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日本!日本!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9945453
  • 作      者:
    王浩著
  • 出 版 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从未有一本书能如此客观记叙中日关系史!
  外交学院国際関係研究所主任周永生教授倾情推荐并作序!!
  中日关系为何如此纠结?
  中日民族恩怨源于何时?
  中日历史上有哪些恩怨情仇?
  揭开尘封的故纸堆,这段历史其实很精彩很好看。
  有心的成年人都已经明白了,当年历史课本中记载的阿房宫诸多奇妙细节,原来只是后世文人的想象,当不得真,司南、地动仪也都是经不起推敲的"神作"。这么多年的误解终于澄清了,其实,当初本可以让历史不那么假模假式地、真实亲切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就像你即将翻开的这本书一样。
  本文作者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南京,是我们国家的一个缩影,有多少荣耀,就要多少苦难。这其中,日本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尤为可贵的是,无论你如何在字里行间仔细捕捉作者的态度,你都看不出作者王浩到底"反日",还是"亲日"。窃以为,为文者、为史者,此为上佳。
展开
作者简介
  王浩,南京人,新锐作家,学者,资深新闻人,长期关注和研究中日关系史、民俗史等领域,写有几十万字相关论文。现任江苏某媒体周刊主编。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和日本的古代交往史,其实就是部“对掐史”。
  中国自古重陆地轻海洋,而岛国日本则长期借势海洋,窃掠中、朝,到明清时期更甚。 然而,这群髡头跣足、手舞长刀的日本人究竟有怎样不为人知的实力,在中日交往中屡屡占据主动呢?两国之间又有哪些被人们遗漏、误读的历史细节?本书从徐福东渡的传说开始,向你讲述一个不一样的日本!
  不遭遇“神风”,元军一样征服不了日本;
  “盔甲鲜明”的明军打不过“光屁股”的倭寇;
  嘉靖年间最大的倭寇其实是中国人;
  甲方战败并非清政府落后挨打,淮军的枪炮远比日军先进;
  不仅仅是日本偷袭中国,中国也两次“奇袭日本”的惊天计划……
  揭开尘封的故纸堆,这么多年的误解终于可以澄清了……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白江口的硝烟--唐日之战篇
  唐朝和日本打了中日有史以来第一仗--白江口海战,日本大败。这一仗确定了在东亚谁是老大,保住了朝鲜半岛将近一千年的安宁。和大个子掰手腕的结果,让小小的岛国意识到自己的全方位落后,就此放下身段恭恭敬敬的向胜利者学习。
  当一批又一批满载着盛唐文化精髓的遣唐使船,顶风破浪的驶回天皇翘首以待的本国时,我们惊讶地发现,白江口的硝烟散尽后,日本也赢了。
  1、朝鲜半岛是个火药桶
  日本被大唐揍,其实是顺带挨了一拳。大唐的仇家是高句丽。
  唐朝建国之初,朝鲜半岛上正在上演“三国演义”,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个国家鼎足而立。其中,半岛北面和唐朝接壤的高句丽实力最强,是骚扰中原王朝东北边境的常客。半岛南面的百济和新罗则国小势弱,基本看高句丽、唐朝和日本的脸色行事。
  对于唐朝来说,朝鲜半岛的混乱属于“历史遗留问题”。早在隋代,文帝杨坚和炀帝杨广曾四次兴兵征讨过高句丽,不过结局都是虎头蛇尾。第一次文帝杨坚派遣三十万大军征讨,大军尚在中途,高句丽王高元就吓得遣使认罪,自称“辽东粪土臣元”;炀帝杨广的三次征伐也是草草收场,最后一次倾尽全国之力准备一举成功,却被山东人王薄一首销魂的“无向辽东浪死歌”搅了局。后果很严重:在遍地狼烟的军阀暴乱和农民起义打击下,杨广最终丢了性命和大隋的花花江山。
  一代雄主李世民即位后,唐朝和高句丽的关系继续恶化,高句丽的权臣渊盖苏文对唐朝的外交态度强硬,经常纵兵扰乱边境。李世民岂是能惹的主?不过,唐朝立国之初,因为主要威胁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突厥,所以无暇东顾。平定突厥后,成为北方各部落“天可汗”的李世民,终于腾出手对付这个不驯的高句丽了。
  公元654年,李世民亲率十万大军攻打高句丽,一路拔城奏凯,但在安市的攻城战中消耗过大,冬季的严寒最终迫使李世民撤军。正是这次御驾亲征,使得李世民染上了疾病直至病故。
  这个梁子算结下了。
  那么,日本是怎么搅上这趟浑水的?
