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法林守道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2198098
  • 作      者:
    谢晖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谢晖,甘肃天水人,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兼任中国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等。出版《法律的意义追问》等学术著作十余部,法学随笔集、诗集七部。另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六十余篇,学术随笔九十余篇。主编有《法理文库》、《公法研究》、《民间法文丛》等学术丛书,以及《民间法》、《法律方法》等学术刊物。
展开
内容介绍
     “独角札丛”丛书作者以国内法学界卓有名望的法学家和崭露头角并颇具人望的青年法律学者组成。集中体现了法律人的法学悟思与人文情怀,或庄重,或深刻,或诙谐,或睿敏,淋漓尽致地揭橥了法学者对于置身其中的法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理解与省思,各有千秋,别具情致。字里行间彰显着严谨而活跃的风度与气象,堪为当代法律人的人文情怀与现实关怀之精神图绘。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辑  随笔序文<br>    学术的偏执与忠诚<br>    或许是这些年来,人们的日子过好了,素质也提高了,谈论学问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昔日学自官出的旧习日渐被学在民间所取代。无疑,这是吾国社会进步,人民向往文明的必然表达;也是以文字为代表的符号一旦深入人们的心灵世界,所带来的必然回应。同时,谈论学问的人之所以如此之多,也和我们固有文明对学问的关切、崇尚不无关联。尽管在国史中,帝王们导演的焚书坑儒、文字陷狱等惨案不绝于书,但或许是受“学而优则仕”的感召,或许是因科举取士制的熏陶,读书人、学问家的地位在普通中国民众心目中,即使不是最高的,也是相当令人尊崇的。学问家们很少因为自身的受难而遭民众的普遍唾弃。<br>    在鄙乡那个偏僻之地,即使再穷、再没文化的人家,也喜欢附庸风雅,在自家主屋挂上几幅字画。特别是,倘若那字画的作者在当地还有些名气,则人们的谈资每每由字画而及字画的作者,于是懂字的还是不懂字的,都会津津乐道;知作者的还是不知作者的,都会谈笑风生。记得鄙人小时候,尽管村民们往往家徒四壁,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对娃们能初中毕业,或者最好能上个高中,都充满期待。这种情况,自然绝非仅存在于鄙乡。2001年“五一”劳动节前后,鄙人到贵州调查,在湘黔边界的深山大沟里,在叶辛笔下那“高高的苗岭”上,在一个仅有数十户人家的小山村,不仅藏有数万份康熙以来的契约,而且那契约书法之精美,令人叹而观止。直到如今,当地村民能“舞文弄墨”者仍不在少数。为此,鄙人将在当地成文的一首小诗,交由一位姜姓村民书写,如今,这幅书法作品就挂在我在威海的家壁上——“头枕清江问世川,波声对破夜阑珊。桃源小令今何在?残月朦胧云水间。”。<br>    现在,吾国终于有条件让更多的人关心学问,摆弄学问了,但学问之路,尽管读大量书是必要的,但充其量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读书之外,对社会万象的观察,对人情世故的了解,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必要对照与有机结合等等,都应当是一种超群绝伦的学术观点提出和深化的必要条件。更重要的是,正如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那样,那些做学问的人,往往多少有一些偏执。尽管偏执这个词是一般人不大欣赏的,但在人文一社会学科中,对认准了某一领域、某一观点、某一主张的学者而言,坚守偏执的立场,锲而不合,刨根问底,终会有所建树的。在这个意义上讲,偏执并非学问的天敌,甚至是深化学问的一种必要态度和立场。这才能导致所谓“片面的深刻”。反倒是那种左听听也有理,右看看也有理,学术立场摇摆不定,学术见解左右游弋的人们,指望其做出什么新鲜学问,可能真是勉为其难了。因为他们不会执一己之见,下勘检功夫;因为他们耳根太软、眼界太浅。<br>    吾人曾有如下有关智慧之分类:学术智慧不同于决策智慧。前者着眼于攻其一点,尽管不能说不及其余,但只有和这一点相关者,才堪引用,’否则,就可能文不对题,甚至离题千里了。基于此,完全可说学术智慧所崇奉的就是“片面的深刻”。学术上的多面手,如张衡、郭沫若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固然存在,但并非是一种常态。<br>    ……
展开
目录
第一辑  随笔序文<br>  学术的偏执与忠诚<br>  诸位,欢迎来此法律考古!<br>  《学习与探索》,我学术成长的摇篮<br>  大学的关系重心和管理模式<br>  反思我国反腐的“大案要案策略”<br>  就理工科大学法学院的发展答郝传玺问<br>  记我在台犯的两次常识性错误<br>  规范研究与法学独立<br>  《耕行煮韵》小序<br>  问道生活,取法民间<br>  法律哲学与法学之道<br>  零碎的断想<br>  自治的秩序<br>  法律现实主义研究的细节突破<br>  “民间法文丛”总序<br>  民间法与法律方法的结合研究<br>  锲而不舍,终有所成!<br>  习惯、社会规制与法学研究的大视野<br>  法治、法律解释与法律解释的困境<br>  顾盼在理性与诗性之间<br>  法治与德性生活<br>第二辑  即兴演讲<br>  歧视、反歧视及其限度<br>  法律全球化、全球对话、可接受性与人权保障<br>  判例阅读的四重境界<br>  以民生设计法律,以法律安排民生<br>  我国人权研究的五点检讨<br>  法律语言学,还是“法与语言学”<br>  研究生论坛与研究生的学术纪律<br>  利益衡平、实质合理与制度规范<br>  权力与权利的关系及“平衡论”的限度<br>  民间法研究能干什么<br>  从邓玉娇案看民意与法意的博弈<br>  我国法制现代化的多维思考<br>  我国律师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br>  我国高等法律教育中的几对矛盾与选择<br>  我国的司法实践和法律哲学<br>  法官培训与司法研究<br>  司法视角的法律哲学<br>  求友声,倡法治<br>  对司法信息借网络公开的几点诘问<br>  社会矛盾的结构性转变与国家的结构性应对<br>  经验事实与制度理性<br>  阅读的四个面向<br>  我们的徐昕教授<br>  在法院实习应有的四样收获<br>  “小技”不修,“大道”不彰<br>  司法、政治与司法研究<br>  主义优先,还是问题优先<br>  影响性案件与司法<br>  从契约文献看古人的规则理念<br>  我国民间法研究的现状与展望<br>第三辑  阅读心得<br>  民间规范与基层司法<br>  学术研究中的材料与结论<br>  非正式制度事实的学理整合<br>  信任、秩序与冲突消解<br>  民间法作为司法法源的识别机制<br>  民间法研究的学术梳理方式<br>  古代地方档案与民间法研究<br>  民间法研究的司法立场<br>  社会事实的规范价值<br>  口承习惯、司法与高级法<br>  习惯、司法及其合法性审查<br>  制度变迁、纠纷解决与关系规则<br>  民间规则、法律文化与权力制约<br>  从实践遗存到制度建构<br>  民间法、地方自治与国家统一<br>  公共交往与关系规则<br>  实质理性的程序保障<br>  乡村治理的规范模式<br>  习惯、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br>  作为规范的“原生态”文化<br>  刑事习惯与司法中的情理<br>  关注民间法的语词表达方式<br>  关注市民社会中的民间法<br>  制度经济学视野中民间法的自主变迁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