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图书史话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7832143
  • 作      者:
    吴玲芳, 钱万里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甲骨文、金文和初期石刻,记录了我国古代社会各个方面的事迹和内容,在今天无疑具有图书的作用。但是,由于当时人们并不是自觉地用这些东西来记录和总结经验,特别是甲骨、青铜器还具有其本身的特殊用途,尽管如此,它们的出现,还是为我国图书的产生铺平了道路。春秋战国时期,当人们开始自觉地利用文字来记录和传播知识时,简册作为载体的大量出现,预示着我国图书的正式诞生…… <br>    本书介绍了中国图书史。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读本》系列涉及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本书是该系列中的一本,书中包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图书、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图书、隋唐五代时期的图书、宋元时期的图书、明清时期的图书、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图书等内容。
展开
精彩书摘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迄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这一时期为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发生大变革的时代。随着铁器的出现.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变革。奴隶制开始瓦解,在奴隶主阶级内部也开始出现分化,上层的奴隶主贵族已无力统治一切。统治阶级内部的下层和由奴隶主转变成的新兴地主都迫切要求参与政权以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同时迫切需要获得有关统治的经验和知识,于是学术下于私人的局面逐渐形成了。<br>    我国上古时代掌管文献的权力在史官手中。“史”常见于甲骨文和金文,“史”指和有关文字记录有关的官吏。商代的巫和史,负责占卜和保管甲骨卜辞等,到周代史官制度更加完善。周王朝为了治理政治事务,记录朝廷时事,办理王室公文,传达政令,掌管文书、档案,设置了多种职掌不同的史官。商、周时代,“史”的地位很高,甚至位列三公,且世守其业,代代相传。他们负责掌管国家的文书、档案,并且以文献教育奴隶主贵族弟子,传授奴隶制统治的经验和知识,以求维持奴隶制度的长治久安。“史”很有学识,老子(李聃)曾为周“守藏之史”,即掌管文献典籍的史官,孔子就曾“问礼于老子”。由于“史”所掌管的文献典籍对于统治阶级的重要性,它被严格保存不得外传,一般平民甚至一些中小奴隶主贵族都无权接触书籍。这就是“学术统一王官”时期。<br>    周灭商,分封诸侯,历经西周、东周,王室衰弱,宗周只接纳朝聘,无力控制各国诸侯,使各国诸侯得以壮大自己的势力。井田制的发展,私田逐渐出现,使奴隶制开始迅速崩溃。由于生产关系的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觉醒了,文化学术得到了发展,专门为各国统治阶级服务的“士”的阶层开始出现。“士”是由没落贵族的知识分子、小私有者上升起来的知识分子组成的,他们有政治抱负,积极奔走于列国统治者门下,并渴望从官府收藏的文献典籍中吸取政治学术方面的知识,来进一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文献典籍的流传,为他们提供了学习利用的方便。由于诸侯间不断兼并与战争,造成文献典籍的流散。这种流散,一方面使文献典籍散佚受损,另一方面客观上造成了文献典籍的流传,从而打破了少数人垄断知识和保存典籍的现象,逐渐形成了“学术下于私人”的局面。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传播知识,私人讲学、私人著述之风逐渐兴起,图书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br>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时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文献学家,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使他以后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孔子的祖先是宋国贵族,没落后移居鲁国。宋国是商王的后代封地,鲁国是周公的封地,这两国完备地保留着商周文化。孔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了很多有关礼乐的知识。他做过鲁国的司寇,但由于不能施展其政治抱负而辞退,随后就开始讲学,以自己的思想教育学生,并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思想学说。孔子自称“有教无类”,并以诗、书、礼、乐教弟子,学生先后达三千人,很多出身于士和平民,为文化的传播做出了贡献。<br>    孔子对中国文化史的另一个伟大贡献是他对商周文献典籍的整理。为了教育学生,孔子对古代流传下来的文献记载广泛搜集并进行整理,形成定本作为教材。孔子在整理过程中首先广泛搜集鲁、宋国和周王室的藏书,他还派他的弟子子夏等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并数次问礼于老子。他先后整理、删订的著作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称“六经”。秦以后《乐》失传,只剩下五经,称为“五经”。<br>    孔子编定的“五经”,内容涉及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各方面。《易经》为古代卜卦用书,其中包含有朴素的自然辩证法思想,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书经》又称《尚书》,其内容是上古时代官方的文书、档案,孔子选择了史官所藏的历代典诰,是一部具有很高史料价值的典籍,原有百篇,秦焚书后,只余二十九篇。《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保存了从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分风、雅、颂三部分,它不仅在文学上很有价值,还是研究周史的珍贵资料。《礼》是孔子为其弟子学习礼制而编成的,其内容是周代长期积累起来的礼制,又称《仪礼》。它与《周礼》即战国时期学者记述周朝官制的著作,以及由西汉儒生戴德、戴圣所著的《大戴礼记》、《小戴礼记》即《礼记》,合称“三礼”,是考察儒家思想、战国前器物、制度的重要典籍。《乐经》已亡佚。《春秋》是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孔子根据鲁国史官记载的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整理而成的一部史书。书中体现了儒家的政治思想和抱负。后世的《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毂梁传》都是解释和补充《春秋》的著作。<br>    孔子死后,他的学生分散各地宣传他的学说,形成了我国思想史上的“儒家”学派。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学说为人民的统一思想学说。直到清末,孔子所编的“五经”仍成为各朝代知识界传习的课本。孔子开创私人教育和平民教育以及著述之举,对我国社会文化思想及图书史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br>    在私人讲学和著述开始的时候,除了孔子传授他的儒家思想外,还有同时代的老子的“道”家学说,以及稍后墨翟的“墨”家学说。在春秋战国之交形成了我国思想史上的“儒”、“道”、“墨”三家。<br>    进人战国时代,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取代奴隶主贵族登上历史舞台。为了巩固其政治统治,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探索治理国家的方法,他们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提出了各种不同方案供统治者采用,在社会政治思想领域里出现了许多学派,他们广收学徒,著书立说,相互争辩,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并且出现了大量私人著述,其中著名的有:<br>    道家,由老子(又称老聃)所创。道家的代表著作是《老子》和《庄子》两书。《老子》又名《道德经》,这是一部富有哲学内容的书,是用民间谚语写成的韵文诗,全文五千多字。《老子》的作者尽管认为贵贱、强弱、祸福等不是一成不变的,提出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辩证思想,主张“小国寡民”、“清静无为”。<br>    ……
展开
目录
导言  汉字的发明和我国早期图书的产生<br>一  汉字的发明及演变<br>二  甲骨文的意义<br>三  金石文字记录<br>第一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图书(前770~前221)<br>一  春秋战国时期变革对图书的影响<br>二  孔子删订《六经》和私人著述的繁荣<br>三  书籍的简策和缣帛制度<br>第二章  秦汉三国时期的图书(前22l~280)<br>一  秦始皇焚书——中国图书史上第一次劫难<br>二  两汉三国时期图书收集和校理的成果<br>三  两汉三国时期的著述<br>四  纸的发明及其在图书史上的影响<br>第三章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图书(265~589)<br>一  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图书的命运<br>二  两晋南北朝著作大观<br>三  佛教道教典籍的翻译和著述<br>四  书籍的卷轴制度<br>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图书(58l~979)<br>一  隋唐五代图书的搜集与整理<br>二  兴盛的隋唐五代著述<br>三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和早期印本书的出现<br>四  雕版印刷术发明后的书籍制度<br>第五章  宋元时期的图书(960~1368)<br>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宋元刻书的繁荣<br>二宋元版图书的特点<br>三宋元时期主要著作概览<br>四宋元的公私藏书与目录<br>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图书(1368~1840)<br>一  明清印刷术的改革和发展<br>二  明清刻书及其版本特点<br>三  明代和清代前期的藏书与目录<br>四  明代和清代前期的主要著作<br>第七章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的图书(1840~1919)<br>一  西洋印刷术的传人和我国图书事业的发展<br>二  近代书刊的兴起与发展<br>三  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的主要著作<br>第八章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图书(1919~1949)<br>一  五四运动对中国图书事业的影响<br>二  中国共产党早期出版物概况<br>三  大革命失败后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图书出版物概况<br>四  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前的主要书目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