  前文说过,日本人对近邻朝鲜半岛一向虎视眈眈。新罗和百济两国地处朝鲜半岛南部,国力弱小,加之和日本最接近,所以对这个尚武的强邻一向敬畏有加,一度被迫向日本朝贡。不过,新罗脚踩两只船,一方面不得罪日本,一方面积极向大唐靠拢。这种外交上的变化当然激怒了日本人,有一次,新罗使者身着唐服出使日本,竟然被乱棍驱赶出境。
  李世民攻打高句丽时,百济趁火打劫,抢占了新罗的十几个城池,日本也觉得是个瓜分新罗的好机会,所以加强了和百济的“通好”。等到高句丽从唐朝攻打的困境中脱身,也把矛头指向了新罗。亲唐的新罗,一下成了三个邻国的嘴边肥肉。
  公元655年,唐高宗--李世民的儿子李治在位时期,新罗受到了百济和高句丽的联手进攻,一连被夺去三十三座城,新罗王金法敏紧急遣使到唐朝求援。新仇旧怨加一起,李治决定一揽子解决朝鲜问题。
  图005
  战争双方:唐朝、新罗VS高句丽、百济、日本,二对三,谁是最后胜利者?
  2、前有苏定方,后有刘仁轨
  李治派出了十三万大军援助新罗,讨伐百济。
  统帅是时年69岁的左卫大将军、神丘道大总管苏定方。
  少年时看《说唐》,最痴迷书中的第七条好汉罗成,话说那罗公子,玉树临风,武艺高强,胯下白龙马,掌中一杆银枪,破阵杀敌潇洒无比。窝窝囊囊的程咬金秦叔宝那伙瓦岗寨兄弟,一到搞不定的时候,就只能请罗成来解围。等到后来前六条好汉都死绝了,小罗更是所向无敌,一个多么有前途的帅哥,却阴沟翻船,竟然被一个叫苏定方的家伙用“卑鄙”的埋伏计射死!
  长大后读了几本史书,才知道《说唐》是个大忽悠。罗成是虚构人物,苏定方才是真实的大唐无敌上将,北伐突厥,西征葱岭,东讨百济,《旧唐书》载:“定方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
  公元660年3月,苏定方统率水陆大军近十三万,战船1900艘,加上五万新罗兵,一共十八万大军泰山压顶一样直捣百济。百济兵在熊津江口(今韩国南部锦江口)据险抵抗,苏定方亲率精兵渡江进击,大败百济军,斩杀数千人,余众皆溃。苏定方乘胜直逼百济都城俱拔城(今韩国全州)。离城20里时,“贼倾国来拒,唐军大战破之,杀虏万余人”,逼使百济王义慈及太子隆弃城北逃。唐军乘胜追击,无奈之下,百济王义慈和太子隆面缚而降。
  苏定方撤离时,留下了大将刘仁愿在百济旧都泗沘城镇守。唐朝大军一走,百济的局势就开始不稳了,百济的旧将鬼室福信很忠心,他召集了余部展开“复国”的游击战,为了迎回在日本为人质的王子丰回国即王位,鬼室福信遣使到日本求援,并献唐俘一百余人。
  图006
  当时日本齐明天皇在位,她是位60多岁的老太太,执政的是她儿子--皇太子中大兄。中大兄当然不甘心日本的势力就此在朝鲜半岛瓦解,又看到献来的俘虏,觉得唐朝兵不过尔尔,于是开始全国总动员,由齐明天皇御驾亲征,率领三万人马准备渡海作战。不料大军才到九州,齐明天皇染上瘟疫一命呜呼。出师不利,身穿丧服的中大兄却毫不动摇,先发兵五千护送王子丰回国,鬼室福信将王子丰迎入周留城(今韩国扶安郡附近),即了王位。
  在日本的出兵增援下,百济的复国势力越发壮大,反而将刘仁愿的部队围困在泗沘城。
  刘仁愿遣使向唐廷告急,李治想起了一个人,立刻一纸诏书:着刘仁轨率兵去救!(刘仁愿、刘仁轨不是兄弟关系,一个塞北人,一个中原人)
  时年60岁的刘仁轨接到诏书后,抚掌大笑:“天将富贵此翁耳!”把打仗当做富贵之路,说出这种豪言的老头何许人也?
