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三方会谈:老师、家长、孩子间的教育对话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2041625
  • 作      者:
    许国著
  • 出 版 社 :
    安徽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至爱莫如劝子读书。孩子原本都是爱学习的,是大人的不当教育弄丢了他们学习的兴趣。父母的“唠叨”是未分检的经验,倾听和思考就能串出珍珠。
    许国的这本《三方会谈:老师家长孩子间的教育对话》的主旨就是想和家长、老师说说心里话,我们当如何教孩子,也想和孩子说说自己昨天的心思、今日的懊恼,不要书到用时方恨少。
展开
内容介绍
    100年前,严复赴伦敦。时逢孙中山先生也在那里。两人相互探讨中国的前途命运的治国良方。严复认为,中国民智未开,“为今之计,唯急从教育入手,庶几逐渐更新乎!”孙中山日:“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执行家也。”
    作者许国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写成了《三方会谈--老师家长孩子间的教育对话》这个小册子。书中所说的一切是可能孤陋和落伍,没有新意,没有新新法则,没有“后”的理论,只是像一个老祖母喋喋不休地重复一些老掉牙的常识:劝孩子读书,劝老师爱孩子,吁请政府和社会更加关心重视教育,下决心解决“应试教育”的问题。但这本《三方会谈--老师家长孩子间的教育对话》的主旨就是想和家长、老师说说心里话,我们当如何教孩子,也想和孩子说说自己昨天的心思、今日的懊恼,不要书到用时方恨少。
展开
精彩书摘
    《红楼梦》里有个贾宝玉“抓周”的描写,面前的书籍、笔墨、乌纱帽一概不取,伸手只是把那些胭脂粉钗抓来,气得贾政老爷大骂“将来酒色之徒耳”。这种游戏在中国南北朝时就开始有,借以预测孩子未来的性情志趣,今天仍然有人玩,虽然不及贾老爷那么认真,但总是希望孩子能抓个书籍笔墨什么的,这样未来才有前途。
    虽然《红楼梦》“抓周”的描写有点调侃,但是却反映了人们对读书的重视。书是用文字记载下来的前人和他人的经验体验,读书的意义怎么评价都不会过分。多读书,可以“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可以超越时空,无障碍地与人类文明对话。
    前人劝人读书的文章汗牛充栋,读书的格言更是不下万千。明朝理学家薛宣说的:“知圣贤之书,一字一句皆有用矣。”西方人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但国人记得最清楚的也许要数宋真宗赵恒《励学篇》里的那段话:“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大凡劝人读书时都会引用其一两句。
    其实他说的并不全面,但却绝对是大实话,也是读书好处中最现实最诱人的地方。也许正是因为说得太直白,后人一边积极的躬行,一边时不时地批判一番,以表示自己读书目的纯正和清高。然而批判归批判,现实总是现实。科举时代我们不去说,就说这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那饿饭的年代,书读得好,考上一个中专学校,农村的就可以一跃出“农门”,成为旱涝保收的“公家人”,非农的普通市民家庭的马上可以成为高人一等的国家干部。虽然这几年情况发生变化,毕业生不再包分配,公务员凡进必考,但是考上好大学,就能找到好工作。君不见,有些人干一辈子也许只是一个科员级,而那些年纪轻轻的“海归”,二十多岁、三十多岁,一从国外留学回来,马上就能干个处长、局长。你不服气也不行。其实这也并没有什么不好,别的不说,单就社会阶层融合来说,它具有积极的正向流动意义,只不过不要走极端,使其固有的弊端人为的无限放大。
    读书的好处远还不只是物质层面,也不是像货物交换那么简单。孟德斯鸠说:“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不用开门,明月自然来做客;无须会友,古今多少是同心。”贫贱家庭百事哀,底层的人生活从来就苦,如何面对化解?读书除了可以直接增加改变境遇的本领外,还可以增加人的生活智慧,让人平和心态,在物质享受外多一份精神享受,让平淡甚至困难的生活变得多彩而丰富。
    而读书的意义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正如在第十四个“世界读书日”期间《人民日报》一篇编者按说得那样:“国民阅读的问题,不仅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影响到社会的总体文明程度和创造力,更是一个民族精神气质的外在表现——这是读书对于一个国家的深层意义。”
    既然读书的好处这么明显,为什么还要劝呢?
    第一,是不当的方法阻断了孩子读书学习的兴趣。国画大师吴冠中在《人之初》一文中关于他的小孙女有一段很有趣的描写:“她不断发现新鲜事物,用手指向发现物,闹着要摸,一经抓着,立即又丢掉,要摸另一件什物。依照她指的方向,推给她几样东西,她都不要,将她抱到她指的目标,原来她着眼于一个极小极小的发亮点,不是什么什物。他爸爸抱她时,她总指出爸爸衬衣口袋里那支发亮的笔头,她拔出钢笔,立即又丢掉。如果抱她的人脖子上长个疮疤,她首先抓那疮疤。人之初,最感兴趣的是发现……”这段话告诉我们,人之初是爱发现,爱学习,包括对读书的兴趣,但里边有一个兴趣持续稳定的问题。如果方法得当,孩子的学习读书的兴趣就会持续稳定,到一定时候量变引起质变,成为一种习惯和自觉的追求。如果方法不当,或者操之过急,会把孩子的读书学习弄得索然无味,甚至痛苦不堪,孩子读书学习的兴趣就会失去。因此,孩子读书学习是要引导的,这个引导换言之就是“劝”。但是这个“劝”,必须方法科学,必须能让孩子读书学习的兴趣持续增强,顺利地度过不自觉时期,进入读书学习的自由王国。
    第二,是贫穷阻断了读书学习的道路。读书虽然有许多好处,可以读出“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和“车马多如簇”,但读书学习是要成本的,要买书,要交学费,要花费时间,而且其效果有一个逐步的显现过程,或者说有一个投入产出过程。对于贫穷家庭,有一个能否读得起书的问题,还有一个经济能否支撑到“千钟粟”、“黄金屋”出现的问题。生活中常常是越穷越读不起书,越读不起书结果越穷。穷人怎样走出这个怪圈?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要像前文农场村人那样,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读书。
    第三,是认知缺陷阻碍了读书的深入。读书是有层次的。借用王国维先生做学问的三境界之说,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也可以用来比喻读书学习的永无止境,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说明读书学习也有一个艰辛的过程,不是一读就有千钟粟、黄金屋;第三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说到了一定时候收获就会不期然而至。如果用通俗的话说,读书越少,收获也越小,只有读到一定功夫的时候,才可以企望得到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车马多如簇,而再读下去,再上一个层次,淡了物质层面的操切企望,才可以在精神层面收获愉悦和智慧。千百年来,绝大多数底层的老百姓,由于认知和经济的双重原因,许多时候只是把读书目的锁定在识几个字,不做睁眼瞎,将来少被人欺负这个层面上,一旦达到这个目的,就会因为上述原因放弃继续读书学习。
    “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人们逐渐在许多问题上恢复常识,上述影响读书的因素正在发生变化,但是不能承受之重的应试教育制度,唯学历的就业政策,越来越不堪重负的学费,以及社会浮躁的“一切向钱看”,使得当下中国出现一种奇特景象,即一方面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另一方面又悄然出现“读书无用论”和除了学生不读书的现象。2008年,全国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已从1999的60.4%下降到2007年的34%。2007年我国人均购书量不足5本,其中八成是课本教材(《人民日报》2009年4月23日)。当官者不读书,文人不读书,文化单位缺少文化人,已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古人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赵策四》)这个深远之计是什么?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让孩子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在不断的读书学习中提高自己的生活本领。因此,如果我们真的爱孩子,那就好好地劝孩子读书吧!
    ……
展开
目录
上篇 家教革命
1.养不教,父之过
2.龙场村的经济学
3.至爱莫如劝子读书
4.我们该给孩子留什么
5.现代父母须知
6.家长的学习
7.中国家长该向西方学点什么
8.父母的样子
9.别让孩子太沉重
10.溺爱是害不是爱
11.也说独生子女教育
12.为什么孩子长不大
13.不可忽略的学习内动力——从大学生批量劝退说起
14.培养孩子的情商
15.多赏识,少惩罚
16.让孩子有敬畏
17.大方与小气
18.让孩子知道艰辛节俭
19.对孩子不当要求要拒绝
20.不要忽略孩子的说谎
21.必须重视孩子的青春期
22.怎样和孩子谈心
23.让孩子爱生活
24.让孩子学一点艺术
25.该不该让孩子上“贵族学校”

中篇 师德如天
26.教不严,师之惰
27.没有“大爱”不要当教师。
28.沉沦的殿堂——为人师表的忧思
29.幸福感与功利心
30.孩子厌学根本原因在老师
31.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
32.一个不能少
33.因材施教
34.重视养成教育
35.教师的语言
36.怎样提高学生学习注意力
37.语文课的记忆
38.不要低水平重复
39.变味的补课
40.感叹校长

下篇 孩子,你听我说
41.幼不学,老何为
42.一个没有故事的故事
43.对话
44.给××同学的一封信
45.选择的智慧
46.养成好习惯
47.用学习找回学习的快乐
48.坚持和放弃
49.学会思考
50.学习有窍门
51.耐心和毅力
52.立即行动
53.要做就认真做好
54.信仰的力量
55.让我们阳光地生活
56.学会坚强面对
57.不要任性
58.正确对待父母的“唠叨”
59.学会感恩
60.不要让代沟成鸿沟
61.底线
62.不要让感情成为驼背
63.懒惰的危险
64.追星和网瘾
65.虚荣的代价
66.阅读和动笔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