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人留下的许多诗词佳句,不仅论述精辟、富于哲理,而且文辞优美,描绘生动,音调铿锵,语句凝练,如果恰到好处地引用于新闻作品中,势必会使新闻作品语言多姿多彩,起到锦上添花、引人人胜的效果。
纵观新闻界的名家名篇,借用古诗词恰到好处地表现新闻内涵,凸现新闻主题的作品不乏其例,他们或通过引用古诗词表达对人物的评价和赞誉,或烘托环境气氛,渲染背景,点染意境,或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并升华主题。
例如1992年4月22日《工人日报》发表的题为《时代弄潮儿——记全国劳模、国营红光电子管厂厂长李铁锤》的通讯。作者在结尾写道:“结束采访,走出红光厂区时,我们发现1992年的春天似乎比往年来得更早。望着潮水般奔涌的满目春绿,使人又想起宋人潘阆的那句诗‘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我们相信,面对滚滚而来的改革大潮,李铁锤又在准备新的搏击、新的'冒险'。他一定会带领红光人取得新的成功。”
这里作者用宋代潘阆《酒泉子》中描绘弄潮儿在惊涛骇浪中所表现出来的惊险绝技的名句,赞誉企业家李铁锤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又熔铸了对主人公的评价和称颂,言简意赅。
又如1981年4月17日《解放军报》上新华社记者采写的《中南海的春天》一文的开头:“九尽冬去。春天,又来到了中南海。三月的风,是那样轻柔,吹拂着中南海湖滨千万条低垂的柳丝,袅袅飘逸。大概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吧,成群的水鸭在清澈碧透的湖中追逐嬉戏,溅起层层细浪,悠然地向着岸边荡去。
……我们走进中央书记处的一些办公室,感到那蓬勃奋进的朝气,炽热旺盛的活力,更胜似窗外的春天。”
在这段文字里,作者引用了宋代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诗中“春江水暖鸭先知”和唐代贺知章《咏柳》诗中描写柳树的意境,从中南海自然景色的春光转到书记处生机盎然的情形,“意”与“境”互为衬托,熠熠生辉。情随景生,辞以情发,体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政治上的勃勃生机,读了使人倍感亲切。
再如1996年6月13日《人民日报》上《唐古拉山的风云赤子——记敬业创业的气象人陈金水》,写陈金水从22岁到61岁,有33年工作在青藏高原的事迹:“杭州,是陈金水的老家,八百多年前的南宋都城。那个朝代著名诗人陆游曾赋诗抒怀‘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中国知识分子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至壮至美,千百年来一脉相承。告老还乡的陈金水在自己小小斗室,吟诵起这首抒怀言志诗句,我的心还留在那山之宗,江河之源的地球之巅……”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诗句,抒发了强烈的报国之情。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