  刘仁轨,汴州尉氏人(今河南省尉氏县),家境清贫,因隋末战乱,闲居在家“恭谨好学”,算是个自学成才大器晚成的人。唐初他只是做过地方小官和政府属官,以刚正闻名,却并无领军打仗的经历。好不容易机会来了,苏定方讨伐百济这年的冬天,李治命大将李勣(小说演义中的徐茂功)出兵高句丽,时任山东地方官的刘仁轨负责监统水军。可是不巧,出海遭遇大风,船翻了,水军死伤严重。
  水师翻船是严重事故,朝廷立刻逮捕刘仁轨审讯。在和刘仁轨有私恨的权臣李义府唆使下,审讯者暗示刘仁轨自杀,刘仁轨毫不屈服地说:“仁轨当官不职,国有常刑,公以法毙之,无所逃命。若使遽自引决以快仇人,窃所未甘!”案情上报后,李义府对李治煽风说:“不斩仁轨,无以谢百姓。”好在有人出面说情,说海上风暴非人力所及,李治这才下令将刘仁轨免职,“以白衣随军自效。”
  “白衣自效”,就是以一个老百姓的身份随军效力。这样的运乖时蹇,难怪接到皇帝启用他为“检校带方州刺史”出征的诏书,刘仁轨会开怀大笑。
  第一次带兵出征的刘仁轨,却军容严整号令严明,登陆朝鲜第一战,唐军与新罗军队联手出击,百济军“溺死者万余人”,只得从百济旧都撤围。刘仁轨和刘仁愿合兵一处,留守百济。
  这时,百济内部发生内讧,百济王丰卸磨杀驴杀掉了复国功臣鬼室福信。在刘仁轨建议下,唐军水陆两路直扑百济巢穴周留城,百济闻讯赶紧向日本乞师。
  中大兄心知争夺朝鲜在此一举,立刻倾全国之兵渡海作战,大军从白江口登陆,正好碰上刘仁轨率领的唐朝水师,一场大海战就此爆发。
  打完这一仗后,刘仁轨后半生果然富贵无比--一直做到了太子太傅、宰相的大官,活到了84岁高龄。不过,后人牢记刘仁轨这个名字,并不是看中他的官职,而是这场彪炳千古的对日战争。
  有一段文人轶事。近代著名教育家傅斯年的儿子在1935年出生,那时正值日本侵略者策动“华北自治”,全国抗日气氛高涨之际。傅斯年给儿子取名时,破例没按家谱排行,而取名叫“傅仁轨”。好友罗家伦猜不到出处,傅斯年解释道,是因为仰慕唐代大败日本的名将刘仁轨。
  说来有趣,傅斯年担任过北大临时校长,罗家伦则是清华首任校长,看来,还是北大文科强悍啊。
  3、 海上赤壁之战
  蜿蜒起伏长达400公里的熊津江,把百济都城环抱在怀中,最后分成若干支流注入滔滔黄海,这其中,一条支流的入海口千古扬名。
  白江口。
  公元663年8月17日,白江口海面上,两支舰队在武装对峙着。第一次面对面看到头上梳髻、手持长弓的矮个头倭人,身经百战的大唐士兵没有多少感慨,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和强悍的突厥人、吐蕃人、高昌人、高句丽人战斗过:蛮夷人不过如此。
  唐日两军的实力对比为:唐军170艘战船,二万人(含新罗兵五千);日军1000艘战船,三万二千人(含百济兵五千)。
  日军在人数上占优,尤其战船几乎是唐军的6倍,但是唐朝国力富足,战船主要是楼船、艨艟、斗舰等高大船只,加上走轲、游艇、海鹘等小型船,特别是还有一种配备了火器的“火舰”,战斗力明显占上风。而日军的船只普遍小而简陋,性能方面完全处于劣势。
  图007
