
  • 出 版 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内容介绍
    刑事法学研究要关注刑事法治现实问题、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理论只有面向实践、解决实践中关心的问题,才能凸显其应有的价值。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与高效公正的法治环境,已经成为当前刑事司法的核心。而刑事法治的发展和完善不仅需要面向实践的刑事法学研究,更需要刑事法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交流合作,形成刑事法学理论与刑事司法实践之间的良性互动。
展开
精彩书摘
    立法解释所列举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第一个特征是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组织结构特征的概括,即具有稳定性、严密性和人数多的特征。稳定性表现在它不是一个松散的临时纠合体,而是一个较长时期在一定地域从事犯罪活动的稳定的组织;严密性表现在该组织有明确的组织者、领导者,骨干成员基本固定;“组织者、领导者”通常是指组织、领导、策划、指挥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的犯罪活动的人,其本身通常不直接参与实施具体的犯罪活动。“骨干成员”通常是指从组织者、领导者那里领受任务又指挥和积极参与实施具体的犯罪活动的人。“人数较多”,通常是指三人以上。
    第二个特征指出了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的经济实力特征。是否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是区别犯罪集团与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的主要特征之一。黑社会性质的组织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就无法生存,要称霸一方也难以做到。“一定的经济实力”表现为具有一定的、通过有组织的犯罪活动或者其他手段获取的经济利益。它有可能是通过违法犯罪活动,如强行收取保护费、敲诈勒索、抢劫、抢夺、贩毒取得,也有可能通过一些正常的经营活动获取。不论黑社会性质的组织是通过违法犯罪活动还是通过正常经营活动获取经济利益,不论其经济实力是较为雄厚还是较为薄弱,只要将其获得的经济利益用以支持该组织的活动,就可认定该特征。
    第三个特征是描述了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的行为特征。违法犯罪活动具有暴力性和多样性,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的本质是对某一地区或者行业进行非法控制,公然与公权力对抗。因此,它首先具有暴力性特征,即以暴力或者暴力威胁为后盾,虽然并不一定每次都使用。黑社会性质的组织“有组织地多次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为非作恶、欺压、残害群众”可能采取多种犯罪方式,如敲诈勒索、强买强卖、寻衅滋事、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等。犯罪的暴力性和多样性特征表明黑社会性质的组织在犯罪规模、能量、手段、社会影响上都要比犯罪集团更为严重、恶劣,应当严厉打击。因此,《刑法》第294条规定,参加黑社会性质的组织又有其他犯罪行为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第四个特征是概括了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的“非法控制”特征。这是区分黑社会性质的组织与犯罪集团的最主要特征。实践中有的犯罪集团人数也较多,进行过多次犯罪,犯罪手段也十分恶劣,有的也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有的甚至还受到了国家工作人员的非法保护。 
    ……
展开
目录
上编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惩治与防范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认定若干问题研究
略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视野中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
关于重庆“打黑除恶”的法理思考
黑社会犯罪立法完善之我见
美国惩治有组织犯罪法治实践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惩治与防范
中国刑法中有组织犯罪的制裁体系及其完善
西北地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研究报告
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构成特征的界定
黑社会性质组织认定中的两个误区
瓮安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特征、危害、成因及治理对策
——瓮安事件的犯罪学分析
贵州省黔西南州未成年人参与黑恶势力犯罪调查报告
贵州省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防控对策研究
贵州省青少年参与黑恶势力犯罪研究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服刑罪犯矫正对策探索
——六省监狱服刑罪犯问卷调查结论分析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防治对策研究
经济欠发达地区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特征、成因及防控
——以李国明、刘利国两个黑社会性质组织为视角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司法认定若干问题探析
——以“涉黑”案件刑事审判实践为基础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立法缺陷二三思
乡土社会的转型、移植与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研究
——由石狮地区外来农民涉黑犯罪说开
浅析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预防控制
法兰西有组织犯罪刑事责任立法解析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向竞技体育领域的渗透及防治

下编 刑事证据的审查与判断
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及其适用
非法证据排除规定适用的几个问题
对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若干问题的思考
——兼析“两院三部”证据问题新规定的相关内容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挑战与应对
——从侦查职能角度的分析
论量刑事实的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
物证、书证的审查与认定
非法证据的有限排除主义之惑
——对《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
五大理论问题解读
从遏制刑讯逼供的视角看“两院三部”“两个规定”的现实意义
刑事非法证据排除新规定若干问题探讨
法官为什么倾向于认可控方证据
——一个认知角度的考察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新规定的功能期待及其实现
“非法言辞证据”证明问题探究
——“两高三部”《非法证据排除规定》之解读
浅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我国的适用
论刑事证据的采信与排除
——以《非法证据排除规定》为基础展开
论非法言辞证据的排除范围
辩护方的证据先悉权与审前证据展示制度
死刑案件中口供的审查判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