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晚于神话却早于其他叙事。寓言是对神话的继承,同时又是对神话的批判。比如“画蛇添足”、“叶公好龙”两则寓言就是对龙图腾的讽喻。早期寓言大部分脱胎于神话,神话本身蕴藏着寓意。寓言的产生是人类从神话思维发展到逻辑思维的标志。
寓言就是“寄寓之言”,是假借故事来说理、劝喻或讽刺,以使道理易于接受。寓言具有双重结构:故事是寓言的“寓体”,道理是寓言的“寓意”。“寓体”可以是民间故事,也可以是某种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寓意”可以暗藏在故事中,也可以由故事中的人物说出,或者在故事开头或结尾处直接道出。
世界上最早产生且形成了体系的寓言是:中国寓言、古印度寓言和古希腊寓言。它们是世界三大寓言体系。
中国寓言产生于先秦时期,其中战国是寓言创作的黄金时代。先秦寓言的特点是为阐述哲理和政治主张服务。当时社会动荡,诸子百家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在著书立说时多采用“譬喻”,即列举自然现象和规律或借着蕴含哲理故事来抒发议论,以求增强说服力。由此而形成了寓言。有人把寓言比作匕首,短而有力,直抵要害。当人听完故事后,道理在转身时突然闪现,如此说故事的人常能达到说理、劝诫的目的。春秋时期,执意攻打楚国的吴王在听了舍人所讲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之后放弃了进攻;战国后期,魏王在听了谋士季梁所讲的“南辕北辙”的故事后放弃了出兵攻打邯郸的打算;“守株待兔”是法家用以劝说帝王变法的故事。
先秦诸子散文中穿插了大量的寓言,这些寓言并未独立成篇,但可从原文中分离出来。《庄子》多借神话故事来抒论,有“庖丁解牛”、“涸辙之鱼”、“相濡以洙”、“坐井观天”、“东施效颦”、“朝三暮四”、“对牛弹琴”等。《列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策》、《孟子》是寓言最多的几部著作。列子隐居四十年,致力于道德学问,所著《列子》一书中有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百余篇,不乏教益。包括“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歧路亡羊”、“薛谭学讴”、“纪昌学射”、“龙伯钓鳌”;《韩非子》多借用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来抒论,有“自相矛盾”、“郑人买履”、“买椟还珠”、“滥竽充数”、“唇亡齿寒”;《吕氏春秋》中有“刻舟求剑”、“掩耳盗铃”、“引婴投江”、“循表夜涉”、“一窍不通”、“贪小失大”;《战国策》中有“南辕北辙”、“狐假虎威”、“画蛇添足”、“亡羊补牢”、“惊弓之鸟”、“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孟子》中有“拔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等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