  这场战役的经过,《旧唐书》里只有简捷的一段话:“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贼众大溃。”说起来,大唐武功强盛,对外战争攻无不克,这种击溃敌军的遭遇战,在唐军的辉煌战史上实在不算什么--就连以一人敌一国,几乎灭掉天竺的使节王玄策,在唐史上都是默默无闻之辈。那个名将璀璨的时代,只能让后人仰望感慨。
  通过日本史料,我们才能大致了解到白江口之战并不算复杂的过程。
  先行到达白江口的唐军,没有贸然强攻。刘仁轨命令战船摆开阵列,严阵以待。日船首先发起了进攻,但苦于唐船高大,仰攻十分被动,很快被唐军飞蝗一样的弓弩射退。
  第一波攻击尝到唐军的苦头后,日军的将领聚在一起开了个短暂的军事会议,会议的结果是乐观而盲目的:“我等争先,彼应自退。”于是日军诸将未加整顿部署,便“率日本乱伍中军之卒,进打大唐坚阵之军。”
  刘仁轨见日军贸然来攻,便指挥高大的唐船将日船左右包围,使其不得回旋,随后再施以冲撞和火攻。《日本书记》记载道:“大唐便自左右夹船绕战,须臾之际,官军败绩,赴水溺死者众,舻舳不得回旋。朴市田来津仰天而誓,切齿而嗔杀数十人,于焉战死。”朴市田来津是日军勇将,见战况不力顽强战斗,只不过“嗔杀数十人”的记载太多简略,不知道是杀的唐兵还是自己手下。
  中日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以唐军的压倒性胜利而告终:日军400多艘船只沉入了海底,士兵溺死无数,日军剩下的船只载着残兵,惶惶逃回日本。
  援军惨败,周留城里的百济王丰闻风丧胆,趁乱逃奔高句丽,王子忠胜、忠志率残部投降。先行登陆的一部日军则彻底丧失了斗志,各自寻船逃生:“百济之名绝于今日,丘墓之所,岂可复往?”
  在大唐的军事铁腕下,百济的国名从朝鲜半岛抹去了。
  白江口中日之战,从性质上说就是东亚的霸权争夺战,就是比谁膀子粗。日本吃了败仗后,整整九百年没敢对朝鲜半岛用兵。唐朝则顺利灭掉百济,五年之后又灭了高句丽,而与唐友好的新罗最终强大起来统一了半岛。
  4、揍出个超级“唐蜜”
  日本国内,一片战争惊恐,生怕唐军乘胜“直捣黄龙”,于是在九州等沿海地段大量修筑山城作为防线。但日本人多虑了,唐朝对这个岛国的领土毫无兴趣。
  两年后,尚未举办即位仪式的天智天皇(中大兄),得到一个令他惊疑不定的报告:大唐一个人数多达254人的庞大使节团,已抵达九州候命请见。
  昨天还是死敌的唐人突然来访,意图何在?由于摸不清唐人葫芦里卖什么药,天智天皇无奈之下采取了一个笨方法:把唐使留在九州好吃好喝款待着,既不敢驱赶,也不同意进京,唐使逗留了几个月后,在日本护送代表团殷勤陪同下回国。唐高宗李治派出这个使节团的目的,无从得知,但当时唐朝还在对高句丽用兵,估计意在打探日本动向。
  不过,吃了苦头的日本不会再贸然出头了。从技术上说,强盛的大唐帝国给落后的日本上了血的一课。
  被狠狠揍了一顿的日本人,却丝毫没有因此对中国怀恨在心。日本民族尊崇强者,你把他打得服服帖帖,他反而更加佩服你--唐使来访后,有了台阶下的日本遣唐使人数,陡然比以往增加了两倍!
