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是家庭的放大,家庭是国家的缩影,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但总的来说,国家高于家族,家族的归宿是国家。“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以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①国君、天子是一国之父,“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②“向来绅民之称地方官,县令日父台,知府以上日公祖,巡抚日大公祖。”③同时,一家之父又是一家之君,故可称家君。当然,这里的家并非现代意义上的三口之家,而是一个大家,一个家族,是中国人世代所向往的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甚或更大的家族、宗族体系。直到清代,人们对州县官员的称呼仍是父母官。孟德斯鸠在评论这种家国关系模式时说道:“尊敬父亲就必然和尊敬一切可以视同父母的人物,如老人、师傅、官吏、皇帝等联系着。
对父亲的这种尊敬,还要父亲以爱还报其子女。由此推论,老人也要以爱还报年轻人,官吏要以爱还报其治下的老百姓,皇帝要以爱还报其子民。所有这些都构成了礼教,而礼教构成了国家的一般精神。……这个帝国的构成,是以治家的思想为基础的。如果你削减亲权,甚至只是删除对亲权表示尊重的礼仪的话,那么就等于削减人们对于视同父母的官吏的尊敬了。因此,官吏也就不能爱护老百姓了,而官吏本来是应该把老百姓看作像子女一样的,这样一来,君主和臣民之间存在着的爱的关系也将逐渐消失。只要削减掉这些习惯的一种,你便动摇了国家。”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