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写
公开叙述的最微弱声音存在于描写之中。虽然新闻报道中的描写一般不太引人注意,它却是昭示叙述者存在的一种公开声音。请看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千里风沙小站行》:
“神泉”映朗月,远方的天际正在孕育着一次新的日出……
红墙、绿树、碧水……落日余辉下的夏普吐勒小站,俨然茫茫戈壁上的一幅图画。
翻过火焰山驱车80多公里,被称为“兰新线上的小布达拉宫”的夏普吐勒小站便出现在远方的地平线上。这个坐落在半山腰上的五等小站,总能早早地吸引人们的目光。(节选)(《工人日报》2003.09.10)
不管是景物描写还是人物描写,叙述者对场景的营造显示着叙事声音的语调是欢快的、悲伤的还是平静的。叙述者试图通过“视觉化”的描绘,赋予叙述以美学元素,继而借助共享的人类审美经验召唤着受述者进入叙事声音的各种基调,以求达到“快乐着你(叙述者)的快乐,悲伤着你的悲伤”的叙述效果。人物描写勾勒出的视觉形象产生的亲切感也很容易被接受。如《伊娃的礼物》(美联社记者海伦·奥尼尔)中:
近80年的时间里,伊娃一直是在一个没有颜色的世界里摸索。如今她可以不用扶墙,在养老院灰黄色的走廊里自由穿行;可以身穿一件蓝色和金色相间的长裙洋洋自得地旋转;可以兴奋地看着猫咪听到叫它的名字后懒洋洋地冲她转过身来;可以不时地向镜中偷瞄上几眼,整理一下自己的头发。
叙事声音在成功的描写中公开但不突兀。描写从人、物“细、小”的角度着手,运用形象的语言再现新闻场景,能使读者产生“入其境,见其人”的感观体验,积极参与到文本交流的过程中来。一般说来,通过描写,叙述者让受述者通过人物(或叙述者)的眼睛看世界,叙事声音提供了一个有距离感的语境,这个距离把自然场面与人物行为结合起来,建构了一种“主题关联”,叙事声音由此形成的张力会制造出审美认同和同情。而描写失当会使得叙事声音变得夸张、聒噪,叙事声音也因过于外露而显得张扬甚至失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