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在风起云涌的年代里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1198375
  • 作      者:
    骆亦粟著
  • 出 版 社 :
    新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骆亦粟,1929年生于山东省济南市。1946年就读于齐鲁大学政治经济系,1947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1950年毕业。同年留学波兰,属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派出的第一批留学生。1953年回国,调入外交部苏联东欧司。其后近20年中,两次调驻波兰大使馆,工作13年,任职员、随员。1974年中国巴西建交,调驻巴西大使馆,任二等秘书。1980-1983年在苏欧司任处长,主管波兰、东德、捷克事务。1983年被任命为驻革但斯克总领事,1985年被任命为驻塞浦路斯共和国大使。1990-2001年在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政策研究室参加撰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
展开
内容介绍
    《在风气云涌的年代里(1949-1989)》不是外交史,也非个人传记。记述的是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89年“东欧剧变”这40年中作者亲历的我国外交方面的一些重大事件和人物,着重描述中国同波兰关系中的重大事件,其中包括中美大使级华沙会谈的曲折过程以及回忆为我老一辈领导人作翻译的感受。全书内容充实,文笔生动流畅,可读性强,有较大的史料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经过与社会党的交往,我产生了一个想法,中塞建交已15年,两国人员往来不多,议会间从无交往,可否推动社会党主席里萨利迪斯作为议长率议会代表团访华,以增进两国相互了解和信任。经向里萨利迪斯摸底试探后向国内提出了邀请议长率团访华的建议。中国人大常委会很快作出决定,同意使馆建议,于1986年3月初发出了正式邀请,效率很高。3月底,里萨利迪斯正式向我通报:议会决定接受邀请派以议长为首包括各党派负责人的议会代表团于6月20日以后访华,具体时间请中方提出建议。从塞方答复看,塞议会重视中方邀请并持积极态度。这时,我到任不到三个月,事情进展比较顺利。后因苏联提出关于“塞浦路斯问题”的一揽子建议、联合国秘书长提出新的解决方案,政府决定再次将塞问题提交联合国大会审议,这些问题涉及国家兴衰存亡,各党派意见不尽一致,议会必须集中全力于应对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代表团访华行期不得不两次推迟,直到1987年6月才成行。在此期间,应社会党邀请,我党由张香山同志率领的党代表团于1986年5月访塞。1987年3月,社会党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邀中共派代表团参加,国内决定由我作为中共代表出席了大会。其后,社会党总书记率团访华,两党关系加强。
    1987年6月7日至15日,塞议会包括四大政党要员的代表团访华。国家主席李先念会见代表团,人大副委员长王任重与代表团进行工作会谈。除北京外,他们还参观访问了南京、西安。在南京参观美术学院时院长及教授当场作画赠予议长,里萨利迪斯也即兴作画赠给学校。议长还主动提出,希望南京与塞第二大城市利马索尔结为友好城。外交部副部长齐怀远和中联部顾问张香山分别拜会并宴请了代表团。
    国内的接待给代表团以很大影响。他们回国,我去机场迎接。代表团每个成员都显得十分兴奋和高兴,异口同声说这是非常成功、非常愉快的访问。议员、内阁劳动部长握着我的手说:我到过不少国家,从来没经历过如此友好热情的接待。他们都表示感谢大使促成这次访问。议长后又写信给我表示感谢并要我转达他写给人大副委员长王任重、江苏省及陕西省人大领导的感谢信。通过代表团访问,四大政党增加了对中国的了解,亲身体会到中国对塞的友好,其对社会各界之影响远超出我们的始料,客观上成为打开双边关系局面的突破口。
    ……
展开
目录
前言
那个年代的事(一)
第一章 新中国诞生,国家派出第一批留学生
1950年5月15日,刘少奇对报告作了如下批示:“与波、捷两国交换留学生各10名立即可办。派苏联留学生在补贴问题未解决前暂时不办。”毛主席16日批示:“请周照少奇意见酌办。”周恩来、朱德、陈云三位副主席圈阅了这个报告。党中央最高领导亲自过问派遣留学生问题并审批有关报告,可见对培养人才的重视。
第二章 外交部艰苦创业,周恩来论三分天下
1958年后至上个世纪60年代初,国家经历“三年困难时期”,国务院开会讨论压缩基建战线问题,周总理带头表示:只要我当总理,国务院就不盖办公楼。那时陈毅同志已接任外长,也表示说:只要我当外交部长,就不盖外交部大楼。其后,外交部办公地点有变迁,但使用的都是已有的旧楼房。
第三章 华沙条约成立,中国国防部部长彭德怀出席
曾经身经百战、在朝鲜战场与以美国为首的15国“联合国军”较量过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代表中国政府两次发言和声明,对于华沙会议、对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无疑是巨大的支持和鼓舞。
第四章 “波兰事件”引发危机,毛泽东决策稳定大局
波兰事件自一开始就受到中国领导人的极大关注。薄一波同志所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一书中写道:“波匈事件引起了我党极大注意。仅仅从1956年10月21日至11月9日的20天内,中央常委和中央政治局连续召开十三四次扩大会议讨论波匈事件及有关问题。月10日到15日召开的八届二中全会,其中心议题之一也是讨论波匈事件及其教训。当时,中央的工作日程排得很紧,往往是通宵达旦,不分昼夜。”所有这些会议都是毛主席召开和主持的。
第五章 周恩来中断南亚访问,紧急赴波兰
1956年12月,周恩来总理访问东南亚及南亚国家期间,接到中央急电,内称:波兰大使来谈,他们的国会选举时间是1957年1月日,近在眉睫,而波兰统一工人党有得不到多数的危险,希望中国给予帮助。其办法是请中国负责人于选举前去波兰一次,他们想请毛泽东同志去……现在波兰的斗争,已经转变为统一工人党和其他政党(带资产阶级性质的)争夺工农选票的斗争,这是一个好现象。但是如果波兰统一工人党失去领导权,那是很不利的。因此,我们认为你(周恩来)去一次波兰是有必要的,不知你的意见如何?
第六章 波兰领导人访华,毛泽东谈阵营团结和争取20年和平
1957年4月7日,波兰总理西伦凯维兹率政府代表团抵达北京。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会见后出席在北京饭店举行的代表团与我国党政领导人、民主党派负责人、社会名流的会见会,接着亲自出面宴请代表团,后又出席波方举行的答谢宴会及两国总理联合声明签字仪式。那时,毛泽东是我党主席、国家主席,如此接待一个国家的总理是相当破格的做法。
第七章 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毛泽东、刘少奇与外宾谈改变“一穷二白”
新中国成立十年,我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成就伟大。但自年下半年开展“反右派”斗争,党内“左”的思潮开始上升。1958年全国兴起“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刮起了浮夸风、共产风,造成国民经济全面紧张,人民生活严重困难。1959年8月在庐山召开八届八中全会,大批以彭德怀为首的“反党集团”,通过了《为保卫党的总路线,反对右倾机会主义而斗争的决议》,党内又出现紧张气氛。十周年国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
那个年代的事(二)
那个年代的人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