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顺序效应
顺序效应(Order Effect)是指由于实验处理按照某种固定顺序进行,而对实验结果产生了影响。
顺序效应发生的前提是,被试在实验中要接受两次及以上的实验处理。例如,要学生完成两套题的测验,以考察做两套题的效果。如果每个班都是先做A套、再做B套,那么顺序效应就产生了。如果是A套效果好,那么有可能是因为A套每次都是先测验,学生头脑清醒,无疲劳因素。如果是B套效果好,那么有可能是由于B套每次都后做,先做的A套对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即发生了“练习效应”。顺序效应时有发生,例如每个人在考试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一开始就遇到难题,就会心慌意乱,不仅影响该题的解答,还影响后面题的解答。如果一开始解题对路,得心应手,就会很快完卷。
由上可见,如果实验处理总是按照一定的固定顺序,其实验结果往往夹杂有顺序效应的影响。顺序效应的影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促进了对象的进步,如练习效应;另一种的作用相反,是导致对象的退步,如反复重复实验导致的疲劳、厌倦及注意力的分散。因此在实验中,我们必须对顺序效应加以控制。至于如何克服顺序效应,请参考后面的拉丁方设计。
(二)实验者效应
实验者效应也称期望效应(Expectancy Effect).是指实验主试情感的某种偏向而对实验结果产生了干扰。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l)作了一系列有说服力的实验来证明实验者效应②。其中一项典型的实验是让选修实验心理学的大学生用老鼠做“跑迷津”实验。做实验的老鼠放在笼子里,笼子上贴有“跑迷津伶俐”和“跑迷津呆笨”的标签。实际上这些老鼠都是从本地种群中取来,随意分配在笼子里的,不存在伶俐和呆笨的差异。但实验结果却反映出老鼠的行为与它们的标签具有一致性,标记为伶俐的老鼠都比那些标记为呆笨的学得快,即实验者的期望影响了实验者对老鼠行为的评价。这种期望效应对人的影响更时有发生。例如,罗森塔尔和雅布各森还以人为对象作过类似的实验③:他们对小学生作了一次所谓的潜力测验,实际上是一般的智力测验。然后随机地各班抽取20%的学生,告诉老师说,这些学生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要求教师注意观察。8个月后,又对全体被试作测查,发现那20%的学生果然较其他进步幅度大。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是由于教师受了心理学家的暗示,对这些学生产生了莫大期望,学生受了教师情感的激励而向老师期望的目标发展。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