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对传统文化中生态环境思想的研究,如今不论环境美学、生态文学、环境哲学,还是环境社会学、环境伦理学等新兴学科都无一例外要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环境思想,把本土文化遗产当作重要的思想资源加以引述分析。这几乎已经成为有关环境边缘学科研究的惯例。但是在环保传播研究内容里则缺乏这一支撑,这是一个明显的缺憾。尽管不少相关学科研究者对此是采取“我注六经”的方式,但是对于环保传播研究应该必不可少。缺少这一部分,就不容易对今天中国的环境问题发展作出深刻的观察与理解,就不容易认识在显性的环境现象背后发挥作用的传统文化机制。“天人合一”是传统生态智慧的集中概括。中国传统社会中关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思想、智慧、知识和技术,及其流传下来的文明成果,作为一份无比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已引起了许多外国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如汤因比、施韦泽、铃木大作、池田大作、岸根作郎、岩佐茂、R纳森、M马斯洛、F.卡普拉等都曾指出,中国的传统思想特别是儒教、道教、佛教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智慧,其成功范例或技能经验能给今天以启示。现代生态环境建设中的许多思想、理论和技术,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但许多都能从传统社会的生态环境思想中找到它的根源。今天中国面临的许多环境问题大多是和没有很好地借鉴吸收古代生态智慧有着直接的原因。
借鉴传统文化智慧改进现实环境问题很有必要。中国的环境现状令人痛心,一些地方政府的主观失误令人无法容忍,一些企业肆意造污排污,相当多的国人要么对环境现状抱着事不关己的自私冷漠心态,要么只说不做,对环境问题视而不见。“中国的老百姓早已被剥夺了在共同体中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没有参与,万事变得与己不相干,当然就会冷漠。这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和制度的失败”①。种种令人不安的情况说明了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结论不断得到证明,说明了目前的研究还不尽如人意,远远落后于现实期待和人们的愿望。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