  图008
  从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求贤若渴的日本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每次少则三四百人,多则八百余人,肩负着“取经”重任的日本留学生们像海绵一样,从盛唐文化里汲取了无数养分,滋养了大和民族。日本同时代的中央制度、律令、历法、节俗、建筑、服饰、中医、文学、艺术、宗教、书画、雕塑,甚至刀剑、围棋、相扑这些后世日本的技艺强项,统统来自唐朝。日本近代著名汉学家内藤湖南的比喻很精妙:“日本民族未与中国文化接触之前是一锅豆浆,中国文化就像碱水一样,日本民族与中国文化一接触,就成了豆腐。”
  日本人对唐朝“蜜”到什么程度?像妃子争宠一样。
  唐玄宗天宝十一年,日本和新罗的使臣在长安上演了一出“争长”事件。所谓“争长”,就是争第一,争座次。
  日本官方史书《续日本纪》记载了这件事:当时,玄宗李隆基在长安蓬莱宫含元殿接受诸藩朝贺。按照惯例,各国来使分东西两列而坐:东面,新罗第一,大食第二;西面,吐蕃第一,日本第二。 但是日本使臣古麻吕对座次提出了抗议:“自古以来新罗一直向日本朝贡,为什么座次排在日本之前?不合礼仪!”主持仪式的唐朝官员吴怀实觉得有理,决定将新罗与日本的位置对调。
  “争长”事件中,日本人的国民性格一览无遗:服从强者,欺凌弱者。这件事固然伤害了新罗的面子,但面子是靠实力挣来的,新罗国力比不上紧随唐朝脚步的日本,外交失败就在所难免。
  在唐朝,日本遣唐使是所有国外使者中最有风度和礼貌的客人。文献记载中,唐朝人形容日本使者“容止温雅”。话说当时派遣遣唐使是日本朝廷的一件大事,每次任命的遣唐使都要“海选”:首先是没有劣迹的朝廷官员,其次要有学问,毕竟肩负着学习先进文化的重任,另外,相貌要仪表堂堂,举止要有风度。出海之前,天皇常常大设宴席,和诗赐刀相送,并再三谆谆告诫:“你们这一去,和气为重,既要学成东西,也不能有失国体。”而一旦使船返回日本,天皇也亲自设宴迎接,对完成任务的使臣加官进爵,对不幸遇难者厚加抚恤。
  有意思的是,对于这个模仿、进步能力超强的小国,唐朝也得时时注意维护上国的“国体”。唐人苏鹗的《杜阳杂编》里记载了一段有趣的故事:
  唐宣宗年间,日本国王子(日本史学家考证为高岳亲王,平城天皇之子)来朝,王子善下围棋,宣宗就让御用棋士--棋待诏顾师言与之对弈。下了三十三着,棋势胶着,胜负未分。顾师言生怕有辱君命,凝思良久,下出一步妙招:镇神头,一子解两征。日本王子“瞪目缩臂,伏地认输。”回头问主管外事的官员:“顾待诏是贵国第几国手?”官员诡称:“第三国手。”其实,顾师言是当时的第一国手。王子又说:“我想和第一国手过过招。”官员回答:“王子胜第三,方得见第二;胜第二,方得见第一。”王子掩局而叹:“小国的第一,不如大国的第三啊!”
  总体来说,唐代是中国人和日本人最有好感的黄金岁月,这依赖于日本一批一批恭恭敬敬的遣唐使,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远渡重洋,举止温雅求学若渴。在和唐朝的一流诗人吟和诗词之间,也留下了中日史上最缠绵的一页。
  经历了五代十国的混乱,中国到了宋代,这时的日本已经养足精神羽翼渐丰,不再像对待唐朝那样恭敬,官方几乎没有使者互通,只有民间的僧侣和客商频繁来往,但日本人谦逊好学的形象在中国人眼里依旧没有改变,欧阳修在《日本刀歌》里吟道:
  “传闻其国居大岛,土壤沃饶风俗好。其先徐福诈秦民,采药淹留丱童老。百工五种与之居,至今器玩皆精巧。前朝贡献屡往来,士人往往工词藻。”
  图009
  在大政治家、大诗人的诗里,“风俗好、工词藻”的日本完全是一派世外桃源。
  欧阳修不可能知道,在他去世两百多年后,一场从蒙古草原发起的狂飙风暴,横扫了大半个欧亚大陆,不但摧毁了他所钟爱的故国山川,也让他诗中所吟诵的世外桃源变成了血肉战场。
  ……
展开
目录

前言
序章  日本是张弓
1、是日本人祖先又怎样
2、一群化外岛夷而已
3、桃太郎的冒险
第一章  白江口的硝烟——唐日之战篇
1、朝鲜半岛是个火药桶
2、前有苏定方,后有刘仁轨
3、海上赤壁之战
4、揍出个超级“唐蜜”
第二章  单于折箭——蒙古袭日篇
一、不驯的岛国
1、“无礼大汗”碰上“无礼武士”
2、谁敢与我“一骑讨”
3、一个小武士的奋斗史
4、元舰一夜消失了
二、大军覆灭岂因神风
1、无边石墙挡住了蒙古铁骑
2、大风起兮舟飞扬
3、可恨的神风
4、老僧也为避秦来
第三章  驱之不散的恐怖分子——明代抗倭篇
一、大明皇帝和日本的那些事儿
1、朱元璋最恨日本人
2、你无礼,我不征
3、日本国王臣源
4、顺则朝贡,逆则为寇
二、倭寇的真面目
1、到海外抢钱去
2、真倭和假倭
3、僵尸真人版
5、抢钱,抢丝棉,抢人口
三、官军捉贼?那是谣传
1、倭寇都是老游击队员
2、“盔甲鲜明”打不过“光屁股”(上)
3、“盔甲鲜明”打不过“光屁股”(下)
4、五十三个倭寇攻打南京
5、谜一样的夏天
四、那些杀倭寇如草芥的牛人
1、刀是好刀,人是凶人
2、张公一斧
3、僧兵的大铁棍
五、三个冤死的统帅
1、倔书生朱纨
2、“天下冤之”的张经
3、被严重误读的胡宗宪(上)
4、被严重误读的胡宗宪(下)
六、冒险家的下场——王直之死
1、海外逍遥王
2、最值钱的人头
3、吾何罪!吾何罪!
