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有许多具体的情况限制了全纳教育的发展。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制订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了特殊教育和全纳教育在中国发展的四个关键性问题。第一,特殊教育总体发展不够成熟,残障人教育总体来说水平较低。第二,城乡发展不均衡,地区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农村地区显著落后。第三,对特殊教育的投入不够充足,提供的支持总体来说不够。第四,特殊教育的理念、内容和方法较为陈旧,没有满足这些儿童的发展需求。一个相关的问题是“巨大的地区差异”:东部和西部地区所能提供的经济和教育机会存在着显著的差别。从2008年开始政府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残障儿童的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投入了55亿人民币建设特殊学校(肖非、戚克敏,2009)。但随班就读依旧是中国全纳性特殊教育的一项重要政策,特殊学校的教育和普通学校的随班就读的双轨系统仍然存在。
另一个严峻的现实是残障人的庞大数量。全国第二次残障人口普查估计中国大约有8296万残障人(中残联,2008)。这个数字包括了七种残障类型:视力残障、听力残障、智力残障、言语残障、肢体残障、精神残障和多重残障。之前提到的55亿人民币的投入只能为12.9万名残障学生提供教育,但是仍旧有246万名6至14岁的残障儿童,其中超过200万儿童没有接受教育(肖非、戚克敏,2009)。2010年全国残障儿童的入学率为71.4%。大多数没有接受学校教育的残障儿童都在农村地区,例如福建省,2009年有75.95%的此类儿童在农村地区。正常学龄儿童的入学率要更高些。1999年,正常儿童入学率为99.1%,2009年为99.4%(中残联,2010)。尽管中国的发展非常迅速,但是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即一次性满足如此庞大的人口的需求,特别是要考虑到消除贫困仍旧是中国很多地区的首要目标。
另一个巨大的挑战存在于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双轨系统,以及不同的地方教育机构和学校的行政能力的差异。这些因素导致了中国随班就读和教师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对于这些问题保持一个中立的态度是很重要的。中国有着独特的政治、经济状况和意识形态;全纳教育(随班就读)理念是在重大的社会转型期中被发展出来的。在以下的部分,我们分析了相关的一些研究,以有助于形成一个中立并且全面的观点,试图对中国的全纳教育师资问题有一个较全面的理解。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