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世博外交的定义和成就
上海世博会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注册类世博会,也是参展方和参与人数最多的一届世博会。在这一短期的、集中性的大型人类交流活动中,正是世博外交的创新,确保了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世博理念得到充分发扬,确保了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精彩、难忘。鉴于世博外交的重大创新,现有研究的严重缺乏更凸显了撰写本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根据作者们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世纪期刊)、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重要学术文献来源的查询,以“世博”和“外交”二词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所得结果仅有31条,其中大部分与世博外交没有太多直接联系。与“世博外交"直接相关的最终检索结果为:期刊论文5篇,①硕士论文3篇,②博士论文1篇。①当然,在学术性探讨之外,各类报刊也刊登了一些有关世博外交的文章,但如果与探讨世博会的其他方面的文章相比,其数量就相当少。外交实践远远走在学术研究前面的现状,迫切要求我们对世博外交这一重要创新作出新的研究,推动有中国特色的外交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一、世博外交的历史和内涵
世博会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各国外交相关,其中既有帝国的欲望和大国的情怀,也有中小国家的期盼。根据《国际展览会公约》规定,世博会必然是政府行为,因为“所有参展邀请,无论发至成员国或非成员国,须由主办国政府通过外交途径发往受邀国政府,给该受邀国和该国其他受邀方。答复须以同样的途径传递给邀请国政府,……如果上述邀请函未按本公约规定发送,缔约国不可以组织或赞助参加国际展览会”。②由此可见,世博会本身便是一个外交大舞台,但由于种种原因,在上海世博会前,世博会从未真正开展过全方位的外交活动。就中国而言,虽自世博会诞生之日起就与之发生了联系,但在1905年中国政府正式将世博会承办权收回之前,中国并未真正从事过与世博相关的外交活动。直至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才在此平台上进行了丰富多彩和卓有成效的世博外交。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