4、余音,岑港之战
七、戚家军,一个天才的作品
1、戚家最好的财产
2、一抛拐猛几侬倒
3、招了一群乌合之众
4、大画家戚继光(上)
5、大画家戚继光(下)
八、戚继光不孤独
1、终结者
2、倭寇不敢复窥八闽矣
3、最伟大将军的寂寞
第四章  三千里江山的死斗——万历朝鲜战争篇
一、史上最大倭寇丰臣秀吉
1、吾欲假道贵国,直入于明
2、出身微贱的天下人
3、大丈夫当用武海外
二、朝鲜两月亡国
1、十五万恶狼闯进羊圈
2、小西行长“神兵”天降
3、加藤清正和女真人打了一仗
4、天皇移驾北京吧
三、天兵下凡了
1、海上怪物李舜臣
2、万历皇帝的气性
3、予观倭贼如蚁蚊耳
4、老江湖登场
四、白马渡江
1、李家多佳木,为首一棵松
2、兵临城下
3、围攻平壤(上)
4、围攻平壤(下)
五、临风痛哭李如松
1、恶战碧蹄馆
2、金甲倭的那一刀
3、老爷不智不信不仁,而可能用兵乎
4、一边和谈,一边屠杀
六、谁敢横刀立马
1、两个聪明人和一群傻子
2、王京告急!
3、稷山,勇将的战场
4、微臣不死,则不敢侮我矣
七、血色围城
1、为了鼻子而战
2、饿杀岛山(上)
3、饿杀岛山(下)
4、吾身露珠消逝,往事宛如一梦
八、石曼子和刘大刀
1、鬼石曼子的萨摩兵
2、刘大刀单骑擒敌
3、明军中的外国兵(上)
4、明军中的外国兵(下)
九、最后的审判
1、露梁海,日本人的坟墓
2、可怜忠义李将军
3、尾声
第五章 坠落的龙旗——甲午战争篇
一、袁世凯把大清拖上了贼船
1、七颗人头杀出个朝鲜监国
2、当冒险家碰上大骗子
3、日本,连市井流氓都在请战
4、李鸿章:我不先开仗,日本不好动手
二、丰岛和牙山的悲喜剧
1、谁开了第一炮毫无意义
2、双旗将方伯谦
3、悲壮高升号:步枪和舰炮对射
4、牙山之战,大家都“捷”了
三、男子汉和孬种
1、平壤城下,两军谁更强
2、野津道贯和左宝贵:两个硬汉的死斗
3、白旗挽救了日军
4、马拉松选手叶志超
四、啊,黄海
1、大清也曾阔过
2、天皇减餐买吉野
3、大东沟,狭路相逢!
4、邓世昌,撞志未酬身先死
5、定远为什么击不沉啊
6、假如重新打一次
五、从鸭绿江到旅顺口
1、三万大军是纸糊的
2、日本人送给老佛爷的寿礼
3、铁打的旅顺被爆了菊花
4、连老天爷都哭了
六、日军战斗力之谜
1、淮军的枪炮比日军先进
2、矮小而强悍的日本兵
3、死亡是如此美丽
4、日军眼里的清军
七、威海卫,沉没的北洋水师
1、从“猛虎在山”到“龙困浅滩”
2、两封奇绝的劝降书
3、最后的铁甲舰
4、日军鸣炮,为丁提督送行
八、马关,一个民族的伤心地
1、迁都抗战,清廷有这个勇气吗
2、流产的计划:奇袭日本东京
3、春帆楼,大清是条美味的河豚
4、李鸿章,一个王朝的殉葬者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