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多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这种急功近利的绝对以经济活动为一切活动中心的做法,不仅十分幼稚,也不能取得实质的成功,相反,对文化、文物、博物馆的发展是十分有害的。这完全违反了文化、文物、博物馆生存、发展的本质属性,最后带来的,只能是在商业活动惨淡收场的同时,把文化、文物、博物馆活动也搅乱了。其中最严重的后果可能是对这些单位文物面貌的形象破坏和对旧址建筑、风貌的实际损害。
因此,现在来看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不应当是文化成为经济的配角,文化为经济服务,而是应当把眼光放得更长远,让经济成为文化的支撑,辅助文化的发展,把文化做大,真正建立起文化的品牌。不断加强文化的内涵建设,增强旧址的形象建设、增强其辐射力,以文化的深厚影响力为号召,建设文化高地,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人前来瞻仰、观光、学习、品味,以至流连忘返。成为旅游景点,观光热点,这时候,旧址周边的商业需求自然会应运而生并日见兴旺。急功近利的短视做法不仅不能奏效,反而将适得其反。
目前国内凡是在文化内涵、形象建设上下大力气、运作比较成功的,例如延安的领袖旧址群,湖南韶山、花明楼,浙江绍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以文化拉动经济,而是全社会共同来建设文化。文化底蕴深厚了,人气自然旺盛,经济活动也就有了很好的生存空间,经济自然随之迅速发展。
因此,结论是显而易见的:搞文化、搞文物、搞旧址工作,决不能以经济为目标,而是应当深入挖掘旧址的文化历史内涵,专注于文化氛围的建设,专注于旧址形象建设,全社会共同来建设文化,文化的底子打得越厚,社会的整体发展后劲越足。
在其中,首先要做的,当然还是对旧址的保护。如果把目标确定在文化内涵建设,那么领袖旧址的保护一定会被作为重中之重来看待,保护的效果及其社会效益也将得到大幅